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城市文明是市民个体道德能力外化的结果,文明城市确证了文明人.市民个体道德能力是构建文明城市的底色.城市的文明与市民个体道德能力内在勾连,城市的发展伴随市民个体道德能力的跃迁.城市的文明与个体道德能力处在双重变奏之中,它既能提升市民个体道德能力,又会消解市民个体道德能力.从文明城市的构建来看,城市文明与个体道德能力处在双向互构之中.文明城市的构建与市民道德能力的提升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真正的休闲是自由的主体在自由的时间里的自主活动,是自由心灵的家园.休闲为德育提供了多样化的道德情境、多元化的道德观念、多向互动的德育关系,对个体修正道德标准,激发本真情感,构建自我判断起促进作用.我们应运用无意识教育法,保证个体自由心境,帮助个体享受道德,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3.
德育生态的情境建设与大学生身份确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德育的情境建设是当今德育生态研究的重要领域.在德育情境中,德育个体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及与群体的互动实现自我身份的确立和认同,产生积极的情绪,获得自我同一性,促进个体道德人格的自我完善和良好发展.当今德育教育中存在着将知识抽离及脱离生活情境、缺乏深度关怀和进行刻板说教的缺憾,它是当代大学生面对理想化德育情境与真实社会情境的强烈反差而产生自我身份确认困难而陷入自我认同危机之中的根本原因.因此,重视德育生态系统中的情境建设,认识到个体身份确认与德育社会情境的双向建构关系,是目前德育生态实现环境优化,使系统内各要素相互协调以促进德育生态平衡的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4.
真正的休闲是自由的主体在自由的时间里的自主活动,是自由心灵的家园。休闲为德育提供了多样化的道德情境、多元化的道德观念、多向互动的德育关系,对个体修正道德标准,激发本真情感,构建自我判断起促进作用。我们应运用无意识教育法,保证个体自由心境,帮助个体享受道德,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5.
个体的认知能力是其道德能力的前提,而语言能力对个体认知能力和道德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基础意义、人在语言方面的智能特征,作为个体心智活动的基础,在其初始阶段是一种潜在的能力。个体语言能力在交流活动中成长,同时意味着个体智能的增长。个体智能的发展为个体行为的自我调节提供了必要而非充足的条件,个体心智的实际发展是社会化过程的产物。这一过程通过学习、认同、模仿等实践活动来完成。个体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其行为的自我调节。  相似文献   

6.
分析当代中国道德问题,必须直面中国后现代状况的出现.后现代道德状况是后现代伦理学主张的现实呈现,它放弃对崇高道德理想、高尚个人美德的呼吁,消解现代性伦理规范的统一性、普遍性追求,主张自由化、游戏化的、浮夸化而不是严肃的道德表达形式,致力于没有道德权威、没有道德共识、没有确定道德知识局面的形成.后现代道德状况不是不讲道德、没有道德的社会情境,而是对现代道德理念、伦理规范的超越,它拒绝伦理规范成为束缚个人自由的外在奴役物,力求实现无社会道德规范而有个人道德行为的结果.它因此以多元、差异个体的存在为前提,强调差异个体的道德责任以及对他者的关注关怀和尊重包容,最终实现差异之人的真正和谐.后现代道德状况究竟是道德的超越,还是道德的蜕化,仍需时日才能做出明晰的判定.  相似文献   

7.
个体理性与公共生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理性主义哲学家所说的理性,在本质上是个体理性.理性是有关公民个人道德能力的前提假定.在近代以来的自由主义思想传统中,有关公民个人权利与自由的论证,完全依赖于个人是理性自律的道德主体这一假定.公共理性在本质上是公民个体理性正当运用的结果,并不是在个体理性之外存在着一个公共理性.公共生活的目的不是使公共利益或者公共善实现最大化,而是使每个社会成员的利益得到合理满足.优良的社会生活有赖于每个公民的道德努力.  相似文献   

8.
员工工作行为伦理是员工个体目标达成与组织目标实现相统一的决定因素,它很大程度决定了员工在何种程度上付出努力并达成委托人的预期,员工当责行为则是员工做出伦理决策的情境性条件.在员工当责行为与员工伦理决策的内在关系中,外在的网络关系强度及员工内在的角色感知是员工采取当责行为做出伦理决策的基本动力,员工个体特征差异因素及道德强度对这一过程起到调节作用.员工当责情境下的伦理行为对于组织产生结果导向及关系导向两个层面的影响效果.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中的道德人格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道德人格培养提供了价值规范目标和丰富的精神食粮;健康良好的道德人格养成又有利于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道德主体,在健全自身道德人格中应主动承担道德责任、积极追求善的道德生活、努力趋向完满人格和力争实现自我价值;作为社会,应为道德人格培养提供良好的道德选择环境,创设培养个体理性、自主性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的教育,建立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道德行为评价体系.唯其如此,才能真正达到个体道德人格的培养与优化,才能真正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普及.  相似文献   

10.
孙风强 《理论界》2013,(12):65-67
长期以来,我国道德教育受农耕思想和应试教育影响,其特点是强调社会意识的权威,忽略个体自主意识的尊重和培养,这使道德教育呈现出教条化的僵化倾向。而缺乏个体道德自主意识的道德教育会割裂个体意识和社会意识良性互动,这会使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德性约束方面出现畸形——或阳奉阴违或盲目顺从。道德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引导社会个体发现自己并教会其发挥自己的能力,也就是道德自主意识。本文从道德自主意识的设立目的、行使原则和重点内容方面进行论证道德自主意识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黑格尔论苏格拉底之死来对伦理与道德是互动的、流变的关系作一分析.伦理是客观的精神,是生活世界的秩序,是对人类理性关系和关系理性的揭示.道德则是个体对伦理的"得",是个体对伦理的反思,是个体对伦理的主观映像以及重新的建构,道德以伦理为指向与归宿.不过,个体的道德对既有的伦理进行反思,产生对立与冲突,最终形成新的伦理,从而实现着伦理与道德的互动与流变.  相似文献   

12.
在基督教以神为主体的道德统治欧洲千年之后,费尔巴哈将道德回归于人,创立了以人为主体的人本道德论.费氏整个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以人为核心,以发扬人类德性为主线而展开的.其中,“利己主义”作为行为道德基础,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牺牲”作为行为道德的最高否定形式,是群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个体行为道德基础与群体行为道德  相似文献   

13.
道德冷漠的生成机制既具有较为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背景,又具有道德系统本身运行的内在规律性.社会转型时期的经济转轨、政治架构和文化建设构成道德冷漠生成的宏观因素;政府公信力、经济组织(企业)的诚信守法、社会团体的行业规则和职业操守构成道德冷漠生成的中观因素;道德主体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构成道德冷漠生成的微观因素.道德冷漠实质上是道德主体对受助者缺乏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从而在道德实践上不作为,其微观生成机制主要有个体道德抑制机制的受损、个体道德奖惩机制的失衡和个体道德心理机制的缺陷.  相似文献   

14.
管理者的道德情感是管理伦理和管理活动的重要维度。道德情感既是管理者的一种人性化存在方式,也是管理者的一种社会、历史角色的体现。管理者道德情感的培育,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从个体角度来看,需要管理者对自我道德的提升和确认;从组织角度来看,需要管理者对道德情境的体验和投入;从社会角度来看,需要管理者对道德文化的创造和传承。管理者道德情感的功用体现在:实现管理者道德的内化和人格的完善,促进管理组织的交流、协调和导向功能,完成社会对管理效果的评价反馈。  相似文献   

15.
王群会  龚群 《兰州学刊》2009,(4):111-114
公共行政人员的不服从不仅仅是一项权利,更是一种道德责任和义务.公共行政人员不服从的客观道德基础在于公民与公共行政人员之间终极性的委托-代理关系.作为代理人的公共行政人员对公民利益在道义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公共行政人员的伦理自主性是其不服从的道德责任的主观基础.正是作为自主的个体,公共行政人员才有能力承担道德责任的要求.最后,公共行政人员不服从的表达必须符合正当性和程序性这两个条件才能够被证明.  相似文献   

16.
个体道德意识的特殊本质在于个体主体性。个体主体性是道德个体对自我及其在道德生活中的地位、作用的认识 ,它包含着创造力发挥的内在欲求 ,是形成个体道德活动动机的内驱力。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是个体主体性的三个主要功能表现。  相似文献   

17.
个体不良道德态度的转变是道德治理的落脚点。在道德态度转变过程中,人际交往中的参考者作为客观因素起重要作用。个体态度实际上受到参考者对道德事件的态度和个体对参考者态度的影响,道德态度转变是个体寻求三者态度综合平衡的过程。教育者、道德榜样、反面典型都是个体道德态度转变的参考者,同时,各级各类社会群体是大的参考者。个体在群体中的道德态度是群体成员相互作用的产物,其改变受多种心理效应的复杂影响,形成一种"群体场压力"。从个体所在群体本身的特征入手促进个体道德态度的转变是道德治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传统儒家道德教育是一种顺从的教育。由于理念的错位和功利化的驱使,传统道德教育偏离了培养人的"目的理性价值",片面强调个体的服从,忽视了个体主体性,忽视了个体的道德选择能力和权利。主体性道德选择已从边缘走向了中心。社会结构的转型、多元化社会的形成以及现代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表明主体性道德选择已成为道德教育的内在诉求,道德选择的教育也成了当代道德教育的重要指向。  相似文献   

19.
个体道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内化和个性化.荣辱观一经形成,便会转化为巨大精神力量,从而起着自我道德调控的内在机制作用."八荣八耻"的社会道德规范,为"同一性"心理发展阶段的大学生的荣辱观建构提供标准,也为自己的日常活动确定内在限制.  相似文献   

20.
道德承续是全球性伦理现象,从地域范围上看,东西方都存在着道德承续;从历史发展看,民族伦理发展史、个体道德发展史均可看成是道德承续史。道德承续建立在伦理道德可继承性和人性能力的基础之上,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是道德承续中的理性存在,生活世界中不能没有道德承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