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愈《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其中的“人非生而知之者”,历来被理解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下称《教参》或“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康瑞琮《古代汉语语法》修订本,辽宁人民出版社)。基于这种理解,人们给《师说》及韩愈以很高的评价。如《教参》  相似文献   

2.
究竟什么是规律,这一问题就是在我国的哲学界也不能说就已经是十分清楚了的。如由北京大学哲学教研室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由复旦大学等五所大学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由国家教委政教司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以及在它们以前和以后出版的国内大部分哲学教材就都把规律说成是一种(本质的)联系。由山东师  相似文献   

3.
(一)在《论语·为政》中,孔子指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条要求不只涉及教师,同时也适用于学生,适用于教和学两个过程.教学中,对旧知识要温习、巩固,“学而时习之”;同时,在温习旧知识的过程中要有新的创获,要用思想去领悟出新义,形成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究的动力.朱熹也精辟地阐发了这一思想。他说:”学者不可管守从前所见,须除了,方见新意.”[1]“温故而不知新,不足以为人师矣”[2]。两千多年来,“温故知新”的创见也已家喻户晓了,在学校教学中更已成为师生尊奉的真理.遵循它所提示的规律,有利于提高教学质…  相似文献   

4.
报纸书刊上,“○”字的应用很普遍,如“一九九○年”、“中国足球队二比○胜日本队”等等。但是,这样一个应用很广的“○”字,作为一个单个汉字被收录辞书中却是很晚的事。且不说《中华大字典》、《辞源》、《辞海》等近代辞书没有收录“○”字,就连解放后1953年出版的(包括1971年修订版)以收当代常用字为主的《新华字典》也见不到它的踪影。将“○”字最先收录辞书中的,首推通用最广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第1版)。其后新版的《新华字典》、《新华词典》和《四  相似文献   

5.
“唱(唐)诗”其实就是唱歌,这是我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如《汉书·艺文志》记载曹操:“登高必赋,及造新做,被之管弦,皆成乐章。”说曹操喜欢做诗,做了诗,马上就让人谱成曲。我们从唐代《集异记》所记载的旗亭唱诗的故事可以知道,唐诗在当时是被大量传唱的,所以唐诗在过去被称为声诗就是这个道理。据明代杨慎《丹铅总录》云,唐代著名诗人入乐歌唱的绝旬,以李白和王昌龄的居多。  相似文献   

6.
教育溯源     
师 “师”,最早出现于甲骨文,·称为“父师”。《礼·文王世子》说,“父师司成”。“父师司成”,其意即为父师使其成才。显而易见,早在夏、商、周三代之前,“师”就是教育人的专业人员了。 老师 “老师”一词,原先只是用来形容知识渊博的老年学者,如《史记》中“荀卿最为老师”。以“老师”称呼教师,初见于金代元好问《遗  相似文献   

7.
《诗》曰:“周王于迈,六师及之”。(《棫朴》) 又云:“整我六师”(《常武》) 读史者据此,每视“六师”为“天子六军”之代称,而以六师或六军称天子之军,如“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白居易《长恨歌》)。黄以周《礼书通故》释此曰: “天子国制 六军,其出征, 只用六师,不尽 发正卒;不足, 则徵诸诸侯。故 《诗》述天子六 军,皆曰六师。 《常武》为宣王 亲征,亦惟曰‘整 我六师’。六师 万有五千人,其  相似文献   

8.
课堂回放一、掀起“吹”的热情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的力气有多大吗?猜猜看。生:能搬起一张三人沙发。生:你可能一只手就能举起一个大水缸。……师:(摇摇头)你们刚才说的那些对我来说,不费吹灰的力气。我呀,一个手指就能轻松托起一辆20吨重的大卡车!生:(不相信)  相似文献   

9.
在2006年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中,《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的“影响因子”位列我国农林医药类院校社会科学学报之首,这是我校社科版连续两年在影响因子评价中排名第一。“影响因子”是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之一,一般来讲,“影响因子”越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就越大。《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是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对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最大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所收录的各类学术期刊的引文数据进…  相似文献   

10.
释“沃灌”     
《送东阳马主序》中,有“媵人持汤沃灌”句,对其中“沃灌”一词,许多选注本都释为“浇灌”.有的同志根据“灌”字的“饮”义,就把这句译作:“陪送上学的人拿热水给自己喝”(《中华活叶文选》);“旅舍的仆役拿热开水给我喝”(上海教育学院编《古代汉语》1980年版105—106页).这么理解似有不妥.上文说宋濂“足肤皲裂”“四支僵劲不能动”,这是局部受冻,不是全身性冻坏,只需给受冻部位加热保暖就可以了.针对四肢冻僵的问题,就没有必要喝热水.其实,“沃灌”就是“浇洗”的意思.《说文》:“浇,沃也.”段玉裁说:“自上浇下曰沃”(《说文解字注》).“灌”通“盥”.两字都是元韵见声(从唐作藩《上古音手册》).它们是同音通假.《集韵》:“盥,澡手,或作灌.”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也指出:灌,“又为盥”“亦盥之转注”.“灌”、“盥”通用,在古汉语中是不乏其例的,如  相似文献   

11.
人民日报漫画增刊《讽刺与幽默》2000年6月5日第2版刊登了旦夕的一篇短文《爱财者中中人最黑》。开头说:“古人有一则故事,说的是天上的玉皇大帝打算维修凌宵宫,可是盘算半天,发现钱粮不够。”故事吸引人,但“凌宵宫”应为“凌霄宫”。宵,作夜解,如春宵、通宵达旦、宵衣旰食。霄,指天空。如云霄、九霄云外、气冲霄汉、霄壤之别等等。 文中“凌宵(霄)宫”,是神话故事中的名字,虽说怎么起名都可以,但已约定俗成,并早有此说法,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就有凌霄宝殿之说,那是产生在明代的小说,所以应用“凌霄宫”为是。再说,从词义上去理解,“凌霄…  相似文献   

12.
《彷徨·祝福》:“祥林嫂?怎么了?”“老了。”在前些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鲁迅全集》注解中,写的是“老了,即死了”。读后总觉得这样注解不十分合适,这本来不注也可以的。但要注有一段话我觉得是应该引用的。《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写道,长妈妈教给他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了,必须说老掉了。”这是小说中鲁镇地方的习俗,大概忌讳说“死”,也略有“惋惜”、“可怜”的意思。如要注解,则可以把两段话都写出来,就象用同义词互训一样。  相似文献   

13.
商务印书馆1980年8月修订本《辞源》〔四卷本〕第2册第1435页《晁公武》条下说:“守营州时,撰《郡斋读书志》,二十卷。”(亦见该馆1988年7月版《辞源》合订本第776页)按:“营州”误,应是“荣州”。清同治三年(1864)版《嘉定府志》卷46《艺文志》所收《晁氏读书志二十卷》条下说:“晁公武撰。”又引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公武得南阳公书五十箧,合其家旧藏,得二万四千五百卷。绍兴二十一年,守荣州,日夕校雠,每终篇,辄论其大旨,所发明有足观者。”又同书卷21《职官志》:“晁公武,钜野人。绍兴中,荣州刺史。”又32卷《…  相似文献   

14.
郑骏写了一则简讯,题目为《江西出版〈国学大师丛书〉》,全文如下:“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推出《国学大师丛书》,这套丛书现已列入国家‘八五’重点出版规划。全书1600余万字,第一批7种《熊十力评传》、《马一浮评传》、《柳治微评传》、《蔡元培评传》、《黄侃评传》、《冯友兰评传》、《康有为评传》等已陆续付梓。”以上消息载1992年7月4日《文艺报》第4版。这是十多年前的旧报纸,不知消息见报后有无更正,这里,“柳治微”错了,应为“柳诒徵”。柳诒徵先生(1880-1956)字翼谋,号能稼楼主,晚号劬堂,江苏镇江市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  相似文献   

15.
传统语法一向都把主语、谓语、定语、状语等当作句子成分来对待的,比如50年代产生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以下简称《暂拟系统》)就有六大成分之说。 我们觉得,把它们统称之为“结构成分”比较符合汉语实际。“结构成分”既可用来表示短语中的成分,又可以用来表示合成词内的成分,扩展开来,是不是也可适用于复句,甚至句群内的结构单位呢?恐怕也未必不可以。比如吴启主、李裕德合著的《现代汉语“构件”语法》(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4月一版)就有主句、谓句、补句、衬句等等的称说。如果真能这样把各级语法单位的结构成分称谓统一起来,汉语各级结构单位  相似文献   

16.
编辑老师:近几期《专业户》接连发表了几篇读者来信,他们各有自己的见解和道理。我也就大家所关心的“良种”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广告户要凭良心:广告,是促进良种迅速普及推广的重要手  相似文献   

17.
在中美建交10周年之际,笔者有幸,拜读了美国刚刚出版的蒋相泽先生用英文写的《美国与中国》(“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全书约10万英文字,共200页)。出版者介绍,此书是“从外国人观点看美国对外关系”丛书之一,第一部用中国学者观点撰写的中美关系论著。笔者深感这本书内容新颖,颇有见地,值得一读。蒋先生于1951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获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捻军起义》(“TheNien Rebellion”)于1954年正式出版。1951年回国以来长期从事国际关系史的研  相似文献   

18.
文言虚词“而”或者“以”可以连接助动词和一般动词(助动词本是动词的一个分类,本文把助动词以外的动词称作一般动词)。这一语法现象在文言中是比较常见的。但是,据笔者所知,除了《文言虚词浅释》以外,其他文言语法论著或虚词工具书都没有论及。由于体例的限制,《浅释》仅仅指出了这一语言现象,而没有作进一步的论述(见该书43页)。本文拟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而”或者“以”的这一语法功能。“而”字连接助动词和一般动词,在现代汉语里几乎不存在了,只有偶尔可以看到“不得而知”这个词组。这个词组不能这样解释:“没有得到某种情况然而却事先知道了。”因为,第一,“得”字在这里不是一  相似文献   

19.
唐文 《阅读与作文》2012,(10):45-47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古人尚且知道授人知识不如授人方法的道理,那么在各种理论高度发展的今天为什么就不能多重视一点方法的传授呢?  相似文献   

20.
“作”与“做”这两个字,人们对它并不陌生,但使用时常常拿不定主意。这是由于两字的使用还不规范所致。就连《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也没有规范的解释。比如,《新华字典》在解释“作”与“做”时,都有“制造”之解,并没有区分出它们有什么差别。特别是在解释“作”时还明确注释为“同‘做’。”这就更使人无法理解使用哪个为对了。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作”与“做”当“写作”解时,注释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引用的范句不同,“作曲”等词用“作”,“做诗”、“做文章”用“做”。然而,曲和诗、文章都是脑力劳动的成果,既然“zuò曲”可写为“作曲”,那么“zuò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