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江鸿  吕铁 《管理世界》2019,35(5):106-125
复杂产品系统的技术追赶难度远高于大规模制成品,其成功与系统集成能力的发展和政府主体的影响紧密相关。高速列车是中国技术追赶最为成功的复杂产品系统产业之一。本文采用演化理论,突破了传统的"制度安排—企业能力"分析范式,将政府与企业视为两类能力主体,通过对该产业技术追赶的纵向案例研究发现,政企能力表现出鲜明的共演化特征,且这种共演化是产业技术追赶的基础机制。具体而言,政府能力塑造了企业能力的变异方向、选择标准与复制概率,企业能力又影响了政府能力的选择标准和复制难度。政企能力经历了替代、互补、分化的共演化过程,在产业层次上相互迭加,形成了完备、先进的系统集成能力结构,进而实现了技术追赶。  相似文献   

2.
项目负责人:柳卸林本项目课题组组长柳卸林教授自1991年以来,一直从事技术创新的管理与政策研究。他是国内最早进行创新研究的学者之一,开拓了许多新的创新研究领域;他也是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化速度的加快和跨产业价值网络的形成,中国后发企业迅速崛起,进入快速追赶阶段。追赶过程不仅具有中国情境的特殊性,而且在商业模式和新兴技术的共同作用下为后发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对6家中国后发企业的技术追赶进行了探索性案例研究,得出商业模式设计及其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匹配对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的作用机制:(1)效率和新颖主题的商业模式设计能够通过发挥后发企业优势、克服后发企业劣势从而有助于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绩效的提升;(2)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匹配对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绩效有显著影响,不同的匹配对绩效的影响结果不同。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技术变革分类,提出渐进型、破坏型、革命型三种技术追赶路径,并提炼各路径不同发展阶段的创新重点及动态演化特征。借助曲线拟合方法,初步获得三种技术追赶路径的创新演化特征。在渐进型技术追赶过程中,创新率的最大值出现在路径后期,之后虽有下降,但幅度不大;在破坏型技术追赶过程中,尽管创新率曲线呈线性特征,但从散点图特征来看,仍然存在先高、后低、再升高的趋势;在革命型技术追赶过程中,创新率迅速提高至峰值后,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5.
中国本土汽车企业的技术追赶经常陷入"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和"自主创新局限于非核心技术"这两个怪圈。北汽集团历经近60年的汽车制造历史,拥有轿车、越野车、轻卡、重卡等丰富的产品线,其技术进步经历了自力更生—产品引进—技术引进—自主创新的演变过程。本论文旨在以北汽集团汽车技术追赶为案例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后发国家汽车企业技术追赶动用、演化路径与过程模型。在理论层面,多层次解读技术进步内涵与驱动因素,归纳了不同情境下后发企业的技术追赶路径:跨越式技术追赶、局部式技术追赶、高起点技术追赶,揭示了技术追赶路径演化与驱动因素、决策逻辑的内在关联。在实践层面,为后发汽车企业选择合适的技术追赶方式,提供重要的实践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路风 《管理世界》2019,35(9):164-194
走上自主开发道路和形成以高铁替代传统铁路的"激进方针"是中国高铁被公认为伟大成就的两个关键因素。但是,这两个因素在中国开始建设高铁的起点上并不存在,而是在过程中才出现的。本文采取过程性和历史性的视角,通过对这两个"转变"过程的全景式分析,揭示出在解释中国高铁的成功时被广泛忽略的因素——中国铁路装备工业的技术能力基础和国家对于发动铁路激进创新的关键作用。这些分析否定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中国高铁技术进步之源的流行性说法,也指出了造就成功的战略行动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本文最后指出,系统层次的创新是保持中国高铁领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后发企业正逐渐从追赶向超越追赶甚至创新前沿演进。机会窗口视角整合了技术、需求、制度多层次情境因素,是解释后发企业成功追赶的重要理论基础。本研究通过两家中国安防行业后发企业追赶过程的纵向案例对比分析,探究了后发企业在以国内领先为目标的追赶阶段与以国际领先为目标的超越追赶阶段,机会窗口与企业创新战略的匹配关系对后发企业追赶绩效的作用机制:(1)技术机会窗口与技术探索性创新战略的匹配,在追赶和超越追赶阶段都会更好地促进后发企业追赶绩效的提升。(2)需求机会窗口与市场探索性创新战略的匹配,在追赶阶段会更好地促进后发企业追赶绩效的提升;需求机会窗口与市场利用性创新战略的匹配,在超越追赶阶段会更好地促进后发企业追赶绩效的提升。(3)制度机会窗口与技术利用性创新战略的匹配,在追赶和超越追赶阶段都会更好地促进后发企业追赶绩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商用客机被公认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皇冠”,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科技、工业与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后发国家企业如何实现此类复杂产品的技术追赶,是管理学术界迫切需要研究的复杂问题。本文基于复杂系统管理视角,以商用客机技术追赶过程为研究对象,探究复杂产品技术追赶模式。结论如下:(1)运用复杂系统思维,辨析了商用客机技术追赶的复杂特殊性问题与特征;(2)运用复杂系统的整体论与还原论,构建了以解决关键问题为导向的技术追赶模式。本研究首次将复杂系统思维引入高端装备技术追赶的研究领域,提炼了复杂产品技术追赶的特征与模式,既拓展了复杂系统管理理论的应用边界,也丰富了技术追赶理论,并对指导中国复杂产品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9.
《管理评论》2009,21(5):F0002-F0002
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柳卸林教授主持,共有教授2人.副教授1人。博士生3人和硕士生2人参加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已经初步形成了新技术与研发管理团队。  相似文献   

10.
基础研究是高新科学技术的先导和源泉,更是提升国家创新实力的动力源泉。结合当期我国基础研究的问题与不足,指出了加强基础研究应注意把握的关键问题,从加强宏观决策、加大经费投入、培育优秀人才、构建共享平台、健全评价机制和营造良好环境等方面提出具体对策和建议,对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全面实施创新战略进行了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11.
12.
笔者从网络的对象、强度、数量、规模等特征入手,根据各阶段技术能力及追赶方式的不同,对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追赶中网络的动态演进进行研究,探索企业的网络能力及动态互动过程。笔者认为,网络演进是按照垂直的单向网络、全球网络与本土网络共存、互惠的全球网络三种网络依次演进,以期为全球价值链转型升级、为我国企业技术追赶及转型升级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企业正在从追赶到超越追赶,甚至走到创新前沿,面临从"追赶者"到"领导者"转型的挑战。双元性学习组合了探索与利用两种不同学习的优势,因而成为后发企业突破超越追赶困境的关键机制。本文通过海天集团1994~2015年技术追赶过程的纵向案例分析,发现后发企业由追赶到超越追赶再到创新前沿转型的过程中,双元性学习由"分隔型双元"向"过渡型双元"再向"自洽型双元"演化,同时技术体制多样性提供的技术方向、市场空间多层次性提供的需求支撑,以及企业能力累积性提供的平台基础共同驱动了这一演进过程。研究结论深化了对后发企业从追赶到创新前沿转型机制的理解,也从双元性学习视角为后发企业追赶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机制。  相似文献   

14.
后发企业最终实现技术追赶得益于能力重构.然而,在技术追赶动态过程中,后发企业如何进行能力重构演化机制尚不明确.通过对圣龙的案例分析,本研究发现:市场动态性从外部为后发企业的技术追赶提供机会窗口,主导逻辑则从内部为后发企业的技术追赶提供认知引导.具体而言,初始追赶阶段的市场动态性低,后发企业通过定位逻辑实现能力演化;超越追赶阶段的市场动态性中,后发企业通过杠杆逻辑实现能力转换;行业前沿阶段的市场动态性高,后发企业通过机会逻辑实现能力替代.本研究强调了不同程度市场动态性的重要性,引入了主导逻辑视角,揭示了能力重构演化机制的内在规律.本研究既丰富了技术追赶理论,又为后发企业追赶实践提供了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5.
彭新敏  刘电光 《管理世界》2021,37(4):180-197
后发企业在技术追赶过程中,既存在显性的技术能力劣势,又面临隐性的市场认知劣势,因此在构建技术能力之外还需通过改变市场认知才能突破追赶困境,然而现有研究尚未将市场认知作为独立的理论视角,且市场认知演化的关键过程及其内在机制仍未被充分揭示。本文通过对海天在注塑机领域实现赶超的案例研究,探究了后发企业在技术追赶过程中市场认知的演化过程及其机制。研究发现:(1)后发企业在"追赶—超越追赶—行业前沿"3个阶段中,市场认知相应地经历了"合法化身份—差异化形象—引领性地位"的连续演化过程。(2)在此过程中,模拟机制、转换机制和塑造机制依次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后发企业通过由类比行动和获取外部资源构成的模拟机制,获得了市场合法化身份;通过由疏离行动和重组内部价值构成的转化机制,取得了市场差异化形象;通过由分化行动和重构未来方向构成的塑造机制,实现了市场引领性地位。据此,本文提出一个在技术追赶动态情境下市场认知演化的阶段式过程理论模型,明确了市场认知演化的前因、机制和结果,为后发企业克服市场认知劣势,最终摆脱技术追赶困境提供了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6.
17.
文章以厦门市为例,通过二手数据分析高速铁路网络建设给城市旅游带来的经济、环境、游客行为、旅游企业和旅游发展格局等方面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厦门市旅游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吕铁  贺俊 《管理世界》2019,35(9):152-163,197
本文基于对中国高铁主要创新主体和重要当事人的调查研究和深度访谈,揭示和提炼政府行政干预和集中组织促成中国高铁技术赶超的边界条件和行为特征。政府干预之所以能够推动高铁这一复杂产品的技术成功,是因为政府在机会条件、创新导向和微观主体互动方式等方面引致了高强度、高效率和大范围的技术学习:首先,大规模高铁建设是中国高铁实现技术赶超重要但非充分的条件,丰富的技术机会,特别是政府构建的技术机会才是中国高铁高强度技术学习的直接驱动力;其次,由于政府同时也是装备用户和系统集成者,因而中国高铁的自主创新呈现鲜明的商业化应用导向,并大大提高了中国高铁技术赶超的效率;最后,高铁是中国极少数打破总成企业与零部件企业的"合作悖论"、从整车到核心零部件(系统)形成全产业链技术能力的产业,这种独特的技术能力位置是在铁路装备高度专业化的产业组织条件下由行业管理部门主要出于安全保障、服务响应等理性考虑推动实现的。中国高铁的技术赶超是在非常特殊的制度、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发生的多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政府干预的有效性具有很强的特定性和本地性。总体上看,影响中国高铁技术赶超的制度性因素(边界条件)对其他产业的借鉴意义较小,而政府及各类微观主体的行为特征则更具一般性。中国高铁经验显示,政府干预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政府是否具有引导产业创新发展的恰当激励,而且取决于政府是否具备制定有效的战略和政策并高效实施的能力,对政府干预效果的完整理解需要同时纳入激励和能力两个维度。  相似文献   

19.
20.
在技术和市场双轮驱动的转型背景下,后发企业如何摆脱“落后-追赶-落后”的追赶困境以实现技术和市场协同追赶值得关注。基于创新搜索、资源重构以及后发追赶相关理论,探究平行搜索对后发企业协同追赶的影响以及资源重构的中介机制,以212份调查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并通过Bootstrap方法检验中介效应,揭开了平行搜索影响后发企业协同追赶的“黑箱”机制。研究表明:领先搜索与跟随搜索对后发企业协同追赶均有促进作用;领先搜索正向影响资源重组却负向影响资源重置,而跟随搜索对资源重组和资源重置的影响与之相反;资源重组和资源重置均对协同追赶有促进作用,二者在领先搜索和跟随搜索与协同追赶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