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略论魏晋“自然”观由哲学观向文艺观转换的多重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晓青 《江淮论坛》2007,(3):160-165
“自然”一词起源于先秦道家,但老庄论“自然”主要局限于哲学观或人生观的角度。殆及魏晋,思想领域的“自然’,与“名教”之争、审美观上人物品评标准的转变、率性放达的自由之风,以及质性自然的人格追求,都成为“自然”观实现从哲学观到文艺观转变的多重历史动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揭示了"左"倾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空想社会主义、民粹主义、封建社会主义、军事共产主义四大政治思想特征,并从认识论上阐述了它与客观相分裂的唯主观论、与真理相分裂的唯价值论、与经济相分裂的唯政治论、与统一相分裂的唯斗争论、严重脱离党和群众的个人崇拜论等特征.  相似文献   

3.
青年毛泽东世界观嬗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雯  雷家军 《青海社会科学》2010,(1):142-145,150
青年毛泽东世界观形成中经历了三次转变,从最初中国传统思想的"无我论",转变为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唯我论",再到"唯民论"的转变,最后从"唯民论"到接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毛泽东走向马克思主义的艰难历程,始终抱定救国救民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4.
1934年,陈立夫提出"唯生论",满足了国民党在思想战线上既打击共产党又完善自己意识形态的需要。"唯生论"为三民主义确立了"本体",宣扬服务的人生观,利用儒家思想凸显民族色彩,借此打击马克思主义及其他外来思想,为国民党统治服务。由于其政治目的过于明显,调和唯心与唯物的尝试过于浅薄,"唯生论"随着国民党政权的覆灭很快被遗忘。  相似文献   

5.
论《韩非子》的政治辩证法思想吴显庆《韩非子》既系统地继承和发展了法家的思想,又吸取和综合了辩证法较丰富的老子和荀子的学说,因而此书不少政治理论具有明显的辩证性质。研究《韩非子》的政治辩证法思想,不但可以挖掘其理论中以往未予注意,对当代政治哲学的发展具...  相似文献   

6.
张义宾 《文史哲》2006,(1):102-107
现代学者们在研究传统气论文艺观的过程中,虽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但这些观点在根本上都难以自圆其说,其根本原因在于以西方二元文化模式为理论平台阐释中国传统思想,使之变成了一堆填充西方思想框架的“死”材料,从而失掉了民族精神。只有超越在现代学术研究中占统治地位的西方二元模式,在民族化、本土化的语境中,才能对传统气论文艺观做出正确的阐释。  相似文献   

7.
茅盾自登文坛直至逝世,其文学道路长达65年。翻译与创作(最早的作品是童话)早于理论批评;但其文艺观的刍型乍见于理论批评文章的问世。直到他心脏跳动停止时迄,它随着其思想发展与文学实践也在不断发展;并呈现出质、量互变的阶段性。阶段的界分,学界见仁见智,但以1925年为界作为茅盾文艺观的早期,多数人是认同的。立传分章,因其社会活动思想情态关系我是以1926年标界的。但从文艺观着眼,也以1925年为分野。因为这是他的文艺观质  相似文献   

8.
刘绍瑾  刘少曼 《云梦学刊》2006,27(3):98-100
李白"复元古"的文艺观,其思想渊源不是儒家的复古传统,而是道家具有反文化色彩的自然主义复归意识.李白之不满律诗,喜尚古体,主要是要恢复乐府民歌之自然感兴、自由兴发的创作机制,与他追求自然清真的美学思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九个挑战性观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经历了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的转变过程,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问题,国外学者提出了"异端论"、"唯意志主义论"、"民粹主义论"、"极权主义论"、"实用主义论"、"变相资本主义论"、"新权威主义论"、"新保守主义论"、"中国式联邦主义论"、"民族主义论"等九种具有挑战性的观点.本文对这些观点作了较系统的梳理和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10.
陈纪然 《北方论丛》2021,(6):99-104
韩非子以人性好利论为基础,形成以法制欲、以法导利、法禁明著的主张,构建了一套法律思想体系.这个法律思想体系具有凡事皆决于法的主体特征,对法律的社会政治功能极其重视.为了强化法律的社会政治功能,韩非子主张轻罪重罚,这在思想上显得比较极端.韩非子的法律思想与主张赏罚适当、鼓励道德自律的当代法律思想相比,无疑有较大历史局限,对此,需要我们批判性认识和对待.  相似文献   

11.
孙子"道"论,是"治道"、"人道"和"战道"三者的统一体,包含着治国法则、道义恩信、客观规律等意蕴,体现出了浓厚的民本关怀和道义追求,其核心理念在于施政爱民、安国全军。孙子"道"论,通过分析战争与政治的关系,国君素质德行对战争的影响,战争的内在规律性等方面,突出了"道"在战争比较、准备乃至实施中的首要地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但孙子并非唯"道"是从,且"道"也并非《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核心旨要,而只是其中探究战争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2.
《韩非子》是先秦的重要典籍之一,为战国末期韩国人韩非所作。韩非集先秦法家之大成,创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体系,并因此而形成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在中国学术史上,人们往往侧重于从治国论的角度研究《韩非子》,历代的统治者们也仅仅从《韩非子》中读出“帝王之学”。其实,除治国论外,《韩非子》中还蕴藏有丰富的治家论思想。《韩非子》一书几55篇,其中不少篇目历来有人怀疑非韩非本人所撰。但据今人张觉的研究,该书中大部分篇目出自韩非手笔①。本文限于篇幅,不对各篇真伪详加考证,而径采张…  相似文献   

13.
由于对《论语》中孔子有关人性的论述理解不同,在历代相关学者的阐释与发挥中,主要产生了六种人性论: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朴论",韩非子的"性私论",扬雄的"性善恶混论",王充、韩愈的"性三品论",张载、程颐、朱熹等人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论"。六种人性论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内在联系:孟子的"性善论"可谓"论性不论气,不备";荀子的"性朴论"、韩非子的"性私论"可谓"论气不论性,不明";而扬雄的"性善恶混论"、王充与韩愈的"性三品论"虽然同时从"性"与"气"两个角度来思考人性,但没有将"性"与"气"区分开来,可谓"论后天不论先天,不明";只有张载、程颐、朱熹等人关于"天地之性(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人性论,兼顾到了以上各方面,将前五种人性论的所有内容都去粗取精地包含于其中,乃是以"性善论"为体,以"性朴论"、"性三品论"为用的人性论,"性私论"、"性善恶混论"等内容都已被扬弃于其"用"之中。宋儒这种集大成的人性论最符合《论语》中孔子的人性思想,最能彰显儒家精神。  相似文献   

14.
论王充的公文批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充<论衡>中"文"的观念,是以公文为主的,当下人们对王充文学思想的讨论,其实是对其公文思想的误读.王充的公文批评以功用论为核心,在功用论的规范下,形成了王充公文批评的其他原则.具体来说即为:肯定公文的社会功用;强调公文的真实性,提出了"情实"与"实情"两个范畴;主张文质并重,但质重于文;提倡明白晓畅的公文语言;追求公文主体的道德修养和学识修养.  相似文献   

15.
《韩非子》为我国古代政治学名著,包含着丰富的管理学思想。这些管理思想不仅对中国后来管理思想的形成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创新都具有巨大的借鉴价值和智慧启迪价值。在此,本文从四个方面对《韩非子》的管理思想进行了分析总结:一是自利的人性论假说;二是"治吏不治民"的管理对象界定;三是"法"、"术"、"势"的管理控制思想;四是"循名责实"的目标管理思想。  相似文献   

16.
肖鹰 《河北学刊》2013,33(4):71-75
明代文学家汤显祖主张唯情论(至情论)的文学观。对此,既往学术界的论述失之于简单地说明汤显祖在《牡丹亭记题词》等文献中关于"唯情论"的主张,而没有就其"情"的观念作具体、系统的理论阐述。本文围绕汤显祖的"世有有情之天下,有有法之天下","天下文章所以有生气者,全在奇士","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行于神"三个重要命题,对其"唯情论"文学观的核心思想作了系统阐释,并在"情"、"奇"和"神"三个层面阐述了汤显祖文论观的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17.
王元骧 《文史哲》2001,1(1):38-48
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活动”的理论来说 ,活动论文艺观与侧重于从认识的角度研究文艺的反映论文艺观不同 ,它主要从意志的角度 ,把文艺活动看作是作家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在对象世界中实现自己目的的过程 ,它不仅是自由的 ,也是自觉的。并根据这一基本认识评述了当前我国文艺活动论研究的功过得失 ,在肯定其对于文艺理论发展贡献的同时 ,也指出了有些持艺术活动论观点的学者以强调艺术活动的自发性、自由性来否定艺术活动的自觉性和目的性的偏颇。表明活动论文艺观与反映论文艺观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的不同视角 ,它们之间不是互相排斥 ,而是相互补充 ,有着理论自身内在而深刻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在《铭箴》等十余篇中讨论和分析了《韩非子》及其文学特点,广泛涉及了《韩非子》的思想特点、辞采风格、言说方式、寓言运用等.刘勰以“弃孝废仁”评韩非“五蠹”说,以“华实过乎淫侈”论《韩非子》的文体和语言风格,对《韩非子》总体上评价不高.但同时,《文心雕龙》对《韩非子》辨正义理的言说方式,循名责实的判断标准,以及“著博喻之富”的表现手法等多所阐发和肯定,同时又大量引叙和容摄了《韩非子》中的义理范式、逻辑方法、文体文学实践及学术成就等.《文心雕龙》的《韩非子》批评,为后世的韩非研究提供了可资参照的有益文学史料.  相似文献   

19.
茅盾写的第一篇现代作家论的文章虽然是《王鲁彦论》,但他选择的第一个作家论的对象却是鲁迅。这现象尽管平常,但这背后的根据却对我们很重要:由于茅盾有一种思想与鲁迅那种干预社会的文学观念和创作意识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才使他对鲁迅及其创作那么感兴趣,而那“思想”就是茅盾的功利主义的价值论文艺观。  相似文献   

20.
关于《韩非子》的人性观问题,学界主要有"性恶"论与"自然人性"论两种观点。而《解老》篇对于仁、智等积极因素的强调,尚未获得关注。《解老》篇强调人类在伦理层面具有"仁"这一"不能已"的天性,在官能层面有"聪明睿智"的天性;将人类后天对"仁"的运用,称为"慈",对"聪明睿智"的运用,称为"动静思虑"。这一观点在《解老》篇的思想结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仁智之性将作为世界客观规矩制度的"道理"与人类为人处世的主观选择,架构为一个密切相关的思想体系:人类因仁慈而试图护佑其他人、他物,此类动机促使其认知各类"道理",并提出应对措施;人类因动静思虑的能力而能够体认各类"道理",依据"道理"设计出各类治术。《解老》篇人性观的"道理—治术"之思想结构,相对于《韩非子》其他篇目而言,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