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家思想与当代环境、意识颜炳罡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同自然的斗争在一片凯歌声中进行着,当人类仍陶醉于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胜利之时,自然对人类的暴虐早已发出了严重的警告甚至给予了报复:南极上空的“臭氧洞”日见增大,全球性气候变暖,酸雨连绵,...  相似文献   

2.
“自然外化”指自然的外在变化,是相对于自然的内在变化而言的。“自然外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具有一定的运行规则和哲学特征,无论在“自在自然”时期还是在“人化自然”时期,这一外化的属性都未曾改变。导致自然外化的主体很多,人类形成以后,随着“控制自然”理念的出现,人类行为对自然外化的影响日趋明显,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对技术理性认识的忽略,导致在纯自然之外形成了一个人化自然。人化自然与纯自然交叉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使自然的外化产生了新特点。  相似文献   

3.
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的理论困境   总被引:81,自引:0,他引:81  
本文认为,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完全抛开人类生存利益的尺度,把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稳定和美丽作为人类行为的终极目的和人对自然的道德行为的终极尺度,必然面临种种难以解决的理论难题。而造成这些理论难题的原因在于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的立论基础,是消除存在论之“是”与价值论之“应当”的区别,从“是”中直接推导出“应当”。作者指出,人类之所以应当保护生态自然,最终是出于对人类全局的、长远的生存利益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道德观是一种全新的道德观,它是新时期人类道德领域的延伸与拓展。其内涵包括人类平等观和人与自然平等观。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它强调人类利益平等,要求发展的权利平等。人类平等观分为“横向”的代内平等原则和“纵向”的代际平等原则。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生态文明道德观倡导人类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要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自然,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道德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点和“自律”推动力。生态文明道德观将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乐章,带领人类走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5.
对挑战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与朱长超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长超同志发表在《社会科学》1997年第12期上的《向人类中心主义要回自然》一文(以下简称朱文),对人类中心主义发起了强烈的挑战,读后有一些不同看法,现提出来与朱长超同志商榷,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一、关于“平等”和“权力”朱文认为:“人类是自然界中平等的一员。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自然应该也有自己生存的权利、繁殖的权利。”这种主张表面看来是人道主义到家,实质上是抹煞了人与物的本质区别,否认了人的主体地位,它不过是一些哲学家头脑中的幻想,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行不通的。人们…  相似文献   

6.
《人类还有未来吗》是一部AI时代有关人类未来命运的忧思之作。AI时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是以人的“身体自然”为对象,这将会人为地创造出未来的“新人”而替代现在自然进化的“智人”。这将给人类命运带来巨大的伦理危机,更甚者将导致人的主体性的丧失,从而使人类及其文明存在覆灭的危险。人类还有未来吗?回答这一人类命运的忧思之问,需要人类葆有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心,注重内在精神文明的发展,平衡飞速发展的控物能力和相对衰落的自控能力,方有未来。此外,人类还需要立足于底线思维和底线伦理,以预防性的伦理与法律规范的设想来防止科技“趋恶”。唯有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让科技回归“价值理性”,使其有所为、有所不为,科技方能真正服务于人的自由与解放,人类方能长久存续并“诗意地栖居”于这个世界。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文明早期阶段 ,人们用“神灵中心主义自然价值观”来对待自然。认为自然本身是自在自为、凌驾于人之上的神。因而 ,人必须对自然顶礼膜拜。此时 ,人的主体意识尚未觉醒。文艺复兴以来 ,人们用“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价值观”来对待自然 ,坚信“人定胜天”、“人是万物之灵” ,因而 ,人类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支配自然。这一价值观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是危险的。而当代 ,人们正在建构“生态中心主义自然价值观”。它要求人类全面承认自然生态的内在价值 ,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从而表现出人类对自然界的理性自谦。  相似文献   

8.
时间观念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意识。人类期望生命“永恒”与生命的死亡激发了人类 希望控制自然的价值意愿。现代复杂科学发现“生机与有序”正源于不可逆的时间之中。以此参照, 可发现,计划体制根本问题正在于“时间的缺损”,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应该走一条 政府的理性指导与市场的自然演化相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胡友峰 《文史哲》2023,(2):142-152+168
“丑”的研究在美学史上往往处在边缘位置,并成为与“美”相对立的负面存在。自然美学深化了对自然丑陋事物的思考,并在以理性信仰为枢轴的知识语境中形成“否定论”和“转化论”两种观点。立足于哲学史与美学史的知识考察,自然审丑可以划分为“以实用价值为核心”“以理性信仰为核心”“以审美价值为核心”三个知识层面。首先,以实用价值为核心的审丑模式表明人类整体尚处在自然环境的压迫之下,并开始凭借理性初步掌控丑陋自然。理性崭露锋芒的背后是人类日益高涨的自信。神话中的赫西俄德、珀尔修斯等体现出人类内在审美活动的自由与丑陋自然的对立。其二,以理性信仰为核心的审丑模式认为,丑陋自然的观念性根源不再是感性经验,而是超越性与精神性的纯粹理念。自然丑陋、精神自由、审美愉悦等都统一在理性信仰的根基之上,并可以通过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的方式深入阐发。其三,以审美价值为核心的审丑模式认为,基于自然生态状况能够包容自然中的丑陋事物,也能凸显其内在审美价值。自然审丑不仅可以直接呈现审美形象,也能够以“转化”的形式实现深层次审美意蕴。“人化自然”与“艺术自然”的呈现则给自然审丑的辩证思考提供契机。  相似文献   

10.
人的自然界是人通过实践创造的生活世界。人对自然的实践必然体现人对生活,对自身真、善、美的追求。这种追求体现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正义境界。与人的完善和发展相适应,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体现为三个基本阶段:人对自然的依赖性阶段,人对自然的独立性阶段,人对自然的自由性阶段。当代人与自然关系正处在从反思“独立性境界”向追求“自由性境界”的历史转折关头。人与自然关系在当代的矛盾,其根源在于人对自然狭隘的功利观念与行为。真正实现从功利的自然到人类的自然的彻底转变,人类才能走出危机与困境。  相似文献   

11.
一、人的本质及其贪欲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存在物,因此,人的本质就同时体现在自然和社会这两个方面,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对象化地构成了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那么,什么是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呢?马克思说:“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烟为以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的工业生产,从本质上展示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力和创造力,而且,这种“力”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产生于自然又物化于自然的。所以,马克思称之为人的自然本质。同时…  相似文献   

12.
站在社会系统之上从人与自然的系统来看生产力,生产力是一柄“双刃的剑”,具有两重性。它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使人类提高了征服、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给人类提供越来越舒适的物质文化生活享受,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全球性的巨大生态灾难,把人类置于毁灭的边缘。生产力的二重性映现在生产力历史的发展中。生产力反映了人对自然的关系。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考察,应当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起点开始。在人类刚刚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古代原始社会里,人类并不生产食物,而是靠狩猎和采集野生食物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繁衍。大自然慷慨提…  相似文献   

13.
“全国社会发展理论研讨会”于1997年10月27~31日在安徽黄山市召开。会议及论文涉及的问题,揽其要者,如下。一.关于自然对人类发展的选择在人类的发展中,是否存在自然对人类发展的选择作用?以往的看法是,人类的发展已高于动物进化,社会的演变受自身规律支配,自然界只是充当环境、生产资源等被动角色,自然选择不再对人类发展起什么作用。在这次研讨会上,有人明确肯定自然对人类发展有选择作用,认为这种作用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人类是比动物更高级的存在。它拥有一个文化的社会生存内环境,人类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生存方式和生产…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视角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文化沿着人统治自然的方向发展,产生了威胁人和自然界的严重挑战。人类进行“文化性质的革命”必然形成一种新的形式的文化,即“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建立了以“人类和生态共同利益”为中心的价值观,以确保人类社会得以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本质的演化论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类的产生需要自然界提供“常态”环境,宇宙和地球演化所经历过的演化过程对于人类的进化是“非常态”环境,科学技术的本质是指人类对“非常态”和“常态”系统规律的认识和使“非常态”状态引入到人类存在的“常态”状态采取的各种中介、方法、手段等。在此基础上重新解读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及科学技术一体的原因,并分析天然自然、人化自然及人工自然的关系,从而可以认为,科学技术人类中心主义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在考察了“文明”的流行含义和词义的渊源流变后,认为“文明”应该是指人类在争得自身解放过程中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总成果,是人类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人类关于思索和创造更好“保护人、尊重人”的方法与制度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承认“自然的权力”是“自然中心主义”的理论前提。作为在人与自然矛盾冲突激化的情形下对人类行为和工业文明的一种反思 ,“自然中心主义”警示人类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无疑有着重要的思想意义。但是 ,它得出保护自然结论的前提——设定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伦理关系 ,承认“自然的权力”,承认自然是与人同样的“权力主体”——是错误的。“自然权力论”的根本缺陷在于看不到人的社会性 ,离开社会联系这一中介孤立抽象地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看不到人与自然关系的背后是人与人的关系 ,把人看成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 ,从而抹杀了人与自然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8.
生产实践的运行方向与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白立凡生产实践作为联结人类和自然界的纽带,具有双向运行的特性:一方面,人类主动地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和发展的生活资料”;另一方面,自然界在为人类作出“贡献”之后,客观地要求“赔偿损失”。现实的生产实践活动,对前者重...  相似文献   

19.
孟子“天”论剖析何晓明人类置身于茫茫大千世界,最直观的生存体验便是脚踩地,头顶天。脚下这片土地,提供给人类衣食之源,栖身之所,人类自然对其倍感亲切。头上这片天空,变化无常,高不可攀,奥妙莫测,人类自然对其怀抱神秘之感。无论中外,"天"都是哲学史、思想...  相似文献   

20.
石元波 《北方论丛》2006,(5):123-125
生态伦理学有两个相对的理论路向,一是“人类中心主义”,一是“非人类中心主义”,二者的理论基础分别是“天赋人权论”与“自然权利论”。探究自然权利论的存在论根据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破解“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间的理论论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