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当代大学生就业观之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建构科学理性的就业观,对大学生顺利走进职业生活乃至成就人生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工作者要紧密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的就业需求,着力引导大学生把就业主观意向与社会客观需求结合起来,从就业目标、就业价值及就业实践等层面来建构起科学理性的就业观:在就业目标层面上,坚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在就业价值层面上,坚持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在就业实践层面上,坚持理性择业与自主创业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存在的主要问题;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偏差的负面影响;引导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主要措施。并指出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择业指导,引导其价值取向,帮助大学生正确制定职业规划,实现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国家的一个战略性政策,在当今就业形势严峻、"三农"问题突出的情况下,中央出台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任职锻炼、服务群众的导向性政策,让大学生有了一个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平台。以大学生村官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和存在问题,阐述了大学生村官确立正确价值取向的意义,提出了引导大学生村官确立正确价值取向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存在在政治价值取向上出现信仰迷茫或真空;道德价值取向上,不断向个人本位转移;人生价值取向上,割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等问题。主要因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全球化境遇下西方不良思潮;大众网络传媒等的负面影响所致;以确立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增强自身包容性;有效整合学校资源,提高引导的实效性;积极借鉴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引导的灵活性;将意识形态教育融入文化载体中,确保引导的易接受性措施加强和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大学生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抱怨情绪作为弥漫在大学生中的一种消极情绪和精神状态,其产生主要是由于"90后"大学生独特的成长压力、人际交往及恋爱中的情感困惑、大学教育管理价值取向的异化、现实社会失范现象的心理冲击而导致的,有效疏导大学生抱怨情绪可以从引导大学生合理地宣泄抱怨情绪、建立大学生心理援救长效机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导作用、解决好大学生就业和生活等实际困难、利用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适应能力这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合理引导大学生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存在在政治价值取向上出现信仰迷茫或真空;道德价值取向上,不断向个人本位转移;人生价值取向上,割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等问题。主要因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全球化境遇下西方不良思潮;大众网络传媒等的负面影响所致;以确立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增强自身包容性;有效整合学校资源,提高引导的实效性;积极借鉴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引导的灵活性;将意识形态教育融入文化载体中,确保引导的易接受性措施加强和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大学生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在双向选择的职业竞争中,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多元化、现实化、功利化,重个人价值、淡社会价值,以实际利益为保障,重自身职业能力锻炼,就业观趋于相对成熟,态度相对自信,可见加强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教育和引导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直接决定着大学生对就业目的与意义的认识,以及具体实践过程中对就业相关事务的评价与选择。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着“个性需求与从众心理并存、在就业与择业的优先性选择上举棋不定、岗位选择过程中的非理性以及个人功利追求突出”等问题,客观上要求在发挥大学生主体自我学习和发展的能动性基础上,提高高校就业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工作的实效,并发挥政府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和功能,形成合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大学生群体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就业能力包括职业获取能力、职业胜任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就业能力不足制约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塑造了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并引导大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形成.高等学校分层管理与分层发展和有效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综合素质失衡导致就业难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大学生面临就业难和企业选择人才难一对矛盾的剖析,从学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就业思想和专业对口等几个方面得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原因是自身综合素质难以适应当前人前市场的需求变化,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必须从技能、社会实践、就业价值取向等方面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从而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研究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总体来看,学界围绕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内涵、结构维度、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展开了相关研究。但囿于对就业价值取向与职业价值取向的等同认知,以职业价值取向替代就业价值取向趋势明显,就业价值取向结构维度及其观测因素等关联性和契合性相对较弱。未来可从内涵厘定、结构维度、研究范式等角度予以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2.
高校如何应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变化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分析研究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特征、变化规律以及高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有利于采用适当的教育对策,引导大学生朝着有利于人、自然和社会内在和谐发展方向,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去定位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就业期望值高除了主观因子造成外,客观存在的因子不容我们忽略.大学生就业期望值高主要有教育成本的预期回报、自我价值实现的憧憬以及社会、家庭等外界因素三方面,对于客观事实造成的大学生就业期望值高我们不能盲目采取降低期望值的措施,应从大学教育"源头"出发,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金融危机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不仅波及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也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就业择业、价值取向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笔者通过对福建省某综合性大学490名全日制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特别是价值判断的标准和行为方式,存在着矛盾和困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牢牢抓住金融危机这一难得的契机,化"危"为"机",正确引导大学生群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引导大学生设计合理的就业目标,使其尽快完成从在校生到社会普通劳动者的角色转换,成为发展第一生产力的生力军,其关键在于引导大学生树立需求意识、质量意识和适应社会的意识,正确处理就业中的各种矛盾。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贯穿于大学四年本科教育的全过程,应体现出突出重点和形成系列相结合、社会需求与主观兴趣相结合、寻求个性发展空间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政治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代际传承作为一种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取向的影响十分显著,直接或间接制约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关涉社会稳定与发展。研究大学生就业取向的代际传承,阐释代际传承机理,丰富就业理论,为高校有效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理念培养提供理论依据,为政府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7.
当前,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引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偏失。因此,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全面认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思想变化和心理起伏,对于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经济发展、教育发展与大学生就业困难并存,这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现象。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社会和大学生就业价值理念问题。破解这个困境的重要路径,就是通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全社会和大学生树立一个科学的就业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从核心价值观建构视角,探寻破解当代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路径以及大学生自我实现路径,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社会主义社会,自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东西方文化的相互碰撞可能会导致社会上的一些不健康现象,这些现象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这或许会致使一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产生偏差。全社会都必须充分重视这些现象。因此,我们必须有重点地、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这些认识偏差进行引导和教育,在引导广大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开展各种有效的社会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本文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现状,其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付超  朱丹丹 《国际公关》2024,(5):185-187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不断增长,就业需求随之变化。本研究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框架,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凸显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的具体趋向。研究发现,大学生在就业认知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很大程度影响了他们的就业趋向、择业标准以及个体感受。提出鼓励创新求职节目、新媒体平台开通多渠道“一对一”咨询服务、加强媒体信息中的价值引导等措施,以帮助大学生提升职业认知、满足就业个性化需求,关注就业心理需求的疏导,助力实现就业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