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8 毫秒
1.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对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考察情况看,公选干部经过一年试用期的适应和锻炼,大部分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认真学习,努力工作,切实履行岗位职责,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水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笔者根据考察实践分析认为,公选干部主要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共同特点:一是谦虚好学,进入角色比较快。大部分公选干部自任职后,都能正视自身不足,扑下身子,甘当小学生,虚心向实践、向书本、向有经验的老同志学习,学习工作方法和业务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工作角色。同时,能经常深入基层一线进行调查研究,了…  相似文献   

2.
2001年12月27日,中共南京市委正式任命我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副校长、南京行政学院副院长.这标志着我作为一名公选干部,已经顺利通过了试用期的考验.回首一年多的工作,对公选干部如何渡过试用期,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3.
“公选”为年轻优秀干部提供了走上领导岗位的机会。走上领导岗位的年轻干部是否能够继续表现优秀呢?最近,我们对成都市2000年通过“公选”走上领导岗位的22名年轻干部在试用期内的综合表现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入的考察。考察结果有喜有忧,但从总体来看却是喜大于忧,充分说明了“公选”对改革现行干部选任制度是一种有效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正>2010年是北京市领导干部调整的高峰期,仅仅半年时间就调整300多名领导干部。以2010年4月启动的公选为例,北京市此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原计划为241名,有696名干部进入考察阶段,最后通过组织考察  相似文献   

5.
刘长江 《决策》2007,(2):56-57
在领导干部公推公选中,虽然面试之前的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能够胜出已经十分不容易,但真正决定最后结果却是面试.因为,进入面试的干部仍然面临激烈的竞争.以江苏省宿迁市2004年进行的一次干部公推公选为例,当时共需要选拔领导干部10位,但进入面试的干部却有51位,这就意味着,即使进入了面试,仍然有80%的干部将在面试中被淘汰.  相似文献   

6.
崔裕蒙 《领导科学》2002,(14):22-23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是干部选拔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能否全面、客观、公正、民主地做好公选考察工作,将直接关系到公选改革的成败.  相似文献   

7.
时下,公选已逐步成为干部选拔任用的一种重要形式,而面试又是干部公选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几年中,我先后几次在公选领导干部的考试中力挫群雄,脱颖而出,从一名学校的中层干部,逐步成长为一名副处级领导干部。回想几次成功的经历,我深感:是公选给了我上进的机遇,而面试中的超常发挥又是我制胜的法宝。精心准备是面试制胜的前提公选面试,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模式。面试的内容主要包括自我介绍、必答题、随机提问三部分。要想在这些问题上表现突出,面试前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大家都熟悉的自我介绍,更要精心推敲。自我介绍中,面试者通常会…  相似文献   

8.
秋风 《领导文萃》2008,(2):37-39
报道说,些年来。干部选拔任用的监督工作得到加强,监督县(市)委书记用人行为的试点已扩大到17个省。在这一机制下,选拔任用一名干部,一般要经过十多道关口:事前沟通、民主推荐、考察预告、民主测评、民意调查、实绩分析、个别谈话、综合评价、考察结果反馈、组织部部务会、酝酿征求意见、党委常委会、任前公示、任职试用期等。据说,如此一来。“一把手”的用人权就能被有效地制约。  相似文献   

9.
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制应解决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栩栩 《领导科学》2003,(11):10-11
随着干部制度改革的深入,建立并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制已提上了干部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为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的又一重要举措。笔者认为,要建立规范完善的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制,并顺利实施,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一、准确界定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制的内涵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制,是对担任党政领导职务的干部依法确定其任职期限的制度,即以严格的制度,对领导干部的任职期限、任期责任、解职程序、去向安置等作出明确的规定。任期制的实质是任职有期。领导干部担任某一级别的领导职务只能限定在绝对的时间范围内,超过这一时间范围,其所任…  相似文献   

10.
东海县通过对"试用期"将满干部进行检验,实现了干部提名、考察任用、事后评估干部整体选任工作流程的有效闭合。一是民意调查评估,检验提名与个人意愿是否一致。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交流谈话等评估方式,掌握干部专业特长和任职意向,侧重评估干部的宗旨意识、务实作风、廉洁自律等履职能力要素,在人事安排中综合运用,实现干部人岗相宜,人尽其才。  相似文献   

11.
2002年1月,我参加了宝仪县公开选拔副科级领导干部的考试,并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尽管最后没有被录用,但这次公选是我人生中一次特殊而宝贵的经历,我把它写下来,或许能为有意参加公选的同志提供一些经验和帮助。当时我报考的职位是县公安局副局长,报考这一职位的共有46人,其中大专生5名,本科生38名,硕士研究生3名,竞争非常激烈。根据规定,笔试前5名进入面试,总成绩前3名进入考察。因为我以前从未参加过这类考试,心里一点底儿都没有,一听说还有几个研究生参加考试,对自己就更没信心了。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报考了,就得准备一下,检验一下…  相似文献   

12.
《干部任用条例》将近年来各地广泛采用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确定为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方式之一,可以说公选在我国必将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综观近几年来全国各地普遍开展的公选工作,规模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高,越来越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和赞扬。但是这些并不能说明当前的公选工作就已经相当完善了。事实上,当前的公选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对此,我们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很好地加以研究和解决。问题之一:考试内容与公选职位的任职要求之间存在差距;对策:大力增强公选考试的效度《干部任用条例》明确规定,统一考试是公选的第三个程序。…  相似文献   

13.
李运容 《领导科学》2004,(17):34-35
2000年12月以来,我们信宜市委对委任制的领导干部全面实行任期制,对领导干部任职时限、任职年龄、交流轮岗等作出一系列具体规定,有效地解决了干部“下”的“瓶颈”。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觉得有些地方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思考。一信宜市全面实行任期制,基本做法有三点。一、坚持  相似文献   

14.
2004年1月6日至2月14日,徐州市贾汪区面向全区公推公选了团区委书记、区城市管理办公室主任、老矿街道办事处主任、夏桥街道办事处主任、徐州市第七中学校长等5名正科级领导干部,其中徐州市第七中学校长在全市范围内公选。目前,公推公选出来的5名干部已经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  相似文献   

15.
林一剑 《决策》2008,(2):74-75
早在1998年,广西就举行过一次面向全国的公选副厅级领导干部的活动,那次的条件比较高:必须是任正处职务3年以上,45岁以下.本人在任职经历这一关连边都巴不到,也就是与己无关,印象中只是有几个认识的或者说是熟悉的人通过那一次公选走上了更高层的领导岗位.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面向全国统筹公选县(处)级领导干部已全面结束。此次公选吸引了25个省区市的2300多名应考者,最终55人胜出,其中6人为外省"跳槽"入川。公选出的55名县(处)级领导干部涵盖了机关、事业、高校、非公企业、社会团体等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社会阶层。11月19日,这55名新任县处级干部在四川师范大学开始了为期两天的岗前培训,培训结束后即赴新岗位就任。  相似文献   

17.
举措     
《领导文萃》2010,(17):10-11
江西:年内竞争性选拔1600名领导干部 江西省委组织部采取省市县联动的方式,今年内在全省竞争性选拔1600名领导干部,包括100名左右厅级干部、500名左右县(处)级干部、1000名左右科级干部。同时,在参加副厅级公选人员中筛选出300名副厅级后备干部。  相似文献   

18.
新晃县积极将竞争机制引入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从1997年开始就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科级领导干部,并将公开选拔拓展到机关事业单位中层干部的选拔任用以及干部职工的录用上。9年来,通过公开选拔,90名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进入了领导干部队伍,337名优秀人才进入国家机关或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平均年龄从45.2岁降到41.3岁,逐步实现了干部队伍年轻化。一、基本做法不拘一格,确保公选工作的开放性。新晃县在开展公开选拔工作中,大胆突破了一些条条框框,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参选标准,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除要求报考人员具备《干部任用条例》要求的必…  相似文献   

19.
继2005年8 3公选厅级领导干部成功之后,首个冠名"全国统筹公开选拔"的干部公选最近在四川省再次启动。本次公选18个市州的72名县(处)级领导  相似文献   

20.
中央下发的《干部任用条例》中明确规定: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方式之一。在实践中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一形式,提高其科学性,是值得我们不断研究探索的问题。职位选定的合理性。合理选择职位和科学规定职位条件,是保证选好领导干部的前提。在公选职位的选定上:从职位层次看,公选更适用于选拔副职委任制的领导干部;从职位专业性看,公选更适用于选拔专业性较强的领导岗位;从职位冷热度看,更适合于热点岗位。在职位条件的规定上,应把握素质要求与职位要求的匹配以及现有人才资源的状况。年龄方面,如果目的是着力改善班子年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