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7 毫秒
1.
近年来,中央和各级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进一步加大,独立学院中家庭困难学生比例也在逐年增加。家庭困难学生的资格认定是实现有效资助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如何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体系和构建科学合理的救助体系是我们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笔者在深入研究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全面剖析认定工作现状,并进一步探讨如何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  相似文献   

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资助是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项涉及到公平、公正的重要工作。然而近几年,认定资助工作中新问题不断出现。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资助工作中开展廉政教育,通过学生自主参与、自主管理和系统监督等民主的形式和手段,可以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资助工作在公平、公正的条件下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3.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高校落实国家各项资助政策,对学生实施有效资助的前提、基础和保障,也是目前学生资助工作的难点和瓶颈。着眼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运用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科学认定方法,并结合太原理工大学个案,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实施办法及动态管理进行优化研究。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学生总量的快速增长,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有较大增加,国家的资助政策能否真正落到实处,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经济困难学生建档、成立专门的认定机构和加强信息核实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5.
解决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求学问题,已成为国家、社会、学校关注的一个热点。目前,我国针对这类学生已建立起了多元化的资助政策体系。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就是做好各项学生资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为此,文章在总结高校现有认定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政府加强责任意识、学校加强过程管理、二级学院加强诚信教育的"三位一体"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模式。  相似文献   

6.
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入手,分析当前高校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地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深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体系,加大勤工俭学力度、扩大资助范围,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感恩教育,健全资助工作的考评机制和跟踪机制的建议,以更好地实现资助政策的资助目标和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7.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近年来不断加大资助面和资助金额。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是做好一切资助工作的基础,而现实工作中,存在具体操作层面的瓶颈,严重影响了资助的效果。可从建立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认定机制、建立困难生层级审核监督机制、建立困难生动态信息库等方面完善资助工作机制,提升资助效果。  相似文献   

8.
福建医科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资助意见”和“认定意见”实施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现状,进行了整群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的资助体系能满足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要,受资助满意度较高。但资助也存在着认定标准“不准”、资助资源缺乏整合、忽视动态变化等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斟酌标准、整合资源、关注满意度影响因素和注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动态变化等意见。  相似文献   

9.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层次认定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及管理工作显得越发的重要,而科学的认定模型和动态管理系统的构建就显得非常必要。文章通过科学的认定模型的建立,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信息以数字化、科学化形式加以整理、归纳、运用和共享,进而推进学生资助工作、满足社会需求、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0.
高校助学帮困育人工作思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分级工作是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基础,也是操作起来比较困难的工作。学校应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建立分级档案,针对不同层级进行分层资助。资助工作要贯彻扶贫扶志理念,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强自立、诚信感恩,实行教育、资助一体化。  相似文献   

11.
高等学校贫困生资助资金使用效率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高度重视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资助力度不断增强,使部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得到了有效缓解。但高等学校资助工作仍存在少数贫困生得不到资助、少数家庭经济不困难学生得到资助、重复资助、少数学生用资助金进行高消费及造假骗取资助金等现状,其原因有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认定难度大,缺乏科学客观的标准;资助工作缺乏稳定性,资助项目之间缺乏整合;注重资助的前期评定,缺乏对资助资金去向的监管,应通过优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过程;促进资助项目之间的有效整合;加强受助学生资助资金使用去向的监督;扶贫性资助基础上尝试进行发展性资助等途径来提高资助资金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艺术类大学生的主要特点以及对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决定了制度管理与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常规管理、学校与家庭配合教育、家庭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以及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面,可增加、完善一些具体的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3.
文章阐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助学金资助的公开、公平、公正、助困与教育原则,提出了实现该原则的四个意见和措施:广泛开展国家助学金政策的宣传工作;广泛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切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切实做好国家助学金的评定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大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数量日益增多.高校助学保障体系以奖学金、减免学费、特困补助、勤工助学、临时困难补助、助学贷款等六大途径为主体.高校助学保障工作中存在对困难学生的认定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等问题.通过创新助学保障管理体制等方式,进一步完善高校助学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5.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分析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产生的背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类型、特征及如何做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同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建设从经济资助和思想工作层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准确认定是做好资助工作的基础,但目前学校认定、学生个人申请及生源地认定的结果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就需要从加强宣传,建立诚信,转变观念,改革资助方式,优化并准确掌握学生信息,重视思政育人,加强研究和队伍建设多个方面入手,改进认定措施。  相似文献   

17.
伴随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高校收费制度改革的推进,高校出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遭受社会排斥的形式表现为经济排斥、同群排斥和心理排斥。国家、社会和学校应该高度关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融合状况,国家资助政策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融合的有力途径,应进一步完善资助政策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引导。  相似文献   

18.
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是高校开展资助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由于常用的贫困生认定方法存在可信度低、耗时长、工作量大等弊端,有必要构建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研发贫困生认定标准化测评系统,规范贫困生认定程序.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的构建,建议依认定标准进行细分量化,找出不同生源地区、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困难学生及其家庭的共同点,制定具有代表性又便于核实的定性和定量指标,通过衡量学生及其家庭情况与各项指标的符合程度,认定学生是否为贫困生以及贫困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学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家对普通高校进行了收费制度的改革.高校收费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带来了困难.为保证学生不因家庭经济问题而失学,国家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学生资助体系,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大学梦.但由于贷款发放、贷款对象、贷款利率、贷款金额和还贷期限的不尽合理,使有的学生遵守信用积极性不强,从而影响了国家助学贷款的可持续性.而贷款的可持续性是国家助学贷款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此,应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信用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促进国家助学贷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教育资源时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教育公平反映了人们在教育资源、教育机会等方面分配平等与否及其产生的原因、标准等价值评析与判断.而由于尚没有制定全国统一的家庭贫困标准,在高校贫困生认定中出现认定标准简单化、认定过程主观化、认定主体单体化、认定方法单一化等与教育公平要求相悖的现象.文章以教育公平理论为指导,结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多维度制定认定标准、多主体参与认定工作、多方面监督认定过程、多渠道进行动态认定等可行性措施,尽量满足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规范、公开、透明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