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诗中镇军,自(唐)李善作注以来,不但事实至今没有澄清,而且积误愈多.镇军当谁?若凭证据,诗中镇军非刘裕,非桓玄,而是实指刘牢之.  相似文献   

2.
古代的文人有酷好一物而终身不易者,如平子之于鹤,右军之于鹤,彭泽之于菊,和靖之于梅,就都是这样。不过,陶渊明除了爱菊之外,还爱鸟;这一点似乎并未为人们所注意: 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咏贫士》)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认为“所以贵我生 ,岂不在一生” ,绝不能使宝贵的生命成为猎取声名、利禄、权势和富贵的工具 ,生命存在的本身就自成目的 ,真实而不虚矫地坦露生命的真性便是存在的首要课题 ,因而他将“任真”、自得”作为自己最高的人格理想 (参见《连雨独饮》、《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萧统也以“任真自得”品其为人 ① 。苏轼对他的为人之“真”更是赞不绝口 :“孔子不取微生高 ,孟子不取于陵仲子 ,恶其不情也。陶渊明欲仕则仕 ,不以求之为嫌 ;欲隐则隐 ,不以去之为高 ;饥则扣门而乞食 ,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 ,贵其真也。”② 这种“任真…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出仕刘牢之镇军参军虽为旧说,但仍令人疑窦丛生.<饮酒·十七>为陶渊明元兴二年秋冬之际服阕闲居的作品,所语"时事",所用修辞等皆契合刘牢之军政实事.<饮酒·十七>为陶渊明出仕刘牢之的重要诗证,对陶渊明仕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探讨陶渊明的归隐问题,需要先讨论一下他的出仕问题。有的研究者认为,陶渊明出仕的一个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原因,就是“为贫而仕”。这个观点当然不是凭空臆测的无稽之谈。因为,陶渊明确实屡申此意。他回忆自己刚刚踏入官场作州祭酒时说,“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向立年,意志多所耻。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饮酒·十九》)回忆作镇军参军时说,“此行谁使然,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包含了复杂而丰富的思想内容,它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展示了诗人对于人生、对于生命、对于社会、对于理想的感悟。生死的幻灭与荣枯的悲凉,是非的叩问与仕隐的矛盾,都在二十首《饮酒》诗中得以体现。诗歌从更深的层面展现了诗人壮志难伸、理想破灭的悲愤,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世风的靡丧,同时,也向我们勾勒了他从出仕到归隐之间的艰难复杂的心路历程。饮酒只不过是他的一种疏解忧愁烦恼,暂时忘却世事人生的方法,然而,陶渊明却在这种方法之中,找到了更多的关于人生问题的解答,完成了多少人一直梦寐以求的终极追求——达观的超脱。  相似文献   

7.
一、王粲及曹丕《柳赋》之作年建安诗人王粲及曹丕各作有《柳赋》一篇,缪钺《王粲行年考》(见三联书店版级先生之《读史存稿》)系于建安二十年,云:“曹丕《柳赋》序云:‘昔建安五年,上与袁绍战于官渡,是时余始植斯柳。自彼迄今,十有五载矣,左右什御已多亡,感物伤怀,乃作斯赋。’接序云,建安五年后十有五载,盖即本年所作。五粲亦同作。《艺文类聚》89引粲《柳赋》断句云:‘昔我君之定武,改天届而祖征。元子从而抚军,植嘉木于兹庭。历春秋以逾纪,行复出于斯乡。览兹树之丰茂,纷腐施以修长。’元子即调曹丕也。”此说一出,…  相似文献   

8.
《辛夷坞》是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状物小诗,这首诗常常被评论者们从审美角度解读为诗人“以禅入诗”的典范之作.本文以这首诗的创作语境为切入点,分别从文本和寓意两方面分析该诗,并结合诗人个人的生命体验,将其阐释为一种私人语境下的个性述说.  相似文献   

9.
晋末大诗人陶渊明,自沈约《宋书》将他列于“隐逸传”开始,后世就不断有人尊其为“隐逸诗人之宗”;、人们一提起陶渊明就想起“归隐”二字。其实,贯穿陶渊明整个内心活动的,并非单纯是隐逸思想,仕与隐的矛盾在他的心中常常交错地流露出来。陶渊明一生中,先后做过江州祭酒、刺史幕僚、镇军参军以及彭泽令等官,其间三仕三隐,时出时归。29岁首次出仕,确是想做一番事业,但因刚直坦率,“不堪吏职”而辞官回家。可是,他壮志犹在,对统治者也仍抱有幻想,于是在36岁左右第二次出让,做了荆州刺史桓玄的幕僚。由于桓玄企图夺权称帝,陶…  相似文献   

10.
古代诗人作诗之多,少有超过陆放翁者;古代诗人所作纪梦诗之多,亦少有超过陆放翁者。清人赵翼曾在他的《瓯北诗话》卷六里说:“即如纪梦诗,核计全集,共九十九首。”其实,陆游的纪梦诗远远不止此数,光他全集题目中标明纪梦的诗就有一百二十余首,真可谓洋洋大观了。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离开人间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认真、全面地评述他的《饮酒》诗的论者并不多见,而从他二十首《饮酒》诗中,仅摘录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几句,或至多援引一首诗作为论据,便认为陶渊明“静穆”、“悠然”者,历代有之。笔者在本文中欲对陶渊明的二十首《饮酒》诗,做一次综合探讨,以便对这一组诗和陶渊明的为人作出较全面的评价。陶渊明的《饮酒》诗主要反映了他哪些思想情绪,从诗前的小序便可以看出其大概。其小序有云:  相似文献   

12.
《全唐诗》所收诗有的作者有误,有的诗题不妥,所收诗亦多有遗漏的情况。今就阅读所及略作辨补,若干诗之作年亦一并考订。此于唐代诗歌之研究或能有所裨益。一、作者辨误《宿香山阁》诗乃贺朝作《全唐诗》卷一一七录存贺朝诗8首,其中《宿香山阁》诗下注云:“一作贾彦璋诗。”《全唐诗》卷七七六贾彦璋名下亦录此诗,而不注一作贺朝诗。按,作贾彦璋诗恐误。考芮挺章《国秀集》已收有此诗,并已  相似文献   

13.
杜甫的《月夜》历来被学界看作是诗人向妻子表达思念的深情之作。从女性主义角度重新阐释此诗,从诗中的“叙述视角”、“居处意象”、“身体语言”等方面寻微探幽,挖掘出潜藏在文本中的男性主义立场。该诗是诗人转换叙述视角后表达隐忍欲望的一首类“闺怨”诗。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对于“三百篇”诗义的阐发从来就聚讼纷纭,直到今天,对于某些篇章的解释也仍然是莫衷一是。“若乃兴义深婉,不明诗人本所以作,而辄事探求,则穿凿之弊固将滋多于此矣。”(黄侃《文心雕龙札记·比兴》)自然,不少分歧是由封建诗教穿凿附会的说诗而造成的。例如《周南·关睢》明明是一首新婚的赞歌,《诗序》却说:“《关睢》,后妃之德也……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睢》之义也。”《召南·驺虞》明明是一首狩猎的赞歌,《诗序》却说:“《驺虞》,《鹊巢》之应也。《鹊巢》之化行,人伦既正,朝廷既治,  相似文献   

15.
《风·鸱鸮》的解题,虽然经过自古到今的学者们的研究讨论,题意渐趋明朗,但在多数当今学者意见一致的情况下,其中“我”指什么?仍是一个问题。 关于《鸱鸮》的写作背景及作者,传统说法都是根据《尚书·金滕》中“武王既丧,叔及群弟乃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我无以告我先王。’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于后,公乃为诗以贻王,名曰《鸱鸮》。王亦未敢消公”这样一段叙述,认为此诗为周公为教成王而作。《诗序》、《毛传》、《郑笺》从其说。这一说法一直影响到现在,  相似文献   

16.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著名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诗题一作《别东鲁诸公》,又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这首诗作于天宝四载(公元745年)秋,李白四十五岁时。《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千百年来,脍灸人口,影响颇大。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以大胆而丰富的想  相似文献   

17.
马曜教授,白族,历史学家、教育家、也是杰出的诗人。其建国前刊行的《茈湖精舍诗初集》乃1927到1948年21年间的诗作,计158题,261首,按编年排列,先后作于上海、庐山、福建、香港,大多写于云南。诗中感时伤世,赠友言志,叙飘泊生涯,写南天风光,无不充满爱国恋乡的深情。在那外忧内患,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之际,诗人的忧患危虑,奔走呐喊,已折射时代闪光,令人心灵震颤。著名学者罗庸、王灿、钱基博、徐嘉瑞和刘文典等为之作序题词。当时的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为诗集扉页题签。茈湖乃诗人家乡洱源县的茈碧湖。笔者为诗集作注,《茈湖精舍诗注》一书于1992年6月由云南教育出  相似文献   

18.
《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冲卿妻作》这是一首叙事的乐府诗,长达1745个字,堪称“一首古代最长的叙事诗”。①它首见于《玉台新咏》,又载于《乐府诗集》.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在诗的序言里说得相当明白:“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造,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②这首诗自诞生那天起,就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文学评论家们说它“篇幅最长,故事最曲折完整”③,又说它“质而不俚,乱而能整,叙事如画,叙情如诉,长篇之圣也。”还有人评之为“神化之笔,…  相似文献   

19.
《病馀长语》所收边连宝佚词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诗人边连宝认为词是小道,云“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但偶尔为词,却也清新疏朗,乃“花间”之流亚。在其学术笔记《病馀长语》中夹杂其词作17首及其妻子李氏词4首。此外他还收录了其友方鸣皋词12首,并认为方氏“诗宗晚唐,小词绝工”。所有这些佚词随着刘崇德先生主编《边随园集》3(2007年9月,中华书局)的出版而第一次为世人所知,相信这势必会为当前国家重点古籍整理规划项目——“全清词”之“雍乾”卷的编纂提供重要选本。  相似文献   

20.
关于司马彪《赠山涛诗》"苕苕椅桐树"一诗的作时与主题,历来看法不一。文章运用史诗互证的方法,从司马彪与山涛二人的生平仕历出发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细致考察,认为两首《赠山涛诗》均当作于晋武帝泰始初,当时司马彪因品行问题未得仕,故赠诗于山涛以求荐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