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为纪念法国哲学家勒维纳斯(E.Levinas,1906-1996)百年诞辰而作。本文试图从勒维纳斯与希腊哲学及希伯来(hebreu)圣经传统的关系出发,指出勒维纳斯的“他者”思想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和厚重力量,都来自于他对传统遗产的独特思考和继承。他的最初思考,针对的是西方哲学不容置疑的“存在”理论,他希望哲学走出存在去看彼处,走一条要导引“实存到实存者、实存者到他者”的道路。也就是脱离存在发现“相异性”。而只有从相异性的思考,才能实现真正的超越,这是希伯来思想的核心所在,而其中心则是伦理学。而这正是希腊哲学往往忘记的。勒维纳斯思想中表现了一种犹太教和哲学之间的张力,目的是要展示一种追求无限的启示的思想,用对他者的绝对责任,对存在的正义的要求,与哲学和基督教多少世纪以来都未能阻止的罪恶抗衡。这就是勒维纳斯的“圣洁性”的哲学。  相似文献   

2.
郭菁 《北方论丛》2016,(5):109-113
莱布尼茨和列维纳斯指出了两条通向他者的道路.莱布尼茨强调知识,列维纳斯强调责任.具体体现在利他的前提、效果、动因、方法、程度等五个方面.神学背景、哲学基础和社会时代的不同导致他们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但是两条道路也是可调和的.两条道路都以独立的他者为前提,反对从自我中心的视角看待他者,倡导把他者作为他者来对待.以此为前提,可以建立起众多他者的超越性共在关系,其中责任和知识相辅相成,责任不仅构成了知识的前提,知识也促使“我”担负起回应他者的责任,成为“为他”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孙庆斌 《北方论丛》2004,(5):100-103
他者(autre/other)问题为上个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埃曼纽尔·勒维纳斯思想的核心.勒维纳斯凭借深厚的现象学功底,又从犹太思想找到立言依据,从现象学出发最终又超越了现象学,通过反思现象学的他人学说,形成了对他者问题的独特理解.他的他者其实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伦理学,他的全部努力就是企图把伦理学确定为第一哲学.  相似文献   

4.
为他责任:走出自我责任与集体责任的困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责任观上历来有两种对峙的观点,即自我责任与集体责任。它们之间的两难抉择反映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冲突。走出这个两难困境的出路在于寻找超越两者的新的责任维度。列维纳斯的为他责任说揭明了走出困境的可能性。它主张,人的道德性不是由自我意志或普遍意志构筑的,而是由他者的伦理命令和在为他负责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从为他责任说可以得到两点伦理启示:第一,通过“我”与他者的责任关系塑造人的伦理性;第二,它告诫我们必须保持对他者的敬畏与尊重。  相似文献   

5.
“二战”以后,法国哲学中最为重要的话题之一就是讨论如何建立新的伦理。在此背景下,列维纳斯提出以他者理论来重新认识言说、责任和主体。语言是自我和他者发生关系的主要场所,言说具有前本源性,是接近他者的运动。列维纳斯主张通过所说向言说还原的方式去认识言说的这种前本源性。在言说中,自我被暴露在他者面前,在对他者的回应中形成了责任关系。主体首先作为责任的承担者出现,其不仅要承担起自我的责任,还要承担起对他者的无限责任。这一思想是对近代哲学主体思想的一次批判,也是对伦理思想的一次重大的反思和重建。  相似文献   

6.
陈晓明 《河北学刊》2007,27(4):146-153
德里达一直致力于对人道主义、人性、伦理这些论域的解构,这使人们容易认为,解构与伦理学相对立。德里达早年对列维纳斯的批评,亦使人们相信,德里达也把伦理学列入解构的重点。但德里达后期却明显地转向伦理学,此时他所提出的所有的问题,实际上都可以归结为他者的伦理问题。而德里达后期关于他者、礼物、宽恕、死亡、绝境、没有宗教的宗教性等思想,都印有列维纳斯影响的痕迹。解构的伦理性已经是理解解构主义重要的维度,正是在解构伦理学中,解构给予了一种伦理性。这也使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德里达早年对列维纳斯的批判。德里达正是清理了列维纳斯关于他者的同一性思想,而发展出他的解构思想。尽管那时的德里达怀疑希伯来进向的可能性,后来却从列维纳斯给予的希伯来的某种思想资源中获益匪浅。从德里达早期对列维纳斯的思想批判中,可以看出德里达解构思想最初运作的思路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责任与他者--列维纳斯的责任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责任是列维纳斯的伦理形而上学中的主要观念.他对责任的阐述集中在四个问题上.第一,在负责任的生活与哲学关系上,他强调责任生活的优先性.第二,在为己责任与为他责任的关系上,认为后者是前者的前提.第三,在责任与行动的关系上,指出责任即回应,具有言说的结构.第四,在责任与主体性的关系上,他提出带有主体间性的责任主体观.列维纳斯的责任观显示出与自我责任和社会责任不同的另一个伦理维度,即为他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勒维纳斯的哲学以反思和批判整个西方传统为己任。他认为从古希腊以来的整个西方文化都以追求总体性和同一性的本体论为目的,而这种传统本体论是推导不出真正的伦理学的。为此,勒维纳斯提出一个绝对无限的他者,这个无限的他者是彻底的外在,它不能被任何本体论、知识论整合到同一中,它是不可还原为我的他者。这样一来,就在我对他者的关系中确立起伦理关系,这种伦理又可称之为“他者”的伦理学。1  本体论哲学是传统哲学的基本理论形态。本体论哲学试图把外在于人且先于人的存在,看作是世界秘密的所在,并认为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事物的本性、本…  相似文献   

9.
张中 《北方论丛》2013,(1):119-124
现象学显然是列维纳斯哲学的真正起点,但他最终越出了现象学与存在论,并且确立了一种自由的“伦理学”.当然,列维纳斯的“伦理学”并不是要建立一种道德规则或伦理规范.毋宁说这一“伦理”指的是关切他者、关心自由的形而上学伦理.在一定意义上,列维纳斯的哲学是一种“自由”哲学.列维纳斯说,胡塞尔的“意向性”本身就是意识自由的实现.但正是从这里发现列维纳斯了问题,他认为他人会质疑我的自由,我对他人负有责任.由此,列维纳斯渐次展开了他的伦理形而上学;从而也开始了他的伦理性自由哲学之思.重要的是,这本身就是一种以审美方式看待世界的行为;或者说,它就是列维纳斯的美学.  相似文献   

10.
现象学视阈中的“他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近代主体哲学强调"自我",表现出"唯我论"姿态,现代现象学兴起,改变了这一格局,他者受到重视,但现象学视闽中的他者又各有不同的言说.胡塞尔、海德格尔的他者仍然处于同一性中;他者与自我是一种对称关系;萨特只看到他者与自我的斗争;梅洛·庞蒂把他者肉身化,从意识哲学脱身而出;勒维纳斯奠定了真正的他者哲学,他者成为绝对他者.  相似文献   

11.
韩梅 《理论界》2012,(8):74-76
利科将对主体哲学的研究从"什么"的问题转向"谁"的问题,对"谁"的提问设定了主体自身间接性的返身过程,自身不等于自我,主体自身是作为任何一个自我出现的,第一人称的我在主体问题上不具有优势地位,这尤其体现在叙事维度中,借助叙事情节安排从他者的故事中才能把握自我的故事。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设定了对叙事主体的伦理要求,不同于勒维纳斯的绝对他者,利科认为自我与他者之间应是平等、友好的关系,以此,他者是从自身到自身的最短途径。这是利科哲学观点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2.
在后现代哲学对主体的解构浪潮中,列维纳斯却致力于对主体的拯救.列维纳斯所要为之辩护的主体不是传统哲学自我中心意义上的主体,而是以他者为基点的伦理主体.与传统现象学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理解为意向、共在或注视不同,列维纳斯将其看作是某种伦理性的“相遇”,这种“无关系的关系”揭示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责任关系.这样,列维纳斯就赋予了主体以社会的、伦理的意蕴,展现了当代哲学全新的思维原则——他者性原则.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在现象学方面,胡塞尔晚年“Horizont”(视域)学说比他的他人理论更接近当代的“他者”旨趣;在精神分析学说方面,弗洛伊德和拉康的“他者”已蔚然大观;在同时代的法国哲学中,勒维纳斯的“他者”理论更是对他者状态的尖锐化和鲜明化。可是,德里达的问题是,如果胡塞尔的“视域”已经成为康德意义上的理念,成为“太阳的太阳”,成为历史性本身,那么,我们该如何讨论这个意义上的“他者”?如果精神分析中的“他者”只不过是一个“发明”,我们该如何认识“他者”?如果勒维纳斯希望走出一条迥然不同于希腊传统的道路,但他所提出的“他者”…  相似文献   

14.
在勒维纳斯看来,人们总是将时间理解为共时,认为过去、现在与未来都是高度同一的,但真正的时间是一种历时,过去、现在、未来之间迥然不同.这种不同所蕴含的是他者与我之间的绝对差异性,这种差异导致我必须无条件地为他者负责.而这种无条件地为他者负责就是悖时.  相似文献   

15.
与德国现象学相比较,法国现象学中有一种从本质到实存的转变。作为法国现象学的始作俑者,列维纳斯所带进的本来就是海德格尔式的胡塞尔现象学,但在列维纳斯本人这里有一个出离胡塞尔的意向性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的历程。从《论逃离》到《从存在到存在者》,列维纳斯始终是在现象学和存在论的内部进行着反叛。当他要出离存在并重见胡塞尔的现象学阳光时,出现的却是列维纳斯本人的现象学世界。  相似文献   

16.
勒维纳斯试图开辟一条通往“绝对的他者”的言路而引马克思为同道,在此所包含的意味,可通过与海德格尔、黑格尔等人的言说间的相互阐释、相互溢出中去体会。事关重要的是,作为马克思哲学起点的“博士论文”并非完全是黑格尔式的,马克思肯定了伊壁鸠鲁所提出的“感性原则”,远离了从“大全”上来考察他人问题的黑格尔思想姿态。  相似文献   

17.
杜维明的体知概念包括伦理之知,体知责任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体知责任在认识层面上表现为“负何责”的问题,即人是如何体知到伦理责任的?梁漱溟和列维纳斯提出了“理性”和“欲求”两种体知责任的方式。体知责任在实践层面上表现为“如何负责”的问题。责任的践履不是现成的,而是在伦理情境中生成的。上述两个话题都涉及到“负责为何”的根本性问题。在人际关系中体知责任是人的存在获得统一性和责任主体得以确立的保证。从尊重或敬重等不同的路径来体知责任进而塑造责任主体本身就是我们应该担负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列维纳斯论证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真正起点是他人的外在性:主体性的基础是他人的外在性,伦理的真正内涵是爱;良知先于理性;责任先于自由;人与人之间不是对等的互惠关系,而是无条件的付出。唯有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具有伦理性,人才是伦理的人。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思想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培育"敬畏"的文化土壤;重视情感教育、良知教育;建立"爱、责任与付出"的家庭伦理关系;道德为法治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9.
列维纳斯试图在整体性中发现"溢出"、"断裂"的"他者",试图通过"他者"开启出伦理的责任意义。"他者"既不是另一个存在,也不是非存在,而是别样于存在。为回应德里达的批评,列维纳斯提出"亲近"与"踪迹"来进一步解说"他者"。既维持距离又不断缩小距离的"亲近",以及既不在场也不缺席的"踪迹"是"他者"特征的最恰当阐释。  相似文献   

20.
“他者”是哲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列维纳斯在现象学的基础上,通过对“同一”性问题的批判,提出了承认他人至善性、强调他者义务和责任的“他者伦理学”。在当前注重主体间性研究的医患关系中,他者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体现的越来越明显,这不仅仅有利于促进医患关系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尊重这一关系中涉及到各方的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