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当前的作文教学,严重脱离了学生生活,脱离了社会实践,于是在作文中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生编硬造,为学生写作技能的形成造成了难以突破的障碍。而语文实践活动恰好为学生创造了无限的作文时空,让学生的习作过程更接近生活,充满情趣。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让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学生写作的"源  相似文献   

2.
翻开学生的作文,我们看到的是矫揉造情、无病而吟的平淡之作,似乎学生的写作进入了死胡同。其实,只要融入生活,我们就能发掘到丰富多彩的作文素材。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融入生活,贴近生活,观察生活,指导学生写好观察作文,展现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有效形式。叶圣陶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流个不歇。"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写好观察作文呢?  相似文献   

3.
一"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人活着是要吃饭的"当学生作文觉得无话可说的时候,无人不告诉孩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当我们阅读到学生作文题材陈旧、内容空泛的时候,无人不产生这样的感慨:太缺  相似文献   

4.
一到写作课,课堂里常常能看到"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咬断铅笔头"的现象。究其原因,学生缺乏写作热情是种种原因之中的首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何为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就是写作教学要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相似文献   

5.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学生的作文又以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及一定的习作水平为前提。可以说,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生活犹如泉水,源泉丰盈永不枯竭,没有生活,作文就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相似文献   

6.
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而学生作文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应该是生动活泼、自然有趣、情韵十足的。学生学识、生活积累、思想情感贫乏造成不会写作,认为写作是苦差事。究其原因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没有激活学生潜在的知识储备,没有打开学生自己生活的宝库,没有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享受到真正的作文生活,给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自然舒爽的作文环境,使他们的创作天赋得以痛快、潇洒地施展。这样,我们就要改变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命题——写作——上交——批阅——发还的作文教学程序,代之以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生活化”作文教学法。  相似文献   

7.
"作文生活",对此我们有必要弄清如下概念:1".作文":撰写文章,主要指学生的写作练习。2".生活":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也指生活景况,生计活儿,工作等。在此泛指中学  相似文献   

8.
"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曷。"生活是写作的基础,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写作时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开拓他们的视野和思维,让他们"用我自由之笔,叙我自在之  相似文献   

9.
"写作"就是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周围的世界,然后将自己的观察感受所得形诸于语言文字,学生的写作活动自应是自主性写作。如何引导学生写好作文,如何让学生写出有新意的作文呢?笔者认为:尽可能让学生感悟生活,为学生提供写作的源泉;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增添写作的动力;立体放飞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展开写作的翅膀;巧创写作氛围,诱发学生习作创新的热情。  相似文献   

10.
国家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在目前的作文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厌作”的情绪,对作文毫无兴趣,写作时是无话找话,完成任务而已。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生活积累。其实,只要教师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观察生活、融人生活、感受生活、积累作文素材,  相似文献   

11.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应该是写作的主体。若想让学生不再觉得作文是个负担,有话可讲,就应让他们从小处着手。内容上注重生活小事的观察积累,注重内心真实情感的抒发,形式上给学生"减压",利用小作文消除学生写作的畏惧心理。写作,从"小"做起。  相似文献   

12.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的素材也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却发现,许多学生在作文时常常眉头紧锁,"望文生畏"。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对平时发生的事不留意,对作文缺乏兴趣。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我的体会是:  相似文献   

13.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说明写作的材料只能是来自生活,只要我们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认真观察生活,积极体验生活,他们就能从生活中获得宝贵的体验,积累写之不尽的作文材料。我们看到许多学生虽经历了一些生活,但是他们却说自己没有生活,因为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总是熟视无睹,就很少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内心没有深切的感受,难怪拿起笔来写的时候,还是觉得困难,只能写虚假的事情;表达虚假的感情。鲁迅说过:“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下面谈谈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感悟生活方面作出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依然堪忧。学生害怕、厌倦写作,老师怕改、烦改学生写作的现象随处可见,作文教学低效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学生的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或脱离生活,以知识代替生活;或对生活理解肤浅、片面甚至单纯追求刺激,而缺乏个性写作已经成为学生的通病。  相似文献   

15.
感受生活是写作的基石,是学生从生活中摄取信息,积累材料,积蓄情感,诱发写作的灵感,获得写作契机的重要途径。巴金说过:“我在生活中的感受使我成为作家。”作为语文教师,指导学生作文,就应该从感受生活中重视学生感受力培养。  相似文献   

16.
设计思想:俗话说:生活是作文之源,人生是大课堂,生活皆情境。因此,我在教学作文的过程中,常常创设有趣、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对生活有所悟,有所思,有所感,真正做到用眼睛观察生活,用耳朵倾听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用笔抒写生活。  相似文献   

17.
现在社会上对语文教学进行批判的矛头多数直指作文教学。大部分学生也对作文望而生畏,把作文看成是沉重的负担。无奈中写出来的东西枯燥无味、虚假做作,毫无意义。笔者是一位在教育一线工作多年的教师。面对作文教学的尴尬局面。深感责任的重大。也有志于在作文教学改革上作一些探索。我认为学生作文能如此,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作文与社会生活远相分离。殊不知文章的本质是作者对生活的一种个性化的体验、思考、感悟和表达。社会生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的源泉。“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所以说要搞活作文教学,就应努力引导学生走入社会生活,认识社会生活,感受社会生活,抒写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8.
一提到写作大部分学生就胆战心惊,望而生畏,都以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而作文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让学生乐于写作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现谈谈笔者的几点体会: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我想写”快乐的写作永远伴随着无穷的创造“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对写作一旦产生兴趣,他就会把这种兴趣内化为一种动力,自觉地去乞求、探索与创新,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所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尤为重要。在作文教学中,笔者采取以下两种方法。(一)表达熟悉的生活要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写作,就得使写作成为快乐的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动是儿童的本能,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做事,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如,有一位学生在一次作文中...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作文教学呈“封闭式”,整个写作过程都在课堂上进行,教师呆板地死命题目,学生苦思冥想闭门造车,作文教学远离小学生的生活之源,导致小学生的作文语言成人化,结构成模式化,而作文的主体——人物、事件则极尽虚构化,这种传统的封闭作文模式导致了小学生越来越厌倦作文,越来越不愿上作文课。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作文习惯,  相似文献   

20.
探究性作文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引导学生从自身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中选取问题或专题,以探究的方式主动获取信息、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练习写作的综合性作文训练。它把生活的需要、语言文字的训练与学生心理的发展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使生活与作文、作文与研究融合为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