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赴美汉语教师(志愿者)为个案研究对象,从跨文化角度探讨了教学调适的诸要素和调适策略。研究认为中国教师海外教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教学中两种文化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2.
孙立峰 《学术论坛》2012,35(1):219-222
文章介绍和分析了德国汉语教学现状及对汉语教师素质的实际需求,并对国内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重点提出了相关建议,包括加强汉语本体知识的教学,加强外语能力、海外社交能力、跨文化交往能力,特别是加强针对派往国语言能力、社交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便使我们培养的汉语教师不仅能够更好地适应和胜任海外的汉语教学工作,也能够更好地开展和拓展汉语及中华文化的传播工作。  相似文献   

3.
陈孟云 《学术探索》2013,(5):142-145
本文依据帕尔默教育理念,致力于关注国际汉语教师的内心世界。试图从国际汉语教师海外教学事例中探寻如何驱动教师内心力量,进而引导教师专业成长。主张从国际汉语教师专业的独特性看待教师内心关怀的必要性,理解汉语国际教师标准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进一步完善教师专业标准文本,营造教师精神家园,引导国际汉语教师向成为拥有心灵智慧的内心强大的领导型教师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学术》2007,(4)
兰州交通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旨在中外比较文学研究、跨文化研究及国际汉语教学与交流研究,目标是将其建设成为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联的中外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使该二级学科下面的部分分支学科——跨文化研究、比较诗学、国际汉语教学与交流等比较文学分支学科,都得到较快发展,为兰州交通大学的中外文学与文化研究以及交流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叶文婷 《学术界》2008,5(3):186-190
全球性"汉语热"的持续升温,对汉语的国际传播是机遇也是挑战.要实现跨文化交际,仅仅依靠语言本身是不够的,文化作为语言的依托和精神内涵,在语言的传播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让文化传播为语言传播开辟道路,实现语言和文化输出双线并行.  相似文献   

6.
刁世兰 《学术界》2012,(5):143-151,275,278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高,世界各地兴起了"汉语热",海外学习汉语的热潮势不可挡。在认同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已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尚需对"汉语热"冷热不均的现象及其原因进行冷静而深入的思考。"汉语热"并非已经"热遍"全球,而是出现了冷热不均的局面。政府部门对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没有做好整体规划导致孔子学院在全球的分布及来华留学生的生源结构极不均衡;西方强势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排斥与挤压以及汉语学习的功利性动机使汉语国际推广遇到了海外汉语教学比较热而文化推广遭冷遇的尴尬;国内现行教育体制及人才培养选拔制度重外语轻汉语的倾向是汉语教育出现"外热内冷"的直接原因;而海外"汉语教师荒"、国内对外汉语专业"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部门的管理混乱、应对措施不到位而导致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汉语教师的需求不能实现对接。为了解决上述困难和问题,为了使"汉语热"持续升温,在孔子学院建设、师资培养、教材建设、文化传播等方面还需付出更多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黄秀坤  刘富华 《学术探索》2013,(10):150-152
吉林省对俄罗斯进行汉语推广的人文战略优势在于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建设.俄罗斯文化框架中汉语国际推广策略应以中华文化为依托,以吉林省区域文化为切入点,强化汉语国际推广的战略意识;拓展交流渠道,扩大孔子学院规模;培训、选派优秀汉语教师及志愿者;提供最新的实用汉语教材;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8.
语用迁移是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交际障碍之一.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不可避免的带有或多或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语用特征.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一、跨文化交际中背景文化的多样性;二、影响语用的文化因素;三、汉文化为基础的语用环境;四、异中求同的交际文化背景,论述了跨文化交际中外国留学生汉语负语用迁移的文化成因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世界各国多是由不同文化的群体组成,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向人类呈现了一个文化多元化的背景。本文试图对跨文化适应及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找出当前研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并进一步思考针对高校留学生这一群体因留学时间、留学动机、留学生个体等因素影响,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及留学生面对跨文化适应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如何调适。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新手教师在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中,会因大学与中小学在整体文化氛围、教育教学价值理念、身份文化、行为文化诸方面的差异而产生文化冲击现象,表现为学校文化的冲击、身份文化的冲击、行为文化的冲击等。异质文化带来的适应困难、入职前教师教育的不到位、岗前培训工作的不完善、新手教师自身的成长经历,是导致文化冲击现象的主要原因。文化冲击现象的调适,需要新手教师做好应对文化冲击的思想准备,需要高校做好师范生实践技能训练和教师情意的指导,需要中小学校充分认识文化冲击现象并且帮助新手教师积极调整和适应,需要大学与中小学协同合作,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从中发力,共同帮助新手教师正确应对文化冲击,顺利转变为合格的中小学教师。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选取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国立大学的汉语学习者和汉语教师以及有关人员作为调查对象,从教师、教材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由点及面探析影响吉尔吉斯斯坦高校汉语学习者汉语学习的教学因素,以期为在吉国的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和汉语教学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方法论的角度探索晚期福柯的研究在当代汉语哲学脉络下的特殊意义.面对兼具批判性与跨文化性的修养哲学如何可能的问题,作者由晚期福柯批判概念的两种向度出发(考古学向度与系谱学向度),来界定跨文化批判的运用范围.在批判的考古学向度方面,以区别比较哲学与跨文化哲学作为讨论的焦点.而有关系谱学方面的讨论所着重的问题则在于,跨文化研究如何摆脱己文化与异文化的比较逻辑,以及相关的文化本质主义倾向.在此背景下进一步询问:当代欧陆哲学的重要语言(如法语、德语)是否具备条件来发展批判性的跨文化哲学?此问题的重要性,若对比于当代汉语哲学的处境,便可初步阐明.  相似文献   

13.
MOOC(慕课)模式以其独有的特点在较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汉语教学模式的不足,有望成为国际汉语教学与推广的新趋势.本文在概括MOOC模式优势与问题的基础上,从国际汉语教学研究的三个出发点"教什么,怎样教,如何学"出发,从平台准入、课程标准、教学模式、教师角色、教学方法等方面试探究适合国际汉语教学的MOOC模式,就其实践性提出可行性建议,希望能为国际汉语教学与推广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英语与汉语的文化差异以及英语教学中当前存在的文化教育现状,分析了导致学生无法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原因,在强调文化差异重要性的同时,进一步讨论了在英语教育与学习中如何有效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文化意识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外语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在此通过对比大学英语教学中课文篇章、惯用短语、语法结构所体现出来的英汉语文化信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语言中的英汉文化对比,将文化教学寓于语言形式教学之中,吸取不同文化中的精华,弘扬中国文化,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和自我反思能力,以达到文化全球化形势下的跨文化有效沟通.  相似文献   

16.
孙强 《南京社会科学》2012,(12):98-103,111
积极推动汉语的国际传播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效工具.当今汉语国际传播在汉语教学本身及汉语承载的文化传播两个方面存在不足,有必要进行策略重塑和路径创新.策略重塑包括传播理念的“去工具化”、传播形式的“柔性化”和传播媒介的“丰裕化”等.路径创新则可以从分类传播、典型引领和受众体验驱动等方面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17.
马磊 《新疆社科论坛》2009,(4):79-82,86
汉语新课程在转变汉语教师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听说和阅读,解决汉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上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新疆民族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面对新疆民族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积极、深入地做好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师的新课程培训总结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残疾人职业教育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群体,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特征.残疾人职业教育的教师文化涵概了教师的职业意识、教育理念、价值观念等群体行为,直接影响教师个体发展和学校的整体发展,因此,加强残疾人职业教育的教师文化建设尤为重要.残疾人职业教育教师文化的构建必须有正确的职业功能定位和职业价值定位,必须要在工作硬件环境、专业发展氛围、身心健康维护等方面形成人格化的教师管理氛围.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跨文化传播取得一些成绩,但是还是受到东西方文化及意识形态之差异,汉语语言翻译的难度及跨文化传播机构不完善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对外传播未取得理想效果。因此,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需要采取弥补文化折扣,跨文化传播的内容与形式应更多元化,重视翻译队伍的建设,提高翻译水平,完善文化对外传播的机构,主动与国外主流出版机构或个人合作策略,助推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取得更大成效。  相似文献   

20.
孔子学院是中国所推出的以加快汉语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为使命的文化品牌.在作为孔子学院重要阵地的美国,由于其新闻媒体的误导及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误解,人们对孔子学院多持消极态度.要消除美国舆论界及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和偏见,汉语国际推广中文化的定位与选择尤为重要.因此,应借鉴国内文化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新子学”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促使美国社会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与理念,从而推动中国文化真正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