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日本历史上,有一个时代是《万叶集》时代,有一种文化是《万叶集》文化,有一类文学是《万叶集》和歌.《万叶集》标志着日本古代文学的自觉,由蒙昧走向理性,显示了时代的野心与张扬.由于《诗经》文化东渐,《万叶集》中表现婚恋的诗歌、服饰诗歌、宴饮诗歌等都体现了《诗经》文化精神的影响和传承,也体现在文学建构的内容和形式上,显示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日本本土文化基础上,吸收多元外来文化因子,创造了日本《万叶集》时代的文化辉煌.  相似文献   

2.
在对第三代诗歌众说纷纭中,孙文独持一家之言,从比较文学的角度观察、探讨了第三代诗歌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关系。认为,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第三代诗歌,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反文化的倾向,表现了回归诗歌和生命本体的自觉意识,这与60年代美国反文化的后现代思潮有某些相同之处。第三代诗歌有两种基本走向,即揭示或呈现存在的后现代倾向与文化或符号解构的后现代倾向。前者既接受了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又融合了法国新小说和美国反文化艺术的某些观念,后者主要受到了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想影响,企图通过解构式艺术实验,消解传统文化与形而上符号学的某种系统和深度,使之呈现出多义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3.
纵观美国诗歌的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20世纪50年代之后的美国诗歌创作进入了一个空前活跃的时期。虽然迄今为止,没有出现像庞德和艾略特那样的大师级人物,却涌现出了一大批有鲜明艺术特色和明确的创作理念以及先锋的艺术手法,而且与美国后现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一脉相承的优秀诗歌作品。美国诗歌与美国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这种独特的关系赋予了美国当代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从文化视域对美国当代诗歌进行研究和诠释,对揭示美国当代诗歌的美学特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新近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美国当代诗歌》就…  相似文献   

4.
学界荐书     
《学术界》2012,(8):252-253
张立群著:《中国后现代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本书以富有激情的笔法,梳理了中国后现代文学现象的发生、发展。从80年代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谈起,到先锋文学、新历史小说、新生代小说、女性写作以及汉语诗歌写作的转向,直至走向"文化研究"的视野,中国后现  相似文献   

5.
张东芹  史岩林 《理论界》2013,(8):140-142,95
对后现代生存困境的反思和对生存意义的追寻是道格拉斯·库普兰德小说创作的主要议题。后现代主义语境下,喧嚣的都市生活表现出异化的特征,美国梦式的宏大叙事逐渐破灭,宗教信仰的缺失给人们带来挥之不去的迷茫,后现代主义小说人物面对的是一个失去了确定意义的世界。作为一部探讨后现代语境下生存困境的小说,《X一代:在加速文化中失重的故事》从空间、叙述和信仰三个方面展现了青年一代对失落意义的追寻,真实地展现了美国后现代生存状态的窘迫、压抑和焦虑,使库普兰德对后现代人类生存状态的反思和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达到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乔伊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迪达勒斯的美学观和艺术观影响了后现代学者,或被正解或被误读.近年来后现代思想中保罗思想在左翼理论界复兴,其实是左翼理论界对基督教传统的创造性挪用,后现代宗教思想及其挪用是面对当代文化问题的一种新的理论征兆.  相似文献   

7.
"纽约派"诗歌作为二战后重要的文学诗歌流派,其兴起和繁荣必然会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美国文学和历史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从"纽约派"诗歌的历史文化建构入手,主要涉及城市建构、时代建构和文化建构三方面,为探究美国后现代诗歌与历史发展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韩国电影《春香传》和《卖火柴小女孩的复活》分别以古代韩国民间故事和现代韩国社会寓言为主题内容,形成传统的和后现代的两种电影音乐的运用方式和艺术风格,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音乐形式美和后现代文化的音乐游戏感,电影音乐中的这两种文化与当代社会分别进行了审美融合和审美探索,体现出审美救赎、包容差异、拒绝平庸等审美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祭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中有着特殊的意义,而作为这种文化现象的表现的古代祭祀诗歌则是我们今天借以窥测自己民族文明发展的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民族性格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同时还可以从内容、风格不同的祭祀诗歌中,清楚地看到中华民族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北南方文化的显著差异及对后世的不同影响。《诗经》和《楚辞》可以看作中国北南方诗歌的先河,其中的家把诗歌严格地讲不完全属于同一类,例如《诗经》中的祭祀诗(这些诗歌主要包含在“颂”诗里面,“大雅”、“小雅”…  相似文献   

10.
比读汉诗《金缕衣》和英诗《劝少女:珍惜时光》原诗可以发现,尽管时空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诗歌的格律不同,这两首诗的主题、意境却十分相似。这主要是因为人类的环境相似、经历相近、情感相同、思想相通。而从译文来看,由于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的语言组织法,《金缕衣》的英译诗和《劝少女:珍惜时光》的汉译诗同原诗相比,均表现出很大的不同。这表明诗歌的翻译必然受到目的语语言、文化和诗学的限制。  相似文献   

11.
于清惠 《船山学刊》2011,(1):148-150
本文试图从诗话角度,以《石林诗话》为例,浅析宋诗时柳宗元诗歌的接受的表现。柳宗元诗歌对宋诗有影响,而作为宋代诗话中叶梦得的《石林诗话》又是对宋诗研究的重要著作,《石林诗话》中对宋诗人的评价,符合柳宗元诗歌的一些特点,体现出柳诗对宋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诗歌五十年文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文化角度对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当代诗歌的创作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本文认为十七年时期诗歌如潮似涌的歌功颂德,和文化的大一统规范密切相关;“文革”时期出现的“工农兵诗歌运动”、“领袖诗词”的风行和”天安门诗歌运动”,根本上是当时“文革文化”的反应与折射;新时期诗歌的由兴至衰,则表现出从文化的觉醒到文化迷惘的转变.由此,本文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兴衰原因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和解释.  相似文献   

13.
陆机诗"源出于陈思",以《诗》之《国风》为基础,家国感慨寄言典重,显示出深厚的风雅特点。但入洛以后,其诗歌风尚发生了明显转变,从古语到景物,从四言到五言,诗体面貌由典重到绮靡。在体裁、声律、修辞、物情等方面,他充分表现了弘丽妍赡、翩翩藻秀的卓越才华。从陆机诗风转变可以清晰地看到西晋时期作为一代都城文化的洛阳文化的绮靡倾向及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西方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儒家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后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1、何谓“后现代”当前欧洲思潮环绕着一个重要名辞讨论,就是所谓“后现代”的争论和界定,卡平灵(kaplam)在其书《后现代主义的“非内容”理论及实践》中指出,后现代的观念是从现代发展出来而对现代文明的“文化突破”(culture break或译作对现代文明的“文化中断”),也可说是对启蒙运动塑造的科学和理性文明加以全面反叛.“后现代”一辞有两方面的应用.一是社会科学角度所谓的“后工业社会”,指现代以后的“后现代性(postmodernity),另一是哲学、艺术与文化角度所谓的“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指对现代文化加以批判和“解构”的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15.
金陵(南京)与广陵(扬州)同为对唐代文人产生重要影响的江南城市,这在唐诗中表现得颇为充分.在六朝末年金陵被毁后,广陵历史性崛起,于是六朝金陵的繁华逐步过渡为唐代广陵的繁华.以唐诗为观照点,可见出描写金陵与广陵的作品在吟咏内容、情感意向等多方面的不同.诗作对两城的不同展示,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从金陵到广陵的文学演进,同时,这一典型的文化现象也使我们从新的角度得以观察江南城市文化的变迁轨迹以及城市发展与诗歌表现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诗歌历来被认为是民族文化和文学的精粹。中英诗歌虽用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背景下由不同的诗人们创作而成,但由于这些作品用来表现人间的喜怒哀乐这些基本的人间情感,故即使不同时代和不同语言的诗歌也存在很多的相似性。本文力图以文学的可比性为基础,分析爱伦.坡诗歌《乌鸦》与贾谊《鵩鸟赋》之相异与相似。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理论界兴起了“中西文化研究热”,对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旅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迄今为止,已出版了一批有份量的著作,如:《民族与文化》《中国文化丛书》《中国文化展望》等,发表了数百篇论文,从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旅程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研究者基本都承认:中国近代是一个中西文化冲突、碰撞、融合的时期;中国近代学习西方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中有三首表现妇女婚姻生活不幸的诗歌,其起兴均与一个“谷”字相联。究其原因,应与上古时代的女阴崇拜有关。因而从“谷”字的分析入手,似可发现这些诗作的原始文化意蕴,并进而启发今人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读解古诗。  相似文献   

19.
立足中国语境,解读当下的各种视觉文化现象,可以发现长期被排斥在话语垄断格局和专业门槛之外的民间影像的浪潮在中国迅速崛起,改变着传统的影像格局和传播模式,也带来了大众审美实践的勃兴.当下民间影像的传播呈现出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美学转化和嬗变,表现出从理性沉思到感性狂欢的转变,符号表征体系的崩溃以及主体性的消解等后现代症候...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古典诗歌从《诗经》开始就出现了较鲜明的人物形象。而《离骚》中的“导夫先路”的忠臣,曹操的“老骥伏枥”的壮士和陶渊明“戴月荷锄归”的解甲归田的农夫,都为后来诗歌的表现人物形象提供了经验。唐代诗歌发展到一个高峰,运用诗歌表现出的人物形象则更加丰满动人。宋代孙洙称杜牧《秋夕》中的形象“通身灵活”。这个评语也可用来概括他诗中的其他形象特点。杜牧诗中的形象,既鲜明生动又富于感情,塑造方法亦不单一。首先,他能在典型环境中完成形象塑造。《赠别》诗(其一)中,诗人这样描写一个袅娜优美的少女形象。“娉娉嫋嫋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种将其放在十里扬州众里夺魁的写法,同白居易的“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