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三重困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实际上存在着三重内在的困境:第一是“此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普遍有效性问题;第二是“本真”生存的先行设置和“此在”中心主义的嫌疑;第三是不关心存在者而带来的在现实面前的无能为力。这些困境是其理论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与其反传统的动机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极为晦涩难懂,将其通俗释读很有价值和意义。通过对以陈嘉映先生《<存在与时间>读本》“导论”第二章第五节为蓝本的内容进行通俗改写和补加释解,我们发现,这一节内容展现了该著的宏观思想脉络:通过对此在进行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分析,揭露此在最后的根据和最根本的本质就是以“本真时间”来标示的伴随生存活动而有的不自觉的理解活动。而对“本真时间”的阐明,为显露“存在”本真含义完成了最后一步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在 《存在与时间》 第 82 节对黑格尔时间概念及其与精神之关系的展示是在此在的生 存论时间性分析语境中, 对此在的时间性与世界时间之关系的一种反衬。 海德格尔对黑格尔时间与精神之关 系的分析, 仅满足于否定之否定这一形式上的统一性, 而未有对否定性本身的彻底思考。 否定性问题不仅是 《存在与时间》 中断的原因之一, 同时也是 《存在与时间》 之后海德格尔与黑格尔争辩的焦点。  相似文献   

4.
原载于《汕头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 0 0 3年第 6期的寇鹏程先生的文章《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三重困境》 (另见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 2 0 0 4年第 2期 )指出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存在着三重内在的困境。笔者认为 ,“三重困境”的提法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这里一一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5.
对于《存在与时间》的研究来说,把握海德格尔对现象学的看法并考察其论述中的现象学理路,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说明,通过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批判性的继承与发展,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现象学的观点,不仅使他有可能重新提出存在的意义问题,而且给予了通过此在的现象学来开显存在意义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极为晦涩难懂,将其通俗释读很有价值和意义.通过对以陈嘉映先生《<存在与时间>读本》“导论”第二章第五节为蓝本的内容进行通俗改写和补加释解,我们发现,这一节内容展现了该著的宏观思想脉络:通过对此在进行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分析,揭露此在最后的根据和最根本的本质就是以“本真时间”来标示的伴随生存活动而有的不自觉的理解活动.而对“本真时间”的阐明,为显露“存在”本真含义完成了最后一步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利用现象学和解释学的方法,对空间现象作了深入的探讨,消解了流俗的空间解释,首次提出了生存论存在论的空间观念,对于变革人们的思维方式,重新确立和把握哲学研究的主题、对象和方法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通过集中考察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空间问题的探讨,凸显了其在空间问题研究上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深入地揭示和剖析了这一研究所存在的理论缺陷和难题,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海德格尔生存论存在论的时间观念在解决存在的意义问题时所固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8.
《存在与时间》是西方思想文化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是西方哲学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部著作。《存在与时间》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和影响,首先与它处理的问题的深度、广度和现实性有关。《存在与时间》的基本问题不是人,而是一般存在的意义。《存在与时间》从表面上看是要纠正西方人在存在论问题上的根本错误,实际上却是以存在论问题为进路思考时代的问题。海德格尔在把事物是否存在的问题变成事物的意义问题的同时,也把理论问题变成了一个实践问题。当哲学的理论问题变成哲学的实践问题时,哲学也就成了我们的存在方式。《存在与时间》的一个划时代的贡献是恢复了实践哲学的基础地位,开始了哲学的实践哲学转向。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三方面论述海德格尔的“在世”概念。首先,“在世”不仅是海德格尔思维方法上的着眼点,是其论述方法上的着手处,更重要的是其基础本体论中的最根本的基础。第二方面论述了世界之为世界如何在“在世”的基础上开展出来。海德格尔认为,“在世存在”才是最重要的,只有通过此在的在世活动才能揭示出世界本身的存在。第三方面论述了“在世存在”的总体结构及其存在论基础,即在世;也就是把“在世”的存在在存在论上把握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烦  相似文献   

10.
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人 ,海德格尔被公认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先驱者。本文探讨了海德格尔的代表作《存在与时间》所体现的后现代主义意识 ,具体表现为 :1)将时间概念和作为存在者的人引入存在的讨论中 ,从而解构了经院式的传统形而上学 ;2 )将存在的真理作为一种存在者参与的开放式的运动看待 ,突破了僵化的超验存在观 ;3)人的当下性和日常性成为关注的对象 ;4)主张时间三维的互通性和空间多维的互动统一性。本文同时指出了《存在与时间》的后现代意识对当今社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存在之领会"是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存在之领会"有三种基本形态:前存在论形态、传统形而上学形态和现象学存在论形态,使"存在之领会"得以可能的,是此在的有限-超越的在世结构。存在之领会的现象学意义在于揭示了存在与此在的相互共属关系,这种相互共属关系表明了存在的真理与人的在家之感的同一性关系。  相似文献   

12.
西方哲学从开端以来一直将存在视为最终的本原或根据。德里达对这种传统的存在本原观进行了解构。他认为,存在远非最终的根据或本原:在存在之“前”,还有更古老的“延异”;而存在自身,也早已是“踪迹”。  相似文献   

13.
存在显现难题与海德格尔的审美主义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象学的真谛在于,现象不是存在者的表象,而是存在的显现.但存在具有超越性,不在场,因此存在如何显现为现象就成为难题.海德格尔前期哲学试图通过此在的在世体验--畏来使存在意义显现,但由于其主体性和非超越性以及无对象性而不能实现.要使存在显现为现象,只有通过审美.审美是超越的生存方式和体验方式,使存在现身为审美意象,从而克服了现实生存的局限而领会了存在的意义.因此,后期海德格尔哲学转向审美主义,通过诗意地安居(天、地、神、人四方游戏)以及诗性语言,来使存在显现为现象,并且领会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14.
解构主义语境下的老庄"有无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解构主义语境下解读老庄“有无论”,可以发现老庄“有无论”与解构主义有以下相似之处:思维方式上反中心重边缘、反二元对立重关系、反预定重生成;语言表达上融矛盾对立于一体;思想追求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即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5.
死亡问题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无法绕过的"致命"问题,在人生众多的可能性中死亡是惟一确定的。对死亡的哲学思考体现了一种人类的终极关怀精神。在海德格尔看来,人就是"向死而在",人生就是"趋向死的先行"或"先行到死中去"的奔向死亡的过程。承受死亡,体验死亡,"先行到死亡中去",勇敢地承担起责任与自由,这才是人的存在的本真性。  相似文献   

16.
从语言看时空观念的不平衡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语言现象中可以看出 ,人类的时空观念具有不平衡性。其主要表现是 :空间观念早于时间观念而产生 ,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之上产生的 ;因而在人类认识中 ,空间的地位比时间更重要。这种不平衡性产生的原因在于 ,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在感知的难易程度上 ,在生活中的地位上 ,以及在表达的难易程度上都有不同。从空间观念发展出时间观念 ,其途径是可以把握的  相似文献   

17.
利科在《时间与叙事》中为建构其叙事时间理论而对康德的时间观作了批判性解读。利科通过深入考察《纯粹理性批判》,首先阐明了康德之“不可见的时间”是一种关于经验对象的先决(先天)条件,标明“时间”在康德那里开始了“本体”化的积极尝试;其次指出了康德的时间观所面临的理论疑难;最后还讨论到了康德的时间观与前康德哲学时间观的渊源关系。利科的上述“解读”充分彰显出康德时间观建构在西方哲学之时间性问题探讨上的特殊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