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冯沅君的爱情小说与同时代作家作品相比较,感情真挚浓烈,充满着大胆的叛逆精神,时代特征较显著。同时,“主情说”文艺观,使其作品豪放有余而婉约不足。“爱情至上”的创作思想,又使其作品题材显得狭窄,创作视野不够开阔。  相似文献   

2.
散文集《因为经历,所以懂得》是作家余君才结合人生经历,以自我生命体验为核心,对亲情、友情、爱情以及人间大爱真情的书写,作品也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其语言体现了文学语言的陌生化风格和艺术张力,作品情感真挚,表现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诗性风格。从文章思想内容和作家艺术技巧两方面品读散文集,可以呈现作家创作的艺术规律和情思特征。  相似文献   

3.
书法的创作,只有将"笔墨"转换成"意趣表现"才能使作品达到较高的境界。于桂林的作品通篇布局上,字里行间以及墨色变化、运用都注重于气韵的自然表达,于意驭法,以韵驭笔,以情驭墨,使作品不但蕴含着清新流动的气息,还让人体悟到作者将笔意、气度和精神化为时代艺术生命状态,显示出个人笔墨精神和艺术之美。于桂林,1956年出生,江苏省泗阳人。自幼喜书法,先后师从洪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情采》篇论述的“情采”关系,并不等于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而是作家创作情感的“诚伪”与作品文辞的“华实”二者的关系。作者提出的创作主张是“以情驭辞”,要求作家的创作要怀有真诚的情感来自然为文.反对竞逐新奇地夸饰文辞。作者通过“情采”关系的论述,意在矫正文坛上浮丽的风气,建立朴实刚健的文风。  相似文献   

5.
“不平则鸣”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平则鸣”意为“情激则鸣”,这创作动力论可以说是韩愈创作论的核心。它与韩愈的文学或载道或娱戏的功能论并行不悖。所谓“气盛言宜”,说的是内容充实中气足则“言宜”“易好”;而“穷苦之言易好”的实质是,心愈不平愈“郁于中”愈“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则鸣得愈好。从“发愤”而作→“不平则鸣”→“穷苦之言易好”到“穷而后工”的发展看,这一历史性命题,强调的是不如意的生活遭际有助于激发艺术家创作出优秀作品,同时包含着文艺创作是一种心理宣泄,必须表现真挚强烈的情感,必须专一用工掌握艺术技巧法规,以至于包孕着必须深刻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等等涉及创作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曹雪芹自述《红楼梦》的创作,“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有正本《红》第一回脂评总批,指出曹雪芹创作此书,是“因情捉笔”,并由此提出“襟怀笔墨”的命题。无疑,脂评对我们研究这部文学名著是很有启发的。从理论高度认识,任何成功的文学艺术创作,都是作者对社会存在的感受,形成自己的审美情感而诉诸形象的产物。深入探索《红》的“因情捉笔”的个性特色,对我们准确把握作者的襟怀,进而加深对这部文学巨著美学价值的认识,更好地接受其艺术创造的精神财富,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一“度”是人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诸如办事说话要有个“分寸”,吃饭喝酒不可过“量”,作画用色要艳而不堆垛,薄而不失色,戏剧表演讲究到位,不瘟不火,烹调不但要有适量的佐料,还要讲究“火候”……可见,凡事都有个“度”,适度为宜,失度则非。写作艺术  相似文献   

8.
歌曲演唱是艺术再创造。一首声乐作品需要演唱者将它变成有声、有情、有字、有形的演唱艺术,也就是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二度创作”离不开演唱者对作品的分析、风格的把握、情感的处理等等方面。试从风格情感、咬字吐字、速度力度等方面阐述演唱中的艺术处理,旨在追求声乐作品的演唱更加动人,更加贴切,更加扣人心弦,更加完美;达到声以情发,情依声传,声情并茂,字正腔圆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同一音,同一名,同一曲,无情则死,有情则活,是歌唱规律。在声乐创作中,声乐技巧训练是为充分表达歌中之情服务的,歌声中的情感表达需要歌者对生活有切身的体验,对歌词和歌曲有充分理解,并且正确运用声乐技巧,从而达到声情并茂。不唱无情之曲,不为无情而唱,是优秀歌手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0.
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要讲究结字美、笔法美、墨韵美、章法美及意境美。这些美显现出了作品的静态美、动态美、阳刚美或阴柔美。书法的本质是美,就因为它美才称之为艺术。而所有的这些美都离不开神韵,因此,人们把神韵称之为书画之灵魂。我国书画家和书画理论家有关书法神韵的论述很多,有的认为书法神韵可以言传身教,有的则视为神秘莫测,有的认为“虚”、“空”乃有神韵,有的则认为“空灵”、“清远”方出神韵……我认为书法之神韵是书者的生活阅历、思想情感、艺术修养和道德情操,通过熟练的基本功力和灵动的笔墨技巧,在其作品中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画家创作一幅画灵感来源的分析,揭示作画者在作画之前和作画过程中,怎么样由对外部自然的感知,发展到内在情感的融入,最终经过“悟”的思想熔铸创作一幅画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2.
声乐教学中往往会出现重“声”而轻“情”的现象,为使学生演唱取得“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声乐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设置情境。启发学生,使学生真正把握作品,完成作品的二度创作。  相似文献   

13.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文章的灵魂,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渗透着作者真挚的情感。怎样才能让学生的笔下生情呢?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学生作文时,只有做到像巴金所说的“把心交给读者”,吐真言,抒真情,才会打动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  相似文献   

14.
“感人心着,莫先乎情”(自居易语)。情,乃为艺术之花的血液与浆汁,文章惟有真挚情感,方有撼人的艺术审美价值。故而高考作文基础等级的要求中,将“情感真挚”作为一项重要的评分依据。那么,如何凸显真情,予人心灵的震撼呢?  相似文献   

15.
一、散文写作的移情内蕴散文是抒情艺术,从抒情中言志。因此,散文作品不论写什么和如何写,都必须集中抒发作者的感情,抒情成了散文写作的中心。刘勰认为:“情者文之经”。“情”既然作为散文作品的“经”,它象一条主线贯穿作品的始终,把作品所写的各种内容穿结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散文的内容虽然是零散的,但从写“情”来看,又是凝聚的。“情”使散文成为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品。作者在散文作品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是作品的灵魂。作品有了灵魂,就有了生气和灵性。王夫之曾说:“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  相似文献   

16.
中国书法是一门通过汉字的书写进行抒情表意的艺术。书者选择的文字内容是其情感的体现。审美主体能否通过作品的图像形式感受书者的情感思想,取决于书法作品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性。统一的方式可以分为视觉意象上的统一、风格品味上的统一以及情感意境上的统一这三种基本类型。基于汉字的结构特征和线条丰富的表情能力,采用毛笔作为书写工具的书法艺术可以对不同情感进行表达,为统一性的实现提供了客观条件。理解线条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掌握娴熟的笔墨技巧,是书法创作实现统一性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情,乃为艺术之花的血液与浆汁,情之丰富与真挚,文章方有撼人的张力,厚重的质感。虚情假意之作,只是令人见出情感的苍白与人格的庸俗,为我们作文教学所摒弃。如之何,使文章具有撼人的情感力度?一、再现真切体验: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些同学写母爱,就写妈妈深夜给自己织毛衣,就写半夜给自己煮蛋汤。这样大路货的题材,显然不是真切的情感演绎,也就没有情感的张力。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在复杂的社会中,其情感的体验亦各不相同。再现情感的独特体验,情方见真挚而浓郁。一记者问诺贝尔获奖者扬振宁为何晚年要回…  相似文献   

18.
一情感是艺术的生命,一切艺术创作都离不开情感,一切艺术作品都不能不灌输情感。没有情感,便没有艺术。在文艺批评史上,人们一直把艺术创作的情感因素放在主要的突出的地位。俄国的文论家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情天性的最主要的动力之一;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爱德华·古别尔诗集》)俄国文学大师托尔斯泰认为文艺家创作时其情感越是强烈真挚,具有个性特点,其作品就越有艺术魅  相似文献   

19.
“感情真挚”是《考试说明》对高考作文“辞基础等级”的基本要求之一。这是因为“情者文之经”,“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动情”(《文心雕龙》)。高考作文特别强调考生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将个人的情感融于作文材料之中,用自己的真情去拨动阅卷者的心弦,才会产生令人“怦然心动”的感染力。作文考查的是语言表达能力,而语言表达又离不开思想感情。不出自真挚的感情,很难把话说得动听,“假,大,空”,“高、大、全”的东西只能令人生厌.正如庄子所言:“不精不致,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可以说,喜、怒、哀、乐都要写得真挚。有时扰伤也能打动人心,“伤心也是动人的歌”,只要是发自肺腑之音。那么,怎样才能以真挚的感情打动人呢?  相似文献   

20.
二度创作是对声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使学生认识到二度创作在歌唱中的重要意义 ,不能只唱声不唱情 ,把二度创作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把声乐技巧与艺术表现相结合的意识 ,自觉地把作品内容中应当抒发的感情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