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克思国家理论认为,人是共同体的存在,人的独立行为都是在共同体中展开的,这个共同体是"真正的共同体"。国家是以代表社会普遍利益为名、以维护自身特殊利益为实的"虚幻的共同体",是对"真正的共同体"的否定,而"自由人联合体"是对"虚幻的共同体"的否定,是在更高基础上向"真正的共同体"的回归。这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就是国家产生和消亡的历程。国家要维护自身特殊利益就必须代表社会普遍利益,这是国家不可分割的两种职能。因此,用法的形式约束国家自身的特殊利益、维护社会普遍利益,应该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为国家是虚幻的共同体 ,国家总是作为独立的东西而与各个个人对立起来 ,不能从根本上普遍地代表每个人的利益和价值追求 ,但是 ,个人只有在虚幻共同体中才能打开通向最终自由解放的道路。这些论述反映着马克思恩格斯对国家、集体、共同利益的独特视角。共同体是否具有虚幻性质 ,与它对个人利益的满足程度有关 ,也与人们对它的设定有关。研究这个问题对我们认识和解决当前我国政治经济改革中的有关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价值逻辑"三个维度,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进行哲学维度的探讨并结合时代背景予以考察,能够深刻阐释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当代的现实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精髓,是通向"真正的共同体"的重要环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对于当代社会发展的时代价值,为当代世界共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4.
5.
6.
7.
“真正的社会主义”认为自然是自在的、原生态的荒野,它把人看作是动物般的自然人、抽象人,主张人“奔向自然的怀抱”去实现人与自然“直接的超历史”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然是在人的感性实践活动基础上生成的人类学的自然,人是现实的、社会的人,人与自然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撇开自然的社会性,无视人与动物的区别,力图通过“奔向自然的怀抱”去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过原始的天人合一的生活,根本无助于生态危机的解决。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二卷)一书中马克思恩格斯对“真正的社会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批判的相关论述,既有利于全面深化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又有助于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8.
韩静  雷龙乾 《学术探索》2022,(10):73-81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实现即“真正的共同体”的追求,承载着其一生的奋斗理想。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联合体”)并不是一经宣判就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不断生成和发展的实践历史过程。从人的生存状况为出发,马克思批判以往社会形态中个人与共同体之间“非此即彼”的关系,以历史观的实践唯物主义立场揭示了资本主义“虚幻共同体”并没有实现普遍自由,而经过否定之否定更高形式的“真正的共同体”的联合形式,植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基础之上,是通过不断实践地改变和创新历史条件,实现的个人自由和共同体的辩证统一。重温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的生成理路,对新时代全面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国智慧,阐明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面向世界百年大变局、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坚持实践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关于共同体的理论探究,缘于对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相互对抗的现实分析。马克思在历史逻辑中区分了"真正的共同体"和"虚假的共同体",分析了人类共同体建设的不同历史形式,在自由人联合体的系统阐述中完成了对社会共同体的理论阐释。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为我们讨论人类解放主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也为新时期推进建设人类共同体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0.
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人类社会发展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对共同体的研究以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为起点,通过对市民社会既积极又消极的双重特征的分析与考察,马克思建立了由市民社会过渡到真正的共同体的理论演进逻辑.在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逐步一致和人的本质理论逐步展开的双重逻辑推动下,共同体必然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遵循这样的历史唯物主义发展逻辑,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演进的最终归宿必然指向在真正的共同体中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12.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内含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理论资源。实现每个人的自由个性和全面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体现了马克思社会理想观的理论观念。马克思对共同体的理解经历了从自然共同体、虚假共同体到真正共同体的转变。真正的共同体集中体现了追寻人、自然和社会和谐统一的境界之“和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义”所在,就在于其哲学思维所采用的实践思维方式与实践逻辑。马克思的“和谐共同体”思想就是立足于它的哲学思维,在实践的内在规定性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过程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统一而形成的集合体。和谐共同体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内在相关,并成为引导当今中国走向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参照和价值路标指引,这一问题理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共同体概念是一种政治哲学叙事,影响着现代政治理论和实践的走向,但是,马克思的共同体概念并未在政治哲学的维度上得到充分研究,人们总是过多地关注共同体概念的社会学的论断。共同体的概念在马克思哲学和历史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由人联合体"是马克思所追求的理想社会。但是,"真正共同体"在马克思的思想当中是"此岸的"还是"彼岸的",却没有明确的论述,因此如何理解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概念,就成为正确地诠释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核心。马克思共同体概念意涵着货币共同体、资本共同体、虚幻共同体、异化共同体。无论是资本主义共同体还是社会主义共同体,两种共同体都受着必然性的支配,都是人类社会的此岸性的存在。所不同的是社会主义真实共同体是对资本主义虚幻共同体的扬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真正共同体"的价值观,是走向"自由人联合体"的必经阶段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4.
《理论界》2021,(1)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世界历史问题进行了深刻探讨,详细阐述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起点、动力和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当代阐释与历史延续,包含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前提基础、关注人的现实物质生活的重要内容、注重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实践理念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等当代实践。其内涵延续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理论、关注人类美好生活诉求的价值取向、完善全球治理中国特色方案、彰显开放包容合作共赢时代精神的四维价值,更加凸显了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费尔巴哈提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从而产生一个问题:"人们是怎样把宗教幻想塞进自己头脑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就是通过思考这个问题而形成的。马克思找到的答案是劳动实践——在劳动实践中人和自然相互作用,人的社会关系发生改变,在一定历史阶段出现宗教感情,产生宗教。答案最早出现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它构成马克思唯物史观思想的出发点、前提和理论基础。这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充分体现。马克思的劳动实践思想吸收了唯心主义的积极因素,超越费尔巴哈,把历史和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形成他的唯物史观。这是包含人、自然界和社会的历史在内的大唯物史观。实践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大唯物史观的唯物主义性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劳动实践思想和我们所熟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有机结合,《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对它的完整表述。  相似文献   

17.
共同富裕反映了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思想理论逻辑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践逻辑的统一。共同富裕的科学意涵应从以下四个维度理解:从“现实的人”出发阐明个人发展与社会共同体之间的关系,确证共同富裕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遵循;以共同体形态历史发展过程具有的生成性、阶段性、现实性,凸显共同富裕渐进式演变的现实生成逻辑;以真正共同体的空间正义性,指明共同富裕实现社会正义的空间向度;基于生产关系范畴分析社会共同体实质,明晰共同富裕实现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相统一的制度规范。以此,对科学认识共同富裕中个体与社会、过程与目标、全局与局部、经验与规范之间的关系,将新时代共同富裕理论和实践推向新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德意志意识形态》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高度,从不同的视角,科学地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发展主要指智力、体力和个性等的发展,人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生产的物质条件,由于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的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同时,发展生产力、消灭私有制、消灭旧式分工、重视教育和普遍交往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而今,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方炯升 《东岳论丛》2022,(10):24-34
在国际格局加速演变背景下,多边主义理念、制度与行动正遭遇严峻挑战。中国作为多边主义的维护者与发展者,积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真正的多边主义内涵丰富,体系清晰,包括守正出新的价值观、公平正义的规则观、问题导向的行动观和责任担当的角色观。真正的多边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在问题意识、目标导向和治理路径上高度同构,符合当今国际体系中权力结构、秩序结构与文明结构转型的现状,在与形形色色的“伪多边主义”对照中体现出自身优势,并可以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中发挥团结作用、引领作用与塑造作用,有利于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价值基础与能力基础。中国始终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人类进步的一边。  相似文献   

20.
李国亮 《南方论刊》2007,42(10):6-8
马克思经过艰苦的理论探索和对青年黑格尔派特别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对"现实的人"作了科学规定并把其作为唯物史观的前提,从而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对"现实的人"的理论探讨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