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虚假的意识”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概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恩格斯把“意识形态”定义为“虚假的意识” ,代表了他和马克思的一贯思想。这个概念体现了他们对从文艺复兴到启蒙的“方法怀疑论”或现代科学精神的继承 ,尤其是体现了他们对 17世纪后出现的各种世俗意识形态的“虚假”特征的深刻洞察。这个概念的重要贡献 ,在于它把以往对宗教神学的批判转变为对世俗意识形态的批判 ,揭露了流行的各种世俗意识形态在导致精神异化方面与宗教神学的相同之处。“虚假的意识”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历史唯物主义把“虚假的意识”(意识形态 )结构于其概念体系之中 ,既反映了社会现实状况 ,又体现了它要彻底消除精神异化的立场  相似文献   

2.
关于意识形态概念内涵问题,恩格斯在其19世纪90年代的系列晚年著述(包括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通信等)中,提出了著名的“虚假意识论”和“相互作用论”.这既是对他与马克思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中的“颠倒论”(体现在“照相机比喻”中)的一种继续,又是对马克思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所提出的“上层建筑论”(即“建筑比喻”)的一种解读.其间的逻辑关系再次证明,这样的解读,绝非在认识论意义上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理解为一种纯粹错误的意识.因此,任何借此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内涵全然理解为一种纯粹否定性的贬义词的做法,也就难以为继了.  相似文献   

3.
通过释析一名西方普通学者视角中的"虚假意识"概念,文章试图对意识形态与"虚假意识"概念进行再解读,揭示"虚假意识"概念的历史唯物主义精髓.  相似文献   

4.
5.
基于语境建立意识的解释模型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意识研究的一种新趋向。巴尔斯的全局工作空间理论就是根据语境来探讨意识问题的。巴尔斯认为,语境作为一种神经系统已经适应了的信息,它可以合理地解释意识的产生和消失,解决问题的心灵过程、自主控制、注意以及自我等心灵现象。全局工作空间的框架体系及其包含的认知模型揭示了语境分析在意识研究中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语境、社会结构语境、比较语境,列宁斯大林在阶级区分语境、阶级斗争语境,毛泽东在文化语境、阶级斗争扩大化语境中对“意识形态”的不同阐述,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在不同语境中的内涵和语义.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面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日趋多样化,我们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有利于发展社会经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面临着国际和国内多方面的挑战,我们要正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国、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方式方法和途径,以便进一步扩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阵地,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意识形态"概念长期存在着"既表示对也表示错,既表示普遍性也表示特殊性,既表示学识也表示无知"的混淆使用问题,这个问题不解除无疑对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不利,尤其是可能造成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和中心地位;不能理解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峻性,就不会采取有效的方法来进行意识形态的教育和斗争。理论上的理解必然关联和影响到实践中的运用。我们以"意识形态"概念内涵流变的历史梳理为线索,考察和辨析意识形态从作为一种"观念科学"的原初之义,发展到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具有多种不同意义的使用,最后落实到对"意识形态"概念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旨在中西文化比较和发展流变过程的双重视阈下,探析"意识形态"概念的实质。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人道主义还是结构主义 ,历史主义还是科学主义 ,都是对马克思整体思想的“人为割裂”,而非马克思自身的“认识论断裂”。施密特关于“历史与结构统一”的观点澄清了阿尔都塞等结构主义者提出的“理论上反人道主义”的不足之处 ,从而破除了“经济学语境”对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遮蔽 ,并恢复了马克思“人道主义”与“经济学语境”相统一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大量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研究,威廉斯提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有三种基本含义,并认为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论述不系统,不少地方解释存在含混之处,因而导致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存在种种问题。尽管威廉斯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但由于他未能结合语境,用辩证方法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系统深入的研究,因而未能把握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质。  相似文献   

11.
刘文辉 《学术探索》2011,(1):121-126
20世纪90年代以传媒话语为主导的传媒语境呈现为一种无所不能的“文化霸权”特性,它与市场经济合谋,建构了人欲横流的消费主义景观。在传媒语境的笼罩下,文学叙事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一尊独大”的历史合法性失效。由此,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不得不主动调整话语策略,不仅以“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等“下沉”的姿态面对文学,而且还通过“激励表彰”和“宣传评介”等手法满足作家的“逐利”需求,同时也对作家借用大众文学的美学符号达成“谅解”。文学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生存关系表现出多维选择流向。  相似文献   

12.
语境问题是影响文艺阐释效能、功用、甚至阐释性质的重要因素,其在文艺作品中的表现,有创作语境、接受语境、历史语境三重关系;其在文艺批评中的表现,有对象语境、关系语境、结构语境和功能语境。文艺阐释语境中的内容,表现为“说什么”,作者的言说意图与文本表达的客观效果之间是有差异的。文艺阐释语境中的人际关系,表现为“对谁说”,即言说者对谁说和所说内容谁在听的问题。以上共同构成了阐释语境的各个方面,可以看出文艺阐释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传达过程,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相似文献   

13.
意识形态概念可追溯到培根的"假象说",经历了特拉西的"观念学"、马克思的"虚假意识、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葛兰西的"霸权"理论等阶段。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意识形态观念,可以理解这一理论的继承性与独创性。  相似文献   

14.
15.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鼻祖的卢卡奇,他的思想对当时及后来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研究他的物化意识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从物化的内涵分析入手,详细论述了物化意识及其意识形态功能,并对卢卡奇提出的克服物化意识的主体性理论进行了相应的述评。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图像在文化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它促使整个社会在人际关系和社会功能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政治层面,以前冷战式斗争性的意识形态被具有资本逻辑的消费性意识形态所掩盖,这似乎呼应了一些西方思想家有意或无意提出的意识形态终结论。从政治学的视角可以发现,问题的实质并非如此,意识形态斗争以新的姿态在传媒领域展开。网络化时代建立了一个交流信息和观点的平台,图像中承载意识形态的内涵隐而不显,通过制造一种虚幻的假象,诱惑了人们的欲望,转移了意识形态存在的方式和人们的视线,但其本质并未发生改变,并导致意识形态斗争更加复杂、更加难以驾驭,它决定着未来意识形态的博弈结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澄清“意义”、“矛盾”、“自涉”等概念作为“解悖”的预设性知识 ,并指出目前西方最具活力的“语境敏感”解悖方案的“特设性”。最后 ,略评黑格尔的“悖论观” ,进而提出作者自己的“解悖”方案。  相似文献   

18.
戴季陶在孙中山逝世后,马上对三民主义提出了新的阐释,被时人称为“戴季陶主义”。“戴季陶主义”的出现,不仅为国民党反共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也使得三民主义的意识形态特点更加突出,为日后国民党实权派构建官方意识形态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穿越文化"作为当下热门的大众文化现象,具有非常鲜明的后现代特征,是后现代语境中混搭现象的代表。尽管如此,产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自身不断批判着的发展中,吐故纳新,仍然表现出对"穿越文化"以及以其为代表的后现代文化现象发言的合法性与阐释的有效性。通过马思主义的批判分析,"穿越文化"产生的原因得以解释,而其中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因素也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20.
蔡萍  华章琳 《理论界》2007,4(4):15-16
意识形态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澄清意识形态的几个理论误区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保障,即必须澄清意识形态的虚假论、意识形态的终结论和意识形态与理性经济人的相悖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