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以来,意识形态阐释的多语境化使其被赋予了不同含义,当今欧美国家一些理论家所宣扬的“全球化意识形态论”、“意识形态必然是虚假意识论”、“意识形态终结论”等论断,在我国一些学者中产生了较大影响。要富有成效地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必须澄清人们思想中对意识形态的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一种政治分析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新论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是一个存在论概念,他的意识形态论不是为了颠倒虚假意识来获致真理性认识,更不是为了建构一个一般社会认识理论,而在于通过意识形态批判来揭示人类生存的状况,并谋求这种生存状况的改变.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集中代表,无产阶级由于能够形成彻底革命的意识,因而其阶级意识不是意识形态.马克思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概念,并不适用于全部历史时代的社会结构,它仅仅适用干阶级社会又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论从属于他的国家理论.  相似文献   

3.
理论的扩展或建构往往需要引进一些新的概念。文艺现实的变化必须催生新的文学理论术语 ,以便做出与其自身运动相适应的逻辑概括。要使马克思主义文论永葆青春 ,使她充满当代意识 ,遵循自身的逻辑思路不断向前发展 ,形成新的概念、术语、范畴和命题是其基本路径之一。当前 ,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中 ,关于“术语革命”的问题 ,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倾向 ,二者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理论的发展。其一是 ,固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艺的个别论述。其二是 ,把各种学科、各种理论思潮的概念、术语 ,不加转化地引进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 ,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当成一个无所不包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论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欧力同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自19世纪初法国理论家特拉西在《意识形态概论》中首先使用了“意识形态”概念以后,一百多年来,在西方理论界一直存在这样一个传统倾向:把“意识形态”看成是与“科学”无涉的。甚...  相似文献   

5.
从阿伦特的政治概念看文学理论的政治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阿伦特的“政治”概念重新审视文学和文学理论的政治性,对于长期流行我国文艺学界的文学——政治关系观进行了反思。文章认为把文学的政治性和文学的自主性对立起来的思维定势虽然广泛流行,但却建立在对于“政治”、对文学和政治之关系的狭义理解上,它把特定时期、特定语境——中国极“左”时期——中的“政治”理解为普遍意义上的“政治”,并进而把特定时期、特定语境中的文艺和政治的关系普遍化为文艺和政治的常态关系。而实际上极“左”时期的所谓“政治”指特定的党派政治乃至政策,所谓文艺学的“政治性”实际上是指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必须为主流意识形态政策服务,其本质是主流意识形态对于文学理论知识生产所实施的控制。显然,这种特定时空语境中产生的文学理论和政治的关系,并不具有普遍有效性,据此而得出的文学理论自主性和其政治性不能共存的观察同样不具普遍有效性。如果我们像阿伦特那样把政治理解为在公共领域展开的自由平等的言行,那么,一种坚持公共关怀的文学和文学理论必然具有政治性,笼统地否定文学的政治性,或者人为鼓励文学理论研究的非政治化,存在着使文艺学知识非公共化的危险。  相似文献   

6.
从以群和蔡仪分别主编的文学理论统编教材所引用的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献的统计看,以群的教材引用最多的是《共产党宣言》,而蔡仪的教材引用最多的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它们都是属于论述外部规律的文献,而论述文学创作、作品和鉴赏这些内部规律的文献则少了很多。两部教材都以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为政治和知识的框架来解释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统摄中外非马克思主义文论,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总结中国文学经验,从而建立了以文学本质论、文学发展论、文学作品论、文学创作论和鉴赏批评论为基本架构的文学理论体系,并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文学本质论。其中反映论、意识形态论和政治工具论属于外部规律,形象特征论和语言艺术论属于内部规律,内部规律与外部规律达到了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7.
关于观念创新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作为时代发展的根本要求已得到广泛的重视,“创新”一词在《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一书里,出现了343次,是他使用最多的概念。[1]而观念创新又是一切创新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一切思想观念、理论创新中,“三个代表”则是思想观念、理论创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8.
我国文学理论研究的"西马化"模式,是一个颇值得注意的倾向。这种倾向已经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目前的文学理论"西马化"模式,主要表现在文学审美论、意识形态泛化、实践本体论化或实践存在论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实际上多是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那里袭用来的。为了科学地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理论,为了恢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精义与活力,我们有必要对文学理论建构中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因素加以反思和辨析,这也是眼下文学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审美意识形态是上个世纪后期中国学者创发的一个概念,作为中国当代社会特殊阶段的产物,审美意识形态论突破了当时极左思想的束缚,给步履维艰的文学走向独立和自由打开了一条通路,这是文学基础理论的一次创新,也是文学理论与时俱进的结果。但它只是社会过渡期产生的一个过渡观念,在逻辑上是文学意识形态论的学理延续,属于理论改良而非革命。该命题具有五种逻辑缺陷:认识出发点欠妥、语法关系含混、内涵自相矛盾、外延空无所指、经验与逻辑无效,无论从本质论或原理论的角度都难以立足。  相似文献   

10.
审美意识形态论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童庆炳 《学术研究》2000,4(1):105-112
新时期开始之际,文学理论的泛政治化泛哲学化是当时最为严重的问题,文学理论需要摆脱政治的附庸。“审美反映”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是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收获之一,它不仅仅是对“政治工具”论的“冲击”,而是有建立理论基础价值的理论建树。作为较早提出这一理论的学者,本文作者较完整地阐述了“审美意识形态”论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的理论基础和原理的构成。  相似文献   

11.
今天,人们终于抛弃了把“现代化”仅仅局限于经济增长目标(国民生产总值)的狭隘视界,意识到现代化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思想观念、人的素质等多方面内容的立体概念.用这样的观念来认识中国国情.必然有一个管理现代化的问题.现代化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管理观念、体制、方式和手段.用传统的管理来应对现代社会,无异于用古代兵器去从事现代战争.  相似文献   

12.
“异化”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概念,如果我们离开具体历史条件抽象地谈论异化,就会导致错误的结论。本来,“异化”在霍布斯、卢梭、黑格尔、费尔巴哈那里,都有很不相同的含义。马克思使用异化概念,更是把它作为一个历史的、特定的范畴,用来解剖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后期则仅仅把它作为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个补充概念来运用,其内容是十分明确的。有些同志把异化概念抽象化,并由此出发谈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这就阉割了马克思关于异化概念的具体的、实质性的内容。有人还据此把异化永恒化、普遍化,论证所谓“社会主义社会的异化”,这就完全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3.
从佛教"分别观"看当前老子"道"论研究中的窘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老子道论之特征,历来认识有三:(1)本体论;(2)本原论;(3)即是本体论又是本原论。前两种论点有其理论局限性,第三种理论较符合老子“道”论之整个特征,然而目前学界并未能给出清晰有力的论证,故此理论存在着内在的张力与窘境。如果能借助佛教中“分别观”的思维模式来审视老子之“道”,那么就会清晰地看出,其即是本体论又是本原论之理论合理性。老子将“道”区分为“非常道”与“常道”,“非常道”是宇宙创生万物的最终根源,是有限短暂的,也是可以言说的;“常道”则是形而上之本体,是无限永恒的,同时,也是不可言说的。老子预设“常道”的理论意义就在于,给形下的有限的“非常道”一个“返”的境域与“超越”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题记:本文对恩格斯和毛泽东人物创作理论所作的比较主要围绕他们关于现实主义作品中的人物的典型化问题的论述展开。我们不因此而题曰“论典型化比较”,是由于在笔者看来,他们的“典型化”概念的内涵同我们今天的“典型化”概念的内涵是不尽相同的;而且,如果按照他们的“典型化”概念看待本文作的比较,那么,有一些内容并不属于“典型化”的范畴。  相似文献   

15.
西学"存在论"与中学"本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ntology是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可称为西学“存在论”,“本体”则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有关“本体”的思想即是中学的“本体论”。以“本体论”译Ontology并不确切,但不能由于约定俗成的译名的不确切而否定中学“本体论”思想的存在。西方传统Ontology作为“是论”与中学精神比较隔膜,而西方哲学“传统本体论”向“现代存在论”的转换,则为西学“存在论”和中学“本体论”的深层次比较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6.
高玉 《人文杂志》2005,4(6):100-105
从孙中山到国民党政权,民族主义始终具有政治性.国民党政府从政治的立场提倡民族主义,而"左翼"则从政治的立场反对民族主义.国民党政府通过把民族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化来确定其政权的合法性,而"左翼"则通过批评民族主义来"解构"国民党政权的合法性.30年代的民族主义文学运动不仅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反而招致广泛的批评,这并不是民族主义文学理论作为理论本身有问题,而是民族主义文学理论被国民党作为统治工具有问题.很长一段时间,对于民族主义,我们都是持否定态度的,我们之所以否定民族主义,一是因为它反对阶级斗争理论,二是民族主义具有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性.事实上,30年代,左翼文学对民族主义文学的批判主要就是在这两个层面上展开的."左翼"文学不提"民族文学"而只是强调"民族形式",这里实际上涉及到很深的政治问题.我们应该把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性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民族主义文学运动"这两个问题区别开来,中国现代文学民族性问题是一个文化问题,是一个文学理论问题,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则是一个文学史问题,它既有理论上的问题,也有政治上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存在着政治问题而对民族文学理论本身也予以否定.单从文学理论上来说,战国策派的民族主义文学理论并没有多少可以指责的.  相似文献   

17.
文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功能。西方古代文论基于主客分离的思维方式,表现为再现论和表现论。从文学活动的四要素理论看,20世纪西方文论的主题为:语言学革命与文本概念的呈出、解释学与读者地位的提升、精神分析学与作家的死亡和意识形态概念与意义的颠覆。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探寻马克思之前欧洲哲学史上“意识形态论”的踪迹。本文认为,“意识形态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之一。法国人特拉西是“意识形态论”的创始人,而黑格尔则是特拉西导向马克思的中介。特拉西“意识形态论”强调将观念、思想还原于感觉、经验,其出现是以康德哲学为大背景而以孔狄亚克哲学为本土资源的。马克思早期和成熟期著作都多次谈到过特拉西及其理论。  相似文献   

19.
自从资本问世以来,一个基本的事实是:资本并非属于剥削者专有,劳动者也可以有资本;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资本主体出现多元化趋势,包括剥削者个人、劳动者个人、社区、股份公司、国家为主体的各种资本。在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和手稿中,他对上述各种资本都有论述,属于“多元资本主体论”。劳动者私人资本理论是“多元资本主体论”的一部分,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都很大。然而,这个重要理论却被我们长期忽视了,在理论上出现两个认识误区:一是把资本同资本家和资本主义混为一团;二是把正常地运用资本同非理性地运用资本混为一团。以1956年…  相似文献   

20.
"意识形态"与科学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海波 《学术界》2002,(1):108-115
马克思在对“旧意识形态”的分析和批判中指出 ,“旧意识形态”是虚假的意识形态 ,其原因在于“旧意识形态”与阶级社会生产方式中矛盾之间的关系 ,在于它是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在观念中的反映。〔1〕如果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 ,并且是科学的意识形态 ,那么它应该有一个完全不同于“旧意识形态”的基础 ,正是在与这个基础的关系中 ,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获得了科学性。本文试图从两种意识形态与社会经济基础之间的不同联系 ,探讨意识形态与虚假性和科学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