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后语     
今年1月18日,是陆象山逝世805周年。为了纪念这位著名的哲学家、中国心学创始人,我们特与金溪陆象山研究会合作,在国内首次推出这个文论专辑,以飨读者。陆象山(1139──1193),名九渊,字子静,号象山,抚州金溪人,著名心学家。在南宋,他是“抚学”,也是“赣学”的代表。陆象山处于动荡不休的南宋,在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十字路口,他高标独帜,自成哲学体系,以其开创的“心学”,横扫陈腐之见。他的易简,他的呼唤人的“真我”主体意识,他的关于“人性”“人情”,眼睛向“下”,以及对“存天理、灭人欲”程未理学的叛逆,和“要决…  相似文献   

2.
越子,姓陆,名见明,中国美协会员,著名花鸟画家,现任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他的作品曾前后8次在全国性美展及欧美日澳等国际艺术展中获奖。1995年,一次意外的事故使他改画路,进而使他走上了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荧屏,成为“生活空间”节目的主人翁。这一戏剧性的变化,还得从那次车祸说起。  相似文献   

3.
“这样的天气,”陆新元指着雾霾蒙蒙的窗外说,“不开窗子不好;开了吧,更不好。”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监察分会是陆新元一手筹建起来的,从他的办公室所在的西直门金茂大厦11层望出去,四下里一片灰色,什么也看不见。“金秋十月,北京最好的季节,你能看到什么呢?”他摇头感叹。  相似文献   

4.
陆象山是南宋时著名教育家。他建构了独具特色的哲学、教育思想体系,其道德人格教育观则是他教育思想体系中一大突出的内容和灿烂的闪光点。一、“学有本末”、辨志明心,旗帜鲜明地摆正“尊德性”与“道问学”两者关系。陆象山认为,教育应有本有末。所谓“本”,即尊德性、教为人;所谓“末”,即“道问学”,传知识。如何体现有本有末,陆象山认为应‘洗立乎其大者”,即建立大根本──—辨志、明心,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陆象山认为,“学者之志不可不辨”。做人首先要辨志明心,建立好大根本。只有认清人生目的,才能朝正确方向发…  相似文献   

5.
陆九渊是我国南宋有名的书院教育家和哲学家,与朱熹齐名,世称“朱陆之学”。后来,人们又把他和继承他的心学思想的明代学者王阳明合称为“陆王学派”。这个学派与“程朱学派”相颉颃,在我国教育史和学术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只注重他的哲学思想研究,而对他的书院教育思想则研究得不够,直至近年来才有所改观。近著《中国教育通史》和《中国教育家评传》有了他的专节及专章。为了总结古代教育思想和经验,表彰陆氏办书院的业绩,根据《象山先生全集》(《陆  相似文献   

6.
这次我下了狠心要离开陆正明,他根本不知道过去的种种,已将我对他的爱消磨殆尽。24小时以后,寄住在闺密家的我接到了他的电话:“你冷静下来的话,我们就谈谈。”  相似文献   

7.
陆机生平著作考辨三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陆机本人作品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可以推知下列三事:第一,天纪四年(280)他的两位兄长陆晏、陆景先后为国死难,陆机专程西上,将他们的遗体运回故乡安葬。第二,陆机入洛前并未得到封官的许诺,入洛后活动了一番才开始出仕。第三,陆机出任著作郎在永康八年(298),他虽然列名于“二十四友”,但在讨论《晋书》限断问题时并未附和贾谧别有用心的主张,所以稍后没有受到贾谧的牵连;不幸的是他陷入了另一个陷阱。  相似文献   

8.
“守约”是孟子提出的一个概念,“守约”就是“守心”。和孔子的“心性”之学相比,“守约”过分地强调了“仁”,而忽视了“礼”,有“重内轻外”的特点。孟子认为,只要能“守约”、“发明本心”,就有了成圣成贤的可能性,“守约”开启了“心学”传统。在宋明理学中,朱、陆在解释“守约”时产生了分歧,反映了理学与心学在经典诠释上的差异,陆象山还把“守约”发展成“易简之学”。阳明心学也继承了“守约”,但其“致良知”学说,更加丰富完善了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9.
南宋陆九韶、陆九渊兄弟向朱熹发起的关于周敦颐所著《太极图说》中“无极而太极”的辩论.是一场有关宇宙本源问题的论争。在这场论争中,陆象山是为了敦促朱熹适应南宋的政治形势.更好地和他团结起来,以共同承担起支撑社稷(即南宋政权)的社会责任。而从他晚年的“象数论”、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倾向性、和“玩象”术的祷雨祷雪活动看,陆象山思想上的道家倾向越来越明显了。  相似文献   

10.
一、“变味”的语文公开课 现在的语文公开课,很像模特台上走秀,什么时髦秀什么。在上公开课的认识上,存在如下几个误区。  相似文献   

11.
陆九渊以其心学成就和教育家风范名垂史册,也与其个性总力、人格力量感召后世。陆的文化个性是在与来喜的学术论辩中呈现精彩的。陆、朱之异,是两种文化视点的不同与文化个性的分歧与对立。陆九渊“拗”,甚而至于有点“狂”,成为他文化个性中的一道特色。他不迷信,呼唤并张扬主体意识。换个角度审视陆九渊,他又有“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的一面。他严格地要求自己,深恐困粗疏而传谬,导致贻误后人的发生。这种互为表里的文化个性相反相成,在这种互补的关系中,他完善着自己的文化人格,实现了自己“不枉为人”的道德践履。虽然地位不高,职不显,业绩上也无皇皇巨著或烈烈轰轰的政绩可言,仅只是蛰居山曲,授业解惑,却步入了史册中的辉煌。  相似文献   

12.
吕祖谦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他一生的学术活动对南宋理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他发起、主持了“鹅湖之会”,让朱、陆双方展开讨论,是学术史上的一个创举。吕祖谦以“理”或“天理”为世界之本原,他所谓“事事物物皆有太极”的观点,与朱熹的“理一分殊”说和“太极”说相通。他又以“理”或“天理”为封建的等级制度和道德规范,他所谓“礼者理也”和“礼无时而不足”的说法,正是“事事物物皆有太极”的原则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的贯彻和体现从天理论出发,他主张“安分而循理”的天命论,要求人们各得其所,相安无事。吕祖谦又强调“心”的主宰作用,他提出的“心外有道非心也,道外有心非道也”的命题,与陆九渊所谓“道,未有外乎其心者”的观点相近。他利用古代天人无间的观点将心与天、与神、与理沟通起来,他企图通过这种沟通,调和理本体论和心本体论的矛盾。在认识论和修养论上,吕祖谦兼取朱、陆之长,既承认“明本心”为首要之任务,又强调“明心”要有个“集义工夫”,他主张“存养”与“体察”相结合。吕祖谦的理学思想充满调和折衷的特色,也反映了他善于兼采众长的学术风格。  相似文献   

13.
古代诗人作诗之多,少有超过陆放翁者;古代诗人所作纪梦诗之多,亦少有超过陆放翁者。清人赵翼曾在他的《瓯北诗话》卷六里说:“即如纪梦诗,核计全集,共九十九首。”其实,陆游的纪梦诗远远不止此数,光他全集题目中标明纪梦的诗就有一百二十余首,真可谓洋洋大观了。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陆象山研究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在很多方面有所发展。从陆学里我们看到了许多有益的闪光思想。陆九渊的思维不同于他同时代的朱熹,也与传统的孔孟儒学有一定的离异,所以它始终难以获得封建统治阶级的赞赏。在“正统”眼里,陆学虽非“异端”,却也类似“旁门”,虽然明朝中期王阳明拉文治武功之威改造弘扬之,一时风靡,但还是不断遭到一些自认为正统的儒者指斥。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正是陆学的平民意识及其离经叛道的思想今封建“正统”不快而难以容忍。然而陆象山本人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他是自觉地站在忠君爱国,维护封建…  相似文献   

15.
王夫之是我国明清之际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的著作很多,共有一百余种,在学术上成就很大,尤精于经学、史学,主要贡献是哲学。他继承和发展了荀况、王充、柳宗元、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把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推向了高峰。他是我国古代哲学家中把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得较好的代表。他对程、朱、陆、王的唯心主义理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批判。他批判了程朱客观唯心主义的“理一元论”和陆王主观难心主义的“心一元论”,发展了唯物主义的。“气一元论”宇宙观。他也批判了佛家“刹那生灭”、“生死轮回”的“寂灭说”和道家“方生方死”、“有生于无”的“虚无说”,提出了“气无生灭”的“元气不灭说”,发展了我国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他的认识论也达到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6.
吴澄是元代与许衡齐名的两大“真儒”之一,有“南吴北许”之称。他和会“朱陆之学”于有元一代,实起了“宋明理学”发展的桥梁作用。然而在我国的教育和哲学史的研究中,他的地位并不显赫,特别是在书院教育史的研究中,他拟乎是被遗忘的人物。我认为这是不合乎历史实际的。我这里主要是探讨吴氏草庐讲学与书院教育的关系,及其在书院教育中的学术地位,从而看出吴氏在宋末元初书院处于窒息时期所起的  相似文献   

17.
顾恺之《画云台山记》校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画家,和陆探微、张僧繇一起,并称六朝三杰。他的艺术成就在当时就深受谢安的赞赏,谓为“有苍生以来所无”。历来著名评论家都给他高度评价:“顾生天才杰出,独立无偶。”(李嗣真)  相似文献   

18.
800多年前,一代思想巨子陆象山(1139──1193)诞生在江西金溪。他一生活了54岁,除做过几年地方官吏外,大部分时间在家乡兴教、治学,即使在仕途也不忘游学、讲学,是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思想的光芒和人格的力量,是不会受官职大小影响的,也不会受时空限制的。近年来,到金溪寻访大师足迹,探讨陆学的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陆学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今天,研究陆象山确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一、陆象山的思想和业绩是中华民族的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作为一位哲学大师,陆象山高扬“心学”大旗,创立了一个博大精深的“心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近代史上,对西方的挑战作出反直,不始自康有为,但因外来的刺激而深入批判传统文化,并尝试建立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则康有为可说是第一人。本文拟对康有为在中国思想史和政治史上的地位作一论述,以就正于各位师长。近代学习西方的先进人物1873年(同治十三年),康有为“始见《瀛环志略》,地球图,知万国之故,地球之理。”①随后他受业于名儒朱次琦,博通经史,鄙弃程(颐)、朱(熹),喜好陆(象山)、王(阳明),“以为直捷明诚,活泼有用,故其所以自修及教育后进者,皆以此为鹄矣。”②这是因为陆、王那种“冲破罗网,焚烧荆棘”的气概,甚合他的品性与志向。陆象山所谓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陆象山在“心即理”的哲学命题下的为学之道。在为学要“先立乎其大”的前提下,除了运用“易简功夫”和独立思考外,着重探讨了陆象山“千虚不搏一实”的求实精神和治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