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集资房是具有福利性质的政策性住房,在房产市场存在着大量集资房交易。由于集资房性质特殊、价格低廉以及交易时间和产权取得时间的相对分离,使得集资房交易过程中较容易发生纠纷。而一旦发生纠纷,对于买卖双方特别是买受人来说,损失将是巨大的。通过分析集资房交易纠纷类型、现状及产生原因,提出寻找产权较明晰的买卖标的,明确"指标"买卖风险,签订专业、细致的买卖合同,关注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调整等建议,对于防范集资房买卖风险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试验买卖是一种重要的买卖形式 ,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包括美国统一商法典、德国民法典等在内的许多法律都对其做出了规定。在试验买卖中 ,卖方的承认至关重要 ,它决定了买卖之成立与否。试验买卖中买方承认的性质、期间、形式、效力都有一套具体的规则。  相似文献   

3.
预告登记的本质是使本来属于债权性质的请求权具有物权的排他效力,对其理解时应当符合物权法定原则。预告登记的范围为买卖房屋或其他不动产物权的协议。预告登记的效力包括保全效力、保存顺位效力和破产保护效力。物权法生效后,应妥善处理预告登记产生的权利冲突问题。未经登记权利人同意的中间处分行为对物权效力的影响不能简单一概而论。文章结合司法实践从预告登记的适用范围、预告登记的效力、预告登记的权利与其他权利的冲突、中间处分行为效力的认定四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所有权变动不破租赁是在买卖不破租赁制度的理念上扩展而来的一个命题。我国现行“买卖不破租赁”制度的构成要件已经造成以弱凌强,过分偏重于保护承租人而侵害了新所有人的利益,应当在侧重保护承租人利益的基础上使用利益平衡的理念对其加以矫正。定期租赁合同应当在登记公示后,租赁权取得对抗新所有权的效力。  相似文献   

5.
购买是我国城镇居民解决生活住房的主要手段,在买卖过程中,如何取得房屋的所有权至关重要也易生纠纷。房屋所有权登记的公信力以推定正确的效力重在保护善意交易人;在不存在善意第三人的条件下,真实所有人可以通过异议登记、更正登记取消房产证上登记房主的所有权,这在买卖共有房屋以及分期付款买房的交易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在商品房买卖合同中,必然会涉及物权和债权这两种民事权利。本文分析了商品房双重买卖的物权变动问题,认为应采纳物权变动的区分性原则。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商品房双重买卖合同的效力问题,认为两个债权合同都应该生效。最后,分析了商品房双重买卖的法律救济措施。  相似文献   

7.
区块链智能合约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易模式出现,对传统民法制度和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区块链智能合约的物之买卖合同,性质上属于民事合同。从买卖的法律结构上来看,区块链上动产或不动产买卖的交易过程中所经历的智能合约的发起、买方付款行为及密钥的自动交付,性质上分别属于要约、承诺兼履行行为及对待履行行为,各具债权行为或物权行为效力。在依托现行民法规定解决区块链上与链下物之多重买卖的法律效力问题时,应当结合对区块链智能合约行为的性质界定以及区块链上普通动产、特殊动产和不动产买卖合同在依约定转移所有权、标的物交付、付款义务履行、所有权变更登记、合同成立等各项权利保护顺位标准方面所具有的特征详加分析,以确定标的物所有权或买卖债权优先效力之归属。  相似文献   

8.
作者以不同的物权变动模式选择为背景比较分析了双重买卖中的合同效力、标的物所有权的归属、特 定物债权的债权人能否行使撤销权等几个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在所有权保留买卖制度中,期待权为民法特别是合同法理论十分关注的问题,国外研究相对较多,并且已经形成了多种学说。尽管我国《合同法》第134条规定了所有权保留制度,但对买受人的期待权未明确规定,理论研究也不够深入。对所有权保留买卖中买受人期待权的性质、效力、转让以及保护等问题进行阐释并作进一步探讨,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司法实践中不断出现的纠纷。  相似文献   

10.
"买卖不破租赁"与租赁权的善意取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买卖不破租赁原则仅仅适用于不动产,而我国合同法第229条不仅没有区分动产不动产,同时还完全混淆合同效力、履行和移转问题,将租赁权的对抗效力扩张及于动产之上。那么在非所有人出租他人财产的情况下,承租人就应当能够基于善意取得的法理获得租赁权对抗效力的保护。这一结论可以从立法者政策衡量的一致性和交易中防险成本的经济分析两个方面获得论证。  相似文献   

11.
黄云武 《老友》2009,(5):17-17
眨眼间,祖国迎来了60华诞。过去的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的30年,祖国大地日新月异,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居民生活消费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2.
《商品房买卖司法解释》第2条认定的是违法合同的效力问题。受“重公权,轻私权”立法思想的影响,我国最初立法时在《民法通则》和《合同法》中原则性地规定违反法律的合同无效。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尊重私权自治,随后通过立法完善和司法解释进行修正,逐步缩小了法律对合同的限制,最终形成《〈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14条所确定的“二分法”。但这只是权宜之计,发挥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争议。《民法总则》第153条第1款不应理解为“二分法”的延续,而是为确定合同效力提供了一个具有弹性空间的目的保留条款。认定合同效力时,应当对强制性规定进行目的解释,充分发挥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按照不同情形进行具体认定。  相似文献   

13.
水权转让的法律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水权转让不是水资源所有权的转让 ,不是水合同债权的转让 ,也不是水的买卖 ,而是作为准物权的用水权的转让 ,其前提是法律使水权具有让与性、水权界定清晰、水权确定。水权转让合同是水权转让的主要的法律事实 ,但不是物权合同。转让人享有能够处分的水权是转让的条件之一 ,否则转让合同的效力待定。取水许可证而生的水权转让以变更登记为生效要件。该登记应具有公信力。  相似文献   

14.
建立商品房买卖预告登记制度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商品房买卖市场处于初建阶段,相关立法的不完善导致了购房者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维护。文章在借鉴国外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的基础上,对预告登记的性质、效力及如何建立我国的房屋买卖预告登记制度等内容进行了介绍和论述,意在从制度上杜绝房地产商一房二卖的欺诈行为,切实保证购房者取得其期待的房屋及所有权的利益。  相似文献   

15.
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和发展远景,论证了我国买卖法要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后的买卖关系,其关键在于及时把理论研究和法律调整的重点,由产品供应关系转到一般商品买卖关系上来,即实现由供应到买卖的转变,为了实现这一转变可在立法上采取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6.
古巴比伦时期,房产买卖开始活跃起来,房屋及房基地的买卖成为普通人的商业活动。古巴比伦时期形成了较完备的房产买卖契约,用于买卖的房产面积一般在1沙尔左右,价格变化较大。在房产买卖活动中,一般的平民阶层是房产买卖的主要人群,而女祭司等富人也积极地参与其中。活跃的房产买卖活动反映了古巴比伦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和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的商品房和二手房交易市场日趋活跃,但随之而来的大量商品房买卖纠纷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房多卖"便是焦点之一。对各种情形下房屋的所有权归属和法律责任等相关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对登记的效力、优先权等相关问题进行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国际法效力等级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法效力等级的相关理论在二战前已经萌芽,20世纪60年代后获得发展,但这个问题本身则是近30年才被关注的,有时也被表述为国际法相对规范性问题。为解决目前国际法体系内的冲突,实现国际法的统一和谐口标,对国际法规范效力进行等级划分具有必要性,但也面临等级判断标准和判断主体的问题。从国际法效力等级化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来看,国际司法机构对其适用仍较为谨慎,国际法规范效力等级化将是漫长过程。  相似文献   

19.
清代清水江流域土地买卖的主要原因是村民需要银、钱使用,次则缺米食用以及合卖、转卖等;其特点表现为:一是田产、山地、土、园地和房屋地基五类土地交易价格差异较大;二是道光二十年前多以银为货币,之后基本上以钱作为货币;三是部分保留了宋代以来"先尽亲房、再尽地邻"的传统,但有较大突破,土地交易的自由度加大,反映了清代宗法关系日益走向松驰;四是土地买卖趋向集中。木杉村的土地买卖凸显了清代土地买卖日益商品化的特征,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多重买卖不仅损害诚信和交易安全,更有可能包容欺诈与恶意串通的违法行为。从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9条的规定可以发现,我国对多重买卖合同效力是持肯定态度的。而在履行顺序方面虽有明确规定,但也很谨慎地没有干涉当事人的民事权利,亦即司法解释未赋予当事人排他性的民事权利。这都使得多重买卖合同的处理方式变得十分明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