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阮籍作为正始玄学和文学的代表人物,其玄学理论的重心,在于建构了一个形超神越的“无”的精神境界。这一境界兼有哲理性和诗性,成为阮籍玄学和诗歌的联结点,对阮籍诗歌有着根本性的影响。本文从诗歌旨归和阮籍思维方式、心态等方面分析了这种影响,强调指出了“无”的精神境界既缓解了阮籍的悲哀,又加深了他的悲哀,这使阮籍诗歌既宏放高迈,又沉郁悲凉。  相似文献   

2.
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因其旷达的性情、放诞不羁的行为,历来被儒家所诟病,但阮籍是一个有着儒学情怀的儒者。由于受到传统儒学以及家学的影响,在少年和青年时期,阮籍树立了儒家"内圣外王"式的理想。正始之后,司马氏血腥的政治手段使他不得不放下儒式的理想追求,无奈地转向庄老之学。但阮籍是信奉儒教的,无论其行为如何荒诞不经,他的骨子里是从一而终的对儒礼的践行。  相似文献   

3.
论阮籍思想及其与《咏怀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代对阮籍思想的评论大致有三种第一种认为,阮籍毁坏礼教;第二种认为,其内心崇奉礼教,儒家思想才是他的“本志”;第三种认为,阮籍的思想是不断发展演变的.文章作者认为这三种评价有其合理性,但也各有不足.作者通过考察阮籍的玄学论文,认为其思想是阮籍在无法实现理想的状况下,企图泯灭是非来寻求内心平衡的矛盾体.这种矛盾在阮籍《咏怀诗》中得到体现,并成为《咏怀诗》之所以具有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阮籍的政治态度及其作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阮籍早年在曹魏政权日益腐朽局势微妙的情况下,一再回避出仕,他的《咏怀诗》中有相当一部分的篇什对于以曹爽为首的当朝权贵进行抨击、讽刺和规劝,诗人此时内心相当苦闷,头脑异常清醒。高平陵之变(249)以后,司马氏掌握了实权,魏晋禅代的机运已在酝酿之中,从此阮籍与司马氏合作,长期担任要职,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他的四言《咏怀诗》是写来歌颂司马氏的。司马昭对阮籍非常之照顾宽容,允许他保持嗜酒荒放的名士作风。长期以来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阮籍是反司马氏至少也是不满司马氏的,他在司马氏手下当官只不过是不得已的敷衍,其实这完全不符合阮籍的生平史实与诗文创作  相似文献   

5.
阮籍(公元210—263),字嗣宗,是我国魏晋之际,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其所作《咏怀诗》八十余首,极隐晦曲折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及自己心中极端的苦闷和难以排遣的忧愤,有很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阮籍生当魏晋更代的多事之秋.据史载,为了同曹魏氏争夺最高统治权,自嘉平元年(249)到景元三年(262)短短的十三年中,司马氏便凭借阴谋和残忍先后进行了七次大的杀伐,结果,曹魏政权的骨干力量被基本击垮.“正始名士”何宴,及夏侯玄、诸葛诞、母  相似文献   

6.
成《易》《老》之学盛行于正始前期,《庄子》大兴于正始后期。从玄学中老庄地位的这一变化,我们可以看出:魏晋时期政治哲学向人生哲学的转化。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特色是精神上的“逍遥游”。到正始后期,士人已意识到政治黑暗无望,要摆脱名教追求精神绝对自由,自然更倾心于《庄子》。于是,文人便能把抽象的思辨转化为一种浪漫哲学和对人生境界的追求。这种非理性的情感世界越丰富,对文学创作的意义也就越大。这就是阮籍、嵇康能成为正始著名的玄学家,同时又是著名文学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阮籍的<咏怀>组诗是在一种"低孤独"的心态支配下创作的,诗人的孤独与苦闷为组诗奠定了低沉愁苦的情感基调.<咏怀诗>"遥深"、"隐曲"的风格特色既与阮籍所处的特殊政治环境密切相关,更缘于他独特的人生态度与处世哲学.诗中频繁出现的"飞鸟"意象生动地再现了阮籍的内心矛盾与最终选择.  相似文献   

8.
论阮籍《咏怀诗》的儒家思想倾向马青芳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乃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唯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的确,正始文学是在对《老》、《庄》、《周易》进行深人探讨及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的哲学观点被当时士人所广泛...  相似文献   

9.
阮籍<乐论>和嵇康<声无哀乐论>同为正始时期探讨音乐理论的名篇,前者主张原始的和谐,后者主张自然的和谐.这两种和谐理想均受正始玄风的影响,体现了阮嵇的人格追求.阮嵇和谐理想在魏末的政治环境下必然破灭,他们的消亡预示着士人群体的全面俗化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0.
阮籍作为正始时期伟大的文学家,其独特的生存方式尤其引人注目。究其原因实由当时黑暗险恶的政局、儒道二种人生理想的冲突以及自身性格等原因交织作用而形成。  相似文献   

11.
走向心灵──曹植《杂诗》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植的“杂诗”是其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是曹植诗歌研究的薄弱环节。他的“杂诗”由于其环境、思想及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其表达方式由前期创作的外向表现逐渐走向了内心展示,由群体走向了孤独。他的悲剧不仅具有时代性,而且对后世,特别是正始诗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阮籍不欲子侄"作达"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籍出身于儒家文化世家,慑于司马氏的高压政治,他壮志难酬;他的荒诞放达是佯狂、假象.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他无以厝置的心灵始终处于矛盾、焦虑、痛苦无奈的煎熬之中.他不愿子侄们荒放旷达重蹈他的覆辙,而祈愿他们能够避害自全,保存家族实力,以维护整个家族利益.尽管对此信心不足,但阮籍内心的这种祈愿却蕴涵了他不欲子侄"作达"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13.
阮籍生活在一个动乱、伪善、龌龊的时代,内心充满痛苦。他的崇自然而斥礼法,固然是激愤之辞,实则“把礼教当宝贝”。但阮籍最大的悲剧还不在于他对礼教的似违而实依,更在于他通过咏怀、饮酒、任诞,乃至建构哲学的玄境等种种方式,真诚渴望超越而依然不能超越,依然要在龌龊的现实土地上忍受无尽的精神煎熬。  相似文献   

14.
论竹林七贤的“无意为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澍 《南都学坛》2003,23(1):70-75
阮籍、嵇康诗之无题化现象说明竹林七贤无意为文。这种创作态度的理论基础是嵇康“性动说” ,性动说的本质是任自然。无意为文表现在作品中就是师心使气 ,其长处是情浓言简、新颖独特 ;短处是“漫衍”。七贤所处的险恶社会环境激活了其原始诗性精神 ,导致其创作既有玄言文学 ,也有忧生之作 ,后者奏出了正始文学最强音  相似文献   

15.
阮籍生活于魏晋易代之际 ,忧生切骨 ,陷入生命悲剧之中 ,他不屈地探索 ,企图超脱这悲剧人生 ,但往往陷入内心的冲突与矛盾中 ,表现为一种复杂的生命情结。阮籍的《咏怀诗》把这种情结艺术地再现出来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济世志的追求与裂变 ;礼教的否定与放达不羁的行为 ;归欤之情与归隐的否定 ;玄学生命家园的寻找与失落 ;游仙的矛盾与否定一切。阮籍在极度矛盾痛苦中 ,执着于生命的完美追求 ,在追求中展露出生命的本真 ,凸现出个体生命的意义 ,给人类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  相似文献   

16.
以嵇康、阮籍思想为代表的"竹林玄谈",上承"正始玄风",下启"中朝清谈",开创了一条颇富特色的儒道互补之路.处于魏晋交替时代白色恐怖中生息的竹林玄谈,特异的政治历史背景赋予了其突出的社会本位品格.竹林玄谈在表面旷达风流的同时流露了其独特的社会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精神,它塑造了众多高洁俊烈、风神独秀的一代名士.同时也在"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呼声中展现出了其独特的时代价值并千古流传.  相似文献   

17.
对于阮籍,长久以来就有这样一种主流观点:阮籍属于曹魏集团,他一直对司马氏政权表示着不满和消极的反抗。他的人生苦闷也正是司马氏残暴统治压制下的结果。本文则通过对阮籍的任职情况和思想状态方面的考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阮籍并没有属于任何政治集团,他的一生尽管大多非常苦闷、消极,但这只是他的人格、理想和当时混乱纷争的现实有了严重冲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二、师心遣论,以情纬文稽康阮籍以其鲜明的个性特点和愤世嫉俗的反抗精神为鲁迅所称道(当然也有很多批评)。鲁迅喜欢稽阮(更早还有孔融),这在许寿棠的回忆文章中早有所言及。《文心雕龙·才略篇》称稽阮文章主要特点是:“稽康师心以遣论,阮籍使气以命诗。殊声而合响,异翮而同飞。”鲁迅即用“师心”“使气”,概括了正始文学的特  相似文献   

19.
阮籍从崇儒转向拜道,以放荡不羁、不拘礼法的思想言行抗争司马集团势力。阮籍"越名教而任自然"人格理想的形成是客观现实与独特个性相碰撞的产物,也是外在思想影响与内心冲突相结合的结果;理性分析其人格理想对我国当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阮籍是魏晋交替时代正始文坛上的代表作家,所以清人宋长白说:“建安七子之后,断推阮公第一.”阮籍的诗歌创作,主要是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另外《艺文类聚》二六有他的二首四言《咏怀》诗(《全三国诗》辑为三首),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与五言相比,因此我们讨论《咏怀诗》的思想内容,只是就五言而论.我认为阮籍的诗歌创作,原来并不都叫《咏怀》,而是各有其题.《晋书》本传就说过他“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但是臧荣绪作《晋书》,已说他“作五言诗《咏怀》八十余篇”,可见此时阮籍的诗作已统称《咏怀》了.大约在阮籍生前,为了避祸,已把原来的题目如《豪杰诗》者一概删去,而以《咏怀》统一之.没有了题目,诗里所咏的事实就更难以指认,欲因其对时事的可否而致之罪者如钟会之流就更难以下手了.吴汝纶说:“要其中八十一章,决非一时之作,吾疑其总集平生所为诗,题之为《咏怀》耳.”吴氏虽是推测之词,但却是合理之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