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吹响了北伐的号角,掀起统一中国的高潮,中国民族解放运动走向一个新阶段。英国、日本等列强的在华殖民利益同时受到猛烈冲击。面对此种形势,英国和日本不得不各自采取措施保护殖民权益,英国出台"圣诞节备忘录",做出向中国"妥协"的姿态,日本也发表对华"新政策",以示"友好"。同时,英国也在不同场合向日本发出求助信号,日本的反应则是:积极磋商、含糊应付,是典型的外热内冷型。究其原因,首先在于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两国冲击力度不同,其次则是两国基本利益发生矛盾无法协调。  相似文献   

2.
1908年的二辰丸事件以中国屈辱受约而结案,引发了中国首次抵制日货运动。为扼杀抵货运动,降低对华贸易的影响,以及维持日本社会的稳定,日本采取四面出击的外交手段,与清政府及英国方面展开交涉,并企图借助清在日的政治团体来平息民众抗日怒火。然而,清政府知晓民意难违,在抵货运动早中期未予强行禁止,日本交涉难获实际效果。英国基于本国利益而不愿为日本利用,在日的革命党与保皇派同样无意插手。日本外交对诸方立场判断的失误,显示出日本初次应对中国抵制日货运动的投机和张皇。  相似文献   

3.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西方国家公共行政领域掀起了一场新公共管理运动,至今方兴未艾.英国是这场运动的始作俑者,美国、欧洲大陆各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及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相继掀起了政府改革浪潮.  相似文献   

4.
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所设计的中国立宪制的模式是英国式的"君民共主"制度。甲午战争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戊戌维新中明确提出了以日本为师的口号。这场改革运动的中心任务,就是仿效日本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相似文献   

5.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英国和平主义运动给英国以很大影响,且生动地反映了英国当时的政治态势。基督教教义中的和平主义因素为此运动提供了一个文化上的精神来源;18~19世纪兴起的那场宣扬自由、人道主义的运动也为其注入了活力;一战后的沉痛反思使英国和平主义运动获得了现实依据。英国和平主义的思想派别林林种种,且于20、30年代,运动迭起,其主旨都是反对战争,表达一种和平的愿望。英国的和平主义运动和绥靖政策虽不可等量齐观,然而,前者在二战前夜使英国政府无法重整军备,麻痹了人们的思想,为英国走上绥靖之路埋下了伏笔。这也标志着英国和平主义运动已走入了极端  相似文献   

6.
甲午战争是远东国际关系松动的开始.战前,英国在华有极大势力,面对俄国在东亚的激烈争夺,选择日本为防俄体系的伙伴,以调停为名频示好感,取消一些对日不平等条款,并对其越轨行为视而不见;日本则在日英条约中出让主权,示好英国.战争过程中,英国借口中立为日英不法行为进行辩护.战后,英国为防日本成为远东新对手,对三国干涉还辽采取默许态度,迫使日本屈服.该战间接地使英国实现了利用新盟友打击老对手的外交目的,但付出了退出东亚的代价;而日本则利用大国矛盾,竭力壮大自身,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远东英国殖民时代结束,日本成为东亚主角.  相似文献   

7.
19世纪英国的犹太教改革运动,是在当时欧美国家犹太教改革运动的大背景和英国犹太族群内部宗教改革需求的小背景下发生的。这场运动以1840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改革运动是在正统派体制内进行的,以仪式方面的改革为基本内容。第二个阶段开始出现改革派会堂和平等化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英国犹太教的原有格局和管理体制。运动明显受到了域外特别是德国犹太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可以说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结果,同时也具有自身特色。虽然这一改革运动的局限性是明显的,但是对英国犹太教的整体变革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并且为19世纪欧美世界的犹太教改革运动增添了英国特色。  相似文献   

8.
“九·一八”事变后,英国主导下的国联非但未能有效阻止日本的侵华行为,反而在其不断纵容之下,日本侵华脚步不断加大。究其本质,此时英国在中国问题上对日本的退让,源自于一战后英国整体实力的下降及其在中国东北的利益远比日本为低。英国这种绥靖政策的推行首当其冲损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从长远来看,也损害了华盛顿体系所确立的和平原则,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权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60年代的一个标志,是每个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妇女解放运动,这是个阔别了50年的社会现象。由巾帼斗士掀起的这股“第二次浪潮”始于北美,并迅速向外传开。英国和欧洲率先对北美的这一大事变作出反应,日本、印度、伊朗和拉丁美洲等地也出现了新的女权意识。这一运动的主要特色是,其中存在着一个重要倾  相似文献   

10.
日本工人和农民,对于上海、汉口及其它城市的中国工人和农民的革命斗争,致以衷心的敬意,同时,对于同日本、英国、美国及其他各国的帝国主义者和资本家進行的英勇的斗争,表示异常关切。你们对那些帝国主义者,尤其是对日本帝国主义者所给的打击,直接、间接地帮助了日本的无产阶级。因此,你们的斗争,不仅仅是为了从帝国主义鉄蹄下解放自己,而且援助我们,强化我们的运动。帝国主义者惟恐在你们的国度内失去其地位,对于你们越来越施以惨无人道的暴  相似文献   

11.
日本在辽宁殖民统治的40年中,其教育方针几经变化,但每一次变化的结果,都是对辽宁人民奴化教育的加强。本文通过日本对辽宁日本人和辽宁中国人两种教育方针演变的研究,旨在揭露日本殖民教育的本质,教育青少年以史为鉴,勿忘国耻,深刻理解"强国必先强教"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试析日本的东亚地区秩序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在新的东亚地区秩序的形成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日本的地区秩序战略主要围绕着构建其主张的东亚共同体展开。在简要分析了日本"东亚共同体"战略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后,本文对日本的具体实施政策从安全和经济两个层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尽管日本抱以厚望,由于采取的政策路径和战略选择存在一定的误区,日本对东亚未来地区秩序的塑造作用将面临着不小困难。  相似文献   

13.
试论战时日本在华直接投资--以矿产投资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日本侵华战争形势的变化和日本国内战时经济统制体制的确立,战时日本在华直接投资策略和投资内容也在不断调整之中。由于其在中国地位的特殊性,战时日本在华直接投资不仅不同于近代外国在华投资,而且也具有与战前日本在华投资不同的特点:这一时期日本在华直接投资是对中国占领区输出资本同对部分已沦为其殖民地的地区的投资结合在一起,投资、开发与掠夺相互交叉。对中国富源的掠夺是日本帝国主义赖以维持的基础;战时日本在华直接投资对中国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是有目共睹的,但在客观上也给战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在傀儡政权方面主要体现了战时日本在华直接投资的殖民地性质,但同时也加剧了日方与傀儡政权之间的明争暗斗。  相似文献   

14.
日本产业技术的发展及其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日本之所以能从废墟中走出来,挤入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与其在各个经济时期积极有效地利用技术进步有关。本文从日本各产业部门的发展探讨日本科学技术的经济功能,得出日本科技发展战略的模式,总结其利用技术移植和通过技术自主开发发展经济的经验,及对东亚技术分工体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日本卓有成效的现代化已经成为历史,成功而辉煌的现代化现今也荆棘载途.但是,对日本现代化成因的探究远远没有结束.美国研究现代化的著名学者布莱克说"现代化是一个创造与毁灭并举的过程."[1]日本现代化是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革命",它必然也要经历一个"创造和毁灭并举的过程".被称为"缔造日本近代文明的杰出领袖"的福泽谕吉,他的启蒙思想在日本资本主义现代化发端过程中发挥了孕育和营造资本主义诸因素、瓦解和毁灭封建思想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战后日本技术引进与产业结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实现了迅速的崛起.大量而高效率的技术引进是日本实现产业结构变迁与升级和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体现了日本技术变革与产业升级的实质.深入地了解和分析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动各时期的过程与特点,对于正处于经济起飞、产业升级过程中的我国来说,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女神>创作具有深厚的日本文化背景,其艺术形式和风格形成得益于日本"泰戈尔热"和"惠特曼热",同时也深受日本"新体诗"和口语诗运动的影响.<女神>绝大部分诗篇创作于日本博多湾,博多湾给予了诗人丰富的艺术启示.  相似文献   

18.
日本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在其实行过程中政府积累了大量的执法经验。日本"低保"制度所具有的鲜明特色,主要表现为具有深厚的儒法文化底蕴、完善的法律体系。日本低保先进的制度优势对我国构建、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农村低保制度的建设重点应为:构建完整的低保体系,设置科学合理的低保实体制度,确立公正透明的低保程序制度。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时期日本对东三省政策大致分为革命爆发后的混乱时期、拉拢赵尔巽、张作霖时期以及蓝天蔚北伐时期。日本对华外交的混乱、对辛亥革命所导致的政体变化及政治力量的对比缺乏正确判断,以及列强对日本的掣肘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作为二流帝国主义强国的日本,在辛亥革命时期对东三省的政策呈现出落后时势与手段拙劣等特征,因而注定了其不可避免的被动格局。  相似文献   

20.
在1929—1933年间召开的太平洋国际学会年会上,日本太平洋问题调查会抛出所谓"民族生存权说"、"特殊权益说"、"防俄防共说"、"自卫说"、"人口过剩说"等来为日本在中国东北的侵略行为辩护。与此同时,日本大肆进行反华宣传,否认中国对东北的主权,并指中国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现代国家。日本太平洋问题调查会会员在太平洋国际学会年会上的反华言论,与日本政府的态度一致,完全沦为日本政府的一种宣传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