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人为本”的城中村改造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各地城中村改造实践中,出现了拆迁补偿矛盾、村集体资产流失、城中村基层腐败、群体性事件等问题,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影响了社会和谐.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把保障村民利益、改善村民生活作为改造的出发点,实质上与“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相违背的.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改造模式,分析了该模式的内容框架以及改造过程中政府、村民、开发商等利益主体关系问题,最后从权益保障、配套措施、腐败预防、资金保障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以人为本的城市经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支军 《江淮论坛》2004,(6):25-27
城市经营是城市发展的一种全新理念和模式。本文提出,城市发展的创新途径在于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以人为本的城市经营,并分析了以人为本城市经营的内涵、理念和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杜林子 《兰州学刊》2004,(4):106-107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建设资金短缺、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日益成为城市发展的障碍 ,城市经营战略的出现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以推进城市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证的核心是:人作为法治的主体,应当是实现法治的基础。本文通过对概念的界定,解释法治人本化与法治人治化的不同,阐述清楚法治中的"以人为本"在当下中国应体现为"强化人的主体性,尊重人的选择",在从法治的实现何以不能脱离对人的关怀,以及法治如何实现"以人为本"这两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5.
从管理伦理学的视角来看,对“以人为本”的正确阐释是管理伦理学的理论前提和本体论承诺。马克思主义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阐明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是当前管理伦理学学科建构的基本原则、价值追求和理论归宿。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迈向21世纪的城市化战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国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虽不断提高,但仍滞后于工业化的进程,成为制约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因素之一。原因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三个误区,在宏观指导上缺乏一个符合国情的城市化战略。为了加速城市化进程,在迈向21世纪之际,中国需要一个科学的城市化整体发展战略,其主要内容是:(1)城市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定位与城市化发展战略目标;(2)城市化进程必须以区域发展为基点;(3)城市化的战略方向应是全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4)完善城市化的支撑条件。中国城市化应当解决三个资源配置战略问题:(1)城乡间的人口流动和人口政策;(2)高效率开发城市用地,加大城市开发力度;(3)加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设施管理,提高城市建设资金效率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剖析“以人为本”绩效管理机制的内涵出发,讨论了构建以人为本绩效管理机制对中央企业战略落实、运营能力提升的意义,指出中央企业构建“以人为本”的绩效管理机制要与企业战略联动、领导推动和全员参与,营造体系运行的企业文化氛围;推进企业流程管理与队伍建设机制优化,筑牢体系运行的制度底盘;推进企业绩效管理体系自身程序与机制建设,搭建激发企业内部变革驱动的绩效管理运行平台.  相似文献   

8.
关于“以人为本”研究若干问题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之后,以人为本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对当前学术界关于以人为本这个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分别从以人为本的内涵、以人为本的不同理论视角以及怎样坚持以人为本三个方面加以介绍和评述.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释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城市化一词的出现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理解不同。其实质是一个以人为中心、受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多变的软硬件系统化过程,是从传统向现代全面转变和变迁过程。不仅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并向城镇的聚集,而且是城镇在空间数量、区域规模、功能作用诸方面的扩大,以及城市经济关系、居民生活方式改变的过程。城市化与城镇化、农村城市化、农村城镇化及城乡一体化等相关新概念有所区别。从区位论、结构论、人口迁移论、非均衡增长论到生态学派论,从梯度推移、增长极与地域生产综合体论到产业集群论的演进,体现了城市化发展理论的深化。不同学者对城市化“推拉”动力机制认识不同。不同阶段和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地区,动力机制相异。中国现阶段城市化动力机制包括农业工业化推动、比较利益驱动、农业剩余贡献和制度变迁促进等。  相似文献   

10.
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价值观问题因为认识上的缺位和实践中的错位而成为城市建设中的核心问题,"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因为其直指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而与城市经营、管理中人的主体地位相耦合,由此我们确立了城市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并且提出了实现这一核心价值的策略和目标.  相似文献   

11.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也是现代社会各种经济活动的集聚中心。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也是指人口从分散到集中的过程。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然伴随城市化进程,中国的西部大开发与城市化进程是并行不悖的。这里的问题是,西部地区城市化道路如何选择?笔者认为应从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有别于东部地区,走培育中心城市带动小城镇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关于开展中国城市化道路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学术界对城市化问题,特别是对中国城市化问题,发表了许多很有见地的文章。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不失时机地进一步开展中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需要。 此文就如何开展中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扼要地提出了一些看法和设想,我们希望它能引起对此有兴趣的同志们的关注,并共同来促使这一研究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3.
选择正确的城市化道路,是加快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关键.笔者通过分析认为:黑龙江省应该选择以中心城市为主导,建立起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多元化的城市化道路,提出了我省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相似文献   

14.
衣颖  李晓元 《理论界》2004,(1):53-53
城市化的双进战略,即农村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并进。一般的“双进”理论认为,中国式的现代化面临工业化和信息化的两种挑战,因此要作出“双进”选择,即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时推进、互相推动。这个理论看到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产业技术发展的一个根本特征。但它没有把产业技术的“双进”同城市化的“双进”统一起来。没有指出“双进”的总体特征和区域特征,双进”是我们国家的总体特征,在不同区域有不同表现形式。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有的地区适合单进,有的地区则适合工业化与信息化并行。“双进”是以单进为前提的,信息化必须建立在工业化基础…  相似文献   

15.
学校管理应贯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本教育”的概念,原本是与以外物为本的教育理论相对立而提出来的。在学校管理中,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可以更进一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增加教职工的凝聚力,形成管理的良性循环,使学校形成良好的风气  相似文献   

16.
高校“以人为本”柔性管理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健 《理论界》2005,(8):219-219
在"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理念下,高校应实施适当的鼓励和惩罚制度,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充分满足学生各个方面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又称为城镇化和都市化。从世界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轨迹来看,城市化是人们摆脱贫穷,走向富裕的标志,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国内发达地区的发展也证明,凡是较早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地方,一定是先富起来的地方,那里的经济能够比较协调发展,那里的各种矛盾能够比较容易调节。因此,面对新世纪的召唤,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要引导和实现农村城市化。因为,中国98%的地域还是农村,69%的人口还是农民。中国不可能象美国及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那样,让农村分离出来的人员都跑到现有的城市中…  相似文献   

18.
企业管理是一门科学,有共同的规律,但没有共同的模式。企业管理中的“三基”工作(基层建设、基础工作、基本功训练)亦然。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中国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国家,人本的观念有着广泛的认同度,在“三基”工作中如能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是高等教育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不仅要具有科学素质,也要具有人文素质。当今大学生人文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文知识缺乏,忽视人文关怀;人文思想缺乏,影响价值认同;人文方法缺乏,限制思维创新;人文精神缺乏,人生追求低俗。其原因主要是社会环境的负面效应、高校教育机制存在弊端和大学生人文素质"先天发育不良"。为此,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重塑现代大学理念,改革教育教学,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人、服务整个社会。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从经济演化的角度分析了在城市起源中探寻农地城市化的根本性因素--城市的财富效应,继而结合城市经济集聚理论说明了技术革命推动城市经济分工而导致的城乡相对生产力差异在农地城市化中的作用,最后基于城市化模型的构建思路提出了农地城市化的第三个根本性因素:社会生产力绝对发展下土地的适应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