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世界一个普遍的国家形态是多个民族共同栖居于同一国家共同体之中,使得多民族国家具有了“民族多元”与“政治一体”的本质属性,也产生了“民族多元”与“政治一体”的内在张力.为了消解此种张力,实现国家稳固、族际融洽和各民族成员福祉的增长,多民族国家必须秉承“求同存异”的价值取向,采取“势差化”的整合路径,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寻求族际政治整合方式与方法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政治整合是发展中多民族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政治整合是国家运用政权的力量,对国内各种政治资源进行调配,以达到政治一体化的目的.对于发展中的多民族国家来讲,政治整合的目标主要是国家主权独立与统一、领土完整、民众对国家的认同与忠诚、国家政权机关的有效权威等.政治整合的对象是与多民族国家政权直接相关的各种政治力量、政治派别.政治整合的基础是国家对特定政治资源的占有.  相似文献   

3.
多民族国家的现代国家构建是国家主权统一与民族权利平等的历史辩证统一.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当代中国治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形式,对多民族的中国现代国家构建作出了重要贡献.民族区域自治促进了国家的领土单位整合与族际政治整合,保证了国家统一与主权完整;保障了少数民族自主管理内部事务和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民主自治权利的实现,促进了民族平等与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4.
中国正处在一个国家转型的关键时期.国家的转型,从经济领域起始,进入社会领域,最后坐实在政治领域.中国的国家转型,明显遭遇到国家偏执地提倡权力型治国理念、治国方略的阻碍.对于一个稳定的现代国家来讲,国家应当呈现出一种超越完备的宗教、哲学与道德学说的中立性,从而具备整合国内多元文化价值偏好的个人与群体的政治观念与制度前提.对一个多元社会的稳定来讲,国家站在不偏不倚的公正立场,平等对待每一个体和所有群体,国家才能发挥出为社会解压、稳定秩序的强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不仅是民族主义的核心,而且是推进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进程中必须直面的一对基本关系.民族主义对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的影响是双重的:其统一功能既促进了民族国家的构建,又捍卫了这些民族国家的独立完整和利益:而民族分离、分裂主义作为民族主义的极端表现,是对当代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的最大威胁.因此,应抑制和消解民族主义的负面影响,引导其积极发展,推进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  相似文献   

6.
民族利益:多民族国家政治秩序运行与维持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类社会对利益的追求是政治发展的根本推动力.一个政治秩序和谐的社会必然是各种利益关系都比较协调的社会.目前,我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变革时期,由于利益分化所导致的民族利益矛盾和冲突日益凸显,而利益矛盾和冲突是社会中产生政治冲突的根源,所以,我国多民族国家要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秩序的和谐,首要的任务是协调各民族利益之问的关系,构建民族利益秩序,而建立健全民族利益提升机制、民族利益表达机制、民族利益分配机制、民族利益竞争机制、民族利益补偿机制等就成为具体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自东汉中期以降,政治衰败迅速加剧,原本王朝国家的政治权威在经历黄巾起义和董卓乱政的打击后不复存在,政治秩序土崩瓦解,帝国陷入军阀割据、群雄逐鹿的状态。政治权力的破碎化使得国家建构成为每个统治者/执政在追求统一时必须面对的难题。在各大势力相互竞争的过程中,曹操、刘备、孙权三家脱颖而出并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趋势。其中,诸葛亮治下的蜀汉政权改革了东汉中期以来形成的政治流弊,不仅建立了“宫府一体”制度,形成了有效的政治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士人政治的追求,而且增强了国家力量,塑造了中国古代王朝国家治理的理想类型,为后世所称颂。  相似文献   

8.
马俊毅 《学术界》2015,(1):74-85,324
"族格"理论认为,在多民族国家或在国际关系中,每个民族都有平等的权利和尊严。在现代多民族国家建构中,族格之确立,为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权利提供了哲学基础;族格之承认,为各民族建立了在国家中的政治身份和法律身份,使得国家通过制度、法律、政策保障、实现其权利。政治哲学旨在为政治寻找理性。有关"族格"的议题在一些国家的政治进程中曾被忽视,但是民族、族群、移民问题的增多及社会多元化趋势的发展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一重大问题。实际上,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社群主义、马克思主义、多元文化主义理论中,有关群体、社群、民族权利的理论争论与探讨,拓展了以"自由""平等""公正"为核心的政治哲学命题的讨论,一些理论的发展如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多元文化主义等推动了民族政治实践的发展。本文以族格为视角,分析以上各种政治哲学能够实现民族权利的理论路径,进行比较政治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一个社会人们在精神领域内的某种价值共识,它不仅是一个社会人们行为的共同基础,而且是一个国家政治共同体最根本的维系力量。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多元一体"理论为支撑,对各民族文化进行整合,在各民族文化体系进行对话的基础上积极构建文化上的同质内核,使各民族自觉融入国家统一认同的文化场景中,实现对国家统一文化秩序的共享,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保持社会稳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德普 《天津社会科学》2024,(3):86-94+104+175
什么是现代国家?这是现代化问题的研究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者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西方主流的现代国家概念主要包含“民族国家”和“宪政民主”这两个要素,但是,“民族国家”概念即使在西方也存在理解上的混乱,在实际运用中面临无法适用于多民族国家的困境。宪政民主虽促进了西方的现代化,但在理论上存在诸多偏颇和误区,在实践中则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灾难。现代国家的适当定义应该是,与传统国家相比,国家的公共性更强,公民拥有政治参与权,国家机构的制度化和政治权威的合理化程度更高,并有较强能力促进稳定和发展的国家。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化的背景下,近代中国的国家建设内在逻辑是建立一个具有现代性集权的民族国家,具体而言就是必须建立一个具有高度合法性和有效性的中央集权政府.而在近代中国的特殊历史情景里,中国社会连续出现了权威危机,导致政治秩序混乱无序,致使近代中国国家建设在弱势权威的无力支撑下仓促展开.不论是北洋军绅政权还是国民党的党治体制都难以彻底化解这种危机,并最终因为无法形成有力的现代性集权政权而移交出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领导权.  相似文献   

12.
个体身份认同的基础是利益需求的满足.在我国,要实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国家认同,除进行国族重构和文化融合之外,还需寻找到一个能超越族群差异的制度认同基础,从制度维度对国族认同与文化认同进行补充,三维立体式地构建中华多元一体的国家认同大厦.我国建党在先、以党建国、党政同构和党国同构的鲜明特点,决定了实现制度性国家认同必须以执政党认同为基础.在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是以原生性特征为基础还是以执政党及其制度为基础来进行认同,取决于二者谁更能深入持久地积极影响和改变少数族群的生活.在执政党认同、制度认同、国家认同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三者可以相互促进、转化,也可相互削弱.  相似文献   

13.
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不能囿于西方话语体系的分析框架,而应用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视角去考察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认为,国家是所有政治问题的核心,要从根本上理解国家行为,就必须从国家的本质入手;政治统治、社会管理与国家治理都被打上了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烙印,具有本质一致性,但在形式上又有显著区另别;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条件,推动政府的职能转变,就必须要处理好国家治理中阶级性与社会性、统治职能与社会管理职能之间的关系;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提升社会在“国家-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独立性,实现“国家-社会”的正和博弈,构建“强国家-强社会”的新型关系模式;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不仅关系到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实现,还关系到未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政治发展.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既不能落入国家全能主义的陷阱,轻视市民社会的培育,也不能片面强调弱化国家力量,消解国家权威.应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前提下,努力推动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作为西方政治科学的主流理论,多元主义兴起于对国家的批判性分析.但美国政治科学界将其发展为一种兼具经验性和规范性的民主理论.使得国家成为一种"隐蔽的主题".本文通过回顾多元主义政治理论的兴起与发展.梳理多元主义在不同阶段对国家的定位和理解.不仅描述和解释了多元主义国家理论的变迁.也突出了国家作为多元主义知识框架的背景.为增进人们了解多元主义提供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5.
"国家建构"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概念,其行动目标是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个体成员对国家的忠诚与公民意识,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公民。国家建构的基础不仅包含国家主权和强制力这种"硬件基础",也依赖于爱国主义或国家(公民)民族主义这样的非常感性的"运行软件"。在多民族国家,构建国家认同不是一个自然实现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民族政治发展的趋向和道路问题,是多民族国家面临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议题。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现代国家建构的任务远远没有完成,国家认同的问题还遭遇到内部政治统一的难题、外部恶性竞争的困扰。同时,中华民族从文化民族转变成政治民族的任务也还没有完成。所以,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增强我们的文化认同是我们建构国家认同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6.
《文史哲》2016,(1)
马克思对古典自由主义的批判,蕴涵着对单一民族国家及其民族国家观的批判,马克思主义东扩则带来激进的民族独立与解放运动,包括带来现代中国的独立与解放。中国有着独特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及其传统,因而其多民族国家建构不可能延续前苏联模式。在近世以来的中国政治资源中,自由主义以及保守主义都有民族国家之诉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自觉地批判了这一诉求,努力实现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现代重构,并且在改革开放之后依然得以延续,这使得中国不可能重蹈前苏联之覆辙。现代中国多民族国家的重构,既从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现代转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正云南大学周平教授著作《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入选2011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云南大学周平教授的专著《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是我国第一部专题研究族际政治整合的著作,全书共6章26.2万字,2011年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该书率先提出了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整合"概念,进而从民族共同体与国家共同体发展和互动的角度,科学地界定"族际政治整合"的内涵,分析族际政治整合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类型,分析和论  相似文献   

18.
试论传统祭祀的社会功能 --以两汉国家祭祀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王朝的国家祭祀,从本质上讲属于宗教制度范畴,它在政治上的作用,就是通过郊祀、宗庙等各种祭祀活动强化国家的政治信仰,维护以皇帝统治为核心的政治秩序,通过神的权威来树立皇帝的权威,通过宗教秩序来巩固政治秩序。从更广泛的社会意义来看,国家祭祀不仅具有如上的政治功能,而且还有敦行伦理教化、促进社会和谐以及强化农本意识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以下我们就以两汉时期为例,具体探讨传统的鬼神祭祀所具有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9.
国家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所坚持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代多民族国家中,各个国家都制定了适合本国国情的民族政策。这些政策本质上依然是以国家统一为根本的。不过,这里所说的统一不是普遍主义的统一,而是建立在多元基础上的,承认多民族文化自治权利基础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欧树军 《社会科学》2023,(4):98-109
对“原初国家”的各种解释往往难以继续适用于现代国家。理解现代政治的兴衰,重要的不是探究现代国家的第一因,而是探究现代国家的构成。在政治学的不同视角下,现代国家的构成模式不同,国家性及其维系纽带也不同。制度视角和结构视角侧重现代国家的外在手段:国家如何站在最高处,垄断包括物理暴力和物质工具在内的外在手段,建立相对于社会分工的政治分工,形成相对于社会组织的权威性、自主性;理性视角和文化视角侧重现代国家的内在理由:国家如何建构权威的中立性,谋求支配的正当性,塑造自身的能动性,以及国家就此遭遇何种挑战,国家为什么并不总能站在最高处。这四种视角共同塑造了现代国家构成的问题域,使之成为理解现代国家及其国家性变迁的出发点。它们彼此之间的融合、竞争和冲突,推动着人们对理想政治秩序的构想与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