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从"苗"到"苗族"——论近代民族集团形成的"他者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在中国素以历史悠久、苦难深重的民族而闻名.然而,事实上这一印象是进入近代以后才形成的.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对中国苗族最初作为近代民族集团诞生的历史过程进行了回顾与分析,具体探讨了在前近代时期,曾经是南方是非汉系族群泛称的"苗",在20世纪初叶兴起的中国民族主义思潮中,是如何作为近代民族集团的"苗族",首先在汉文化这一"他者"的语境中被建构起来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民族集团形成的"他者性"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2.
近代工业企业"官督"行为是影响企业治理的重要因素.晚清政府通过对企业经营项目审批权、人事任免权和账目稽查权的控制,对近代企业治理施加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政府在为近代企业发展提供多种政策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企业产权关系模糊和法人地位的丧失,因而不仅影响了近代企业治理成效,也要为中国失去早期工业化的宝贵时机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3.
墨家思想对中国"侠义"精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侠"不出于或归属于墨家,墨家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的"侠义"精神.在下层民间伦理中,小生产劳动者吸纳了墨家思想中的适用成分,以此为价值选择,并影响其行为方式.近代以来,墨侠遗风和革命精神相结合,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一定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新史学"的首倡者。在中西文化冲撞与融会的近代社会,中国传统史学在"科学主义"思潮影响下,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梁启超"科学史学"观的形成是其起点,而他对史学"科学化"的反思,正是中国史学在科学化进程中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5.
"五四"前后,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知识女性迅速崛起,并不断的发展壮大,这不但形成了妇女解放运动的高潮,而且还对中国的近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近代"兴女学"思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兴女学"思潮是近代社会思潮中的闪亮之点.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源于近代民族危机的刺激,救国图存的需要以及近代思想启蒙运动和西方女权运动的影响.它的内容包括贤妻良母主义、男女平等和塑造女性健全的人格等等."兴女学"思潮为推动近代教育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近代用于指语言艺术的"文学"(Literature)概念,首先是在西方生成、定型并得以广泛使用的.1840年代以后,在中国士人和西方传教士绍介西方的文献中出现的"文学"用例,虽然已具有近代意味,但仍主要立足古典义层面.直到1870年代初,日本学者西周以中国古典词"文学"与 LJiterature 对译,具有近代意义的"文学"术语才开始在汉语世界中出现.此后,伴随辞典编纂、文学史著作编写以及近代日本大学"文学"学科体系的确立,"文学"新词的内涵逐渐定型并得到广泛传播.在此过程中,"文学"与 Literature之间确立对译关系,"文学"观念实现近代转换.  相似文献   

8.
在近代汉语中,"却"字的虚词用法灵活多样,通过对近代汉语代表性作品的调查,希望对廓清近代汉语中的"却"字虚词用法的全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文章研究了晚清四川盐从"济楚"而占有两湖市场到淮盐力图夺回川盐楚岸而行"淮川分界"策的过程.透过此过程,认为四川盐在两湖的销售,进入近代以后,在很长时间内仍维持着传统的运作方式,大约到了民国才真正被近代因素所影响,它展现了中国传统经济的一个独特领域在近代中国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封建"士大夫"形式存在,"学而优则仕",与政治紧密结合,形成了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投身仕途的"角色认同",造成了千年的角色错位。到了近代,在中国特殊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下,近代知识分子逐渐产生。他们一方面继承并发挥了士大夫与政治密切结合、忧国忧民、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传统角色认同;另一方面,又开始与政治分离、向知识回归,以卓越的学术成就服务于社会科学文教事业,实现了近代知识分子的双向"角色认同"。近代知识分子角色的转变,一方面促进了近代社会的变革,另一方面推动了近代文化事业的发展,在中国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此"龙"非彼"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又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融合。明确事物之间的异同,则是走向沟通和融合的关键。中国的“龙”与西方人眼中的“龙”蕴藏着不同的文化底蕴。让西方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特色文化词语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可起到缩减中西方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的作用,使中西文化最终达到真正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西方哲学视野中的"和谐"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大多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谈论"和谐"与"和谐社会"问题.但是,以西方哲学为视野,对西方哲学中的"和谐"定义、诉求、"和谐社会"的黄金规则以及架构之维进行深入的梳理和分析,可以彰显,建立在"正义、差异、自由"原则基础上的"和谐"理念与"和谐社会"追求同样存在于西方哲学文化之中,也必将给予我们重要的启发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从文化发生学来考察,“西部文学”的发现体现出文化认知和文化自觉的特性,是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结果。本世纪以来,“西部文学”经历了三次大的发展阶段,与资本、权力和意识形态体系形成种种互文关系。“西部文学”包含了多层面、多向度、多级差的地理、民族、宗教、生活方式、文学想象内涵,它的敞亮有待于对其进行细致地分割与剖析,而考察西部文学中所体现的地区体验和民族文化积淀,以及它对不同群落、民族、阶层、性别、信仰的人们的意义是研究者应该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的转变,概括出当时学人对于中西文化及其价值的认识程度及他们心理激荡的历程.文化观念的转变以及"中体西用"内涵的变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觉醒程度的深入--从蒙昧状态逐步深入到重估中西学价值.尽管,这种觉醒并不足以开启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但从中可窥见启蒙的前景将是伴随着保守与激进、救亡与启蒙的二元激荡历程.此外,这更启发了后人对文化交流冲撞的思索,并成为中国民族觉醒的新的开端.  相似文献   

15.
诺曼·莱文是当代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他以极端的“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立场而闻名,这一主题贯穿了他从《可悲的骗局:马克思反对恩格斯》(1975年)到《不同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和恩格斯主义中的黑格尔》(2006年)的全部重要著作。1981年,中央编译局杜章智先生在《马列著作编译资料》第14辑上对莱文的《可悲的骗局》一书进行了详细的摘编和评论,莱文的观点在我国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莱文所指认的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关系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继承与创新问题;从更大的历史视角着眼,则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道路问题。因此,这是十分重要的问题。近20年来,国内学界对莱文的学术观点尤其是他的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多有批判,本刊在2005年第1期发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的恩格斯——纪念恩格斯逝世110周年笔谈》中曾对此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对莱文的观点也有所涉及。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历史和学术背景资料,相关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有鉴于此,本刊本期发表张亮博士最近对莱文先生的访谈录。在访谈中,莱文教授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其思想发展历程及主要学术观点。尽管本刊并不认同莱文教授的某些观点,但我们认为本文对于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的历史形成、20世纪美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美国的流变、西方“马克思学”的兴起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我们希望以此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的这一重要问题引向深入,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分别是中日两国现代化初期有代表性的思想,是缓解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的产物.它们有相同或相似的历史背景、旨趣和原始含义.但是,这两种思想指导下的中日两国现代化的极大反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实质、内在关系、侧重点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心理与心态--论西方心理历史学两大主要流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心理历史学是现当代西方史学领域的新兴学科,依据其源流发展、理论方法及传播地域分别形成了两大主要流派--心理史学与心态史学.心理史学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为理论基础,以美国为中心;心态史学则由法国年鉴学派开创并倡导,以集体精神状态为对象.两者之间相互交叉又有区别,理论和方法上各有缺陷但又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18.
分析西学东渐的历史,考察我国接受西方文明的现状,特别是在科学技术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我们对于西方文明的学习与接收状况值得反思。即便是在达成共识的科学技术方面,我们也很难说在根本上接触到了西方科学的根本。我们的学习更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技术层次上,我们仍然不理解到底是什么从根本上促使科学的出现与发展。除此之外,通过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分析,我们发现当代西方文明也处在一个转折点上,充满了解构与两难的因素。在此情况之下我们如何学习西方,我们这个文明的独特命运与使命是什么,应该成为我们自觉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虚静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审美范畴,若从西方文艺心理学角度探求虚静的心理动态机制,就会发现,是虚静中的动静相宜、个性心理和集体无意识心理,虚静与醉并行不悖的心理机制,虚静与梦求同存异的心理特征等,共同构成了虚静的动态心理的价值与意义。虚静的动态心理,为构思创作提供了活跃的思维和广阔的心理空间,是创作构思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