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能按]《黑龙江民族丛刊》1998年第4期,发表了都永浩的文章:《民族理论学科新的研究热点初探》(以下均简称《热点初探》)。能锡元读后,写了一封短信给都永浩;尔后两人又以书信方式对共同感兴趣的热点问题交流了看法。这就是《书简》[二]的由来。熊锡元与王希恩合写的《民族理论书简》在《黑龙江民族丛刊》1998年第4期发表后,学术界的一些朋友对书简这一形式颇为欣赏,并给予鼓励。能锡元亦认为,这种形式有它的一些优越性和特点。第一,作者情绪轻松自如,形式活泼,不拘泥于程式,有如文艺轻骑兵。这种形式亦可称之为笔谈。第二,体…  相似文献   

2.
民族理论学科新的研究热点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继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民族理论学科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以后,民族理论研究便陷于暂时的沉寂。本文认为,这是学术研究的发展规律决定的。当一个学科的研究进入高潮以后.必然有一个学术反思和重新积累的时期。惟其如此,才能在更高的起点向前发展。事实上,目前民族理论研究于沉寂之中正在酝酿新的研究热火:(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关系的内容和特点产生的新变化;(2)民族发展研究将成为民族理论的研究核心;(3)民族素质研究将会进一步深入。文章指出,这些热点问题必将主导未来相当一个时期民族理论学科的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3.
对《民族理论学科新的研究热点初探》中有关问题的探讨熊锡元永浩:许久没通书信了。近读《黑龙江民族丛刊》1998年第4期上你的文章,其中有基础理论,又研究了现实问题,提出了对策,应用研究颇有份量,是一篇佳作。关于东、中、西部“差距”及“不均衡”问题,我觉...  相似文献   

4.
民族理论研究的佳作——评《毛泽东民族理论研究》金炳镐《毛泽东民族理论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杨荆楚研究员主编、1995年5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学术专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专门研究、论述毛泽东民族理论的著作。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  相似文献   

5.
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科学理论体系,是新时期广大民族理论工作者和民族工作者面临的重大任务。沈桂萍、石亚洲合著的《民族政策科学导论──当代民族政策理论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出版,以下简称《导论》)一书,就是为创建中国民族政策理论体系做出的努力。这部著作结束了我国民族政策理论研究没有专著的历史,为我国民族政策科学理论研究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将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运作及其发挥政策效益产生重要作用。在多民族国家里,毫无例外地存在着民族关系问题,而且都有政府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政策。这就是我们通常…  相似文献   

6.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学科中的一门具有基础性理论研究的独立学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门社会科学。1994年金炳镐教授的著作《民族理论通论》的问世,对民族理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7年《民族理论通论》(修订本)的出版,使民族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又跃上了一个新台阶、跨上了一个新高度,是民族理论学科与时俱进的学科理论新发展、学术水平新成就的很好体现。  相似文献   

7.
民族理论学科的发展问题是近几年来民族理论界十分重视的问题,它主要包括学科的地位、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学科体系的建构以及学科的研究重点等问题.下面,我将1987年以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综合一下,供民族理论界的同行参考. 一、关于学科地位问题的研究民族理论是不是独立的学科?这在学术界有着明显的分歧. 一种意见认为,民族理论是独立的学科.  相似文献   

8.
民族理论学科发展和教材建设的新高度──评金炳镐教授新著《民族理论通论》熊坤新民族理论学是我国独创的一门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学科之一,它在民族学学科群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这门学科自建国初到现在的几十年中,一直处在不断探索和力求完善之中。凭心而论,...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看到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叫《当代中国著名民族学家百人小传》,里面有我认识的熊坤新教授。据我所知,熊教授长期以来致力于民族伦理学研究,成绩斐然,所著《民族伦理学》,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自1997年出版以来,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著名学者张岱年、林耀华先生为之作序;《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民族研究》、《道德与文明》等报刊纷纷为之发表了书评;许多院校(包括一些党校)还将该书指定为研究生教材。最近听说熊教授又将研究视角伸展到了世界民族问题热点方面,并屡屡看到他发表的若干篇论文,还出版了大作。这不禁引起了我的好奇,决定一访究竟。  相似文献   

10.
应当确立民族理论在民族科学中的主导地位──在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召开的“市场经济与民族问题”研讨会上的发言施正一在国家的学科分类目录中,民族学列在法学门类,是为一级学科。这是否合适,暂且不谈。而在民族学科中列为M级学科的有6个,即民族学(指文化人类学)、...  相似文献   

11.
1978年党的十一届H中全会vX来,是我国改革开放、蓬勃发展的20年。在这20年中,我国的民族理论研究有很大的发展。为了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认真总结中国民族理论学科20年的发展历程,迎接21世纪中国民族理论新的飞跃,本刊编辑部约请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金炳镐教授,就改革开放ZO年来中回民族理论研究的重要选题情况为本刊组织理论总结性的综述文章。在金炳镐教授的具体指导下,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所的勺6级”十位硕士研究生(周传斌、王春华、汤金松、不卜东方、马时、陈延斌、刘建中、…  相似文献   

12.
民族理论学发展的一块里程碑─—评金炳镐著《民族理论通论》徐杰舜民族理论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还是十分年轻的。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大量的论著中,约有360篇、200万字的文章、短评、书信中论述和涉及了民族和民族问题,使之民族...  相似文献   

13.
民族论坛耕耘琐记(致都永浩同志)熊锡元《民族丛刊》按期收到。早就准备为《丛刊》写点东西,都因事耽搁了。改革开放的15年,也是民族理论学术界拨乱反正、立意创新、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的15年,收获很大,甚至可以说是正在经历一个黄金时代。这15年,我也几乎是...  相似文献   

14.
由原四川省委常委(现省政协副主席)史志义(彝族)作序 ,离休老红军、原四川省委副书记、中顾委委员天宝(藏族)题词 ,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伍湛民族学术论集》最近面世。这部25万字的论文集粹 ,是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伍湛先生多年潜心研究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学、民族方志心得的精华。《论集》收录的22篇论文 ,立足于中国民族问题(主要是四川)的实际 ,以较大的理论勇气 ,提出了富有新意的理论观点及对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的个人见解 ,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好书 ,值得认真研读。首先 ,…  相似文献   

15.
林耀华先生在他主编的《民族学通论》中说:民族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民族共同体。民族学的研究对象应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共同体,这即符合民族学研究史上的传统意义,也等同于我国一般学者对民族这一概念的一般看法。  相似文献   

16.
民族植物学在美国创立86年之后,在我国正式出现了运用该学科理论和方法进行的研究成果。1982年,原中国科学院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的裴盛基研究员发表了《西双版纳民族植物学的初步研究》一文,在国内首次使用“民族植物学”这一学科名称,标志着中国民族植物学学科的正式创立。1984年,时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副所长的陈山做了题为《应该重视民族植物学的发展》的学术报告,标志着民族植物学学科在内蒙古的引进和开创。  相似文献   

17.
金炳镐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学科研究领域为实践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对民族实体理论、民族发展理论、民族关系理论、民族问题理论、民族纲领政策理论等提出了创新性的理论架构和许多创见性观点,代表作主要有《民族理论通论》、《民族关系理论通论》、《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与实践》等。  相似文献   

18.
民族理论研究活跃的五年──中国民族理论学会五年来的重大学术活动和工作金炳镐五年来,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在新《壬会长伍精华同志的领导下,做了许多工作,进行了多次重大的学术活动,使民族理论研究活跃起来,推动了民族理论学科的发展。五年来,举行全国民族理论学术讨...  相似文献   

19.
民族考古学(ethno archaeo logy)是一门较新的学科。关于这门学科产生的年代和历史背景及其在人类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我国学者梁钳韬、张寿祺、客观琼等先生已作了深入的阐述,兹不赘述。本文试就民族考古学的理论基础问题作初步的探讨,不妥之处,祈专家匡正。 一、民族考古学产生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20.
近二、三十年来,苏联民族学界、哲学界和史学界就民族研究领域里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争论和探讨,讨论的范围甚广,涉及到民族概念、民族定义、民族本质、民族体系、民族分类、民族过程、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心理、民族意识、民族内婚等等方面,对苏联民族研究的理论建设起到了很大推进作用。苏联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现任所长Ю·В·勃罗姆列伊所著《民族与民族学》(1973年)、《当代民族学问题》(1981年)和《民族理论概要》(1983年)等书,就是在这一讨论的基础上写成的,因而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这一讨论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