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皇帝”称号的由来 “皇帝”二字最早見于尚書,呂刑称:“皇帝哀矝庶戮之不辜”,“皇帝清問下民”,郑注誤以皇帝为顓頊为帝堯,孟子赵注謂“帝为天”是对的。詩正月称:“有皇上帝”,皇矣称:“皇矣上帝”,毛溥訓皇为大。論語·堯曰称:“敢昭告于皇皇后帝”,集解引孔注訓皇皇为大。宗周鐘称:“唯皇上帝百神”,师詢簋称:“肆皇帝(毛公鼎  相似文献   

2.
徽州方言对妻舅的称谓非常特别,教你似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歙县人称妻舅为“打米仂”;黟县称妻舅为“带米汉”;休宁人对妻舅的称呼便只能以音度字,公认的两个字是“插米”.然而“插米”是什么意思呢?休宁人似乎并不想深究这称谓的来源,只把它当作约定俗成的符号,大咧咧地照用不误,且由“插米”而派生出一系列称呼来:老插、大插、细插、插仂、插米仂、插米嫂……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3.
论“所”、“所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所”和“所以”的不同看法自从《马氏文通》称“所”为接读代字以来,我国语法学界对古汉语中“所”,字的看法一直很不一致。刘复称“所”为关接代词,黎锦熙认为是联接代词,王力先生认为是特别的指示代词;这些学者的共同之处是把“所”字看作代词。另外一些学者则有不同的看法:杨树达称“所”为助动词,杨伯峻认为是小品词,中学汉语课本(195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认为是助词,中山大学《古代汉语》、上海师范大学《古代汉语》也都认为是助词。近来把“所”看成助词的人越来越多。到底“所”是助词还是代词?这是本文准备论及的一个中心问题。语法学界对于上古汉语中的“所以”,也曾有过争论。杨伯峻认为“所以”是短语,黎锦熙认为是连接词,刘冠群也认为是连接词。上古汉语中的“所以”,到底是词组还是复音词?是本文准备论及的一个问题。另外,复音连词“所以”产生的时代问题,“所……者”词组中的“所”和“者”是否代词的问题,也是本文准备顺便论及的。  相似文献   

4.
<正> 一陆云的文论主要见于《与兄平原书》的三十多封信中。陆云论文的核心是“清省”。《文心雕龙·镕裁》篇说:“士龙(云)忍劣,而雅好清省。”清代张溥《陆清河集题辞》①也说:“士龙与兄书,称论文章,颇贵清省。”他自己也说,“云今意视文,乃好清省。”那么,什么是陆云所说的“清省”?“清省”可以分为“清”与“省”两个方面。先看“清”。陆云在信中提到“清”字最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不仅有姓和名,有些还有字和号。名和字的称呼,都有一定规范,不可滥用。在中国古代,名和字不是同一种称呼,而是两码事。但其字却又与名密切相关,字是名的补充和说明。例如:岳飞的“飞”。就是鸟类用翅膀在空中飞行,而他的字“鹏举”,便是说明像大鹏鸟那样展开双翅在空中翱翔。张学良字汉卿,系取用张良是西汉名臣的意思,  相似文献   

6.
“大蒐”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羊傳”昭公八年說: 秋,蒐于紅。“左傳”昭公八年說: 秋,大蒐于紅。 蒐,或曰大蒐。自古以來,也不知道有多少經学家和注解家为这个蒐字寫了連篇累牘的注解,但是我們对于蒐字的理解仍是模糊的。本文的任务,就在于弄清楚什么叫着“蒐”。中國最古的字書“尔雅”說: 春獵为蒐,夏獵为苗,秋獵为彌,冬獵为狩。我們从这里可以看出,“尔雅”是干脆地把蒐字解释成獵的别名,是獵的一种称謂。漢朝的刘向根据着前人的注解,加以發揮,他在“說苑”中說:  相似文献   

7.
明初理学家薛瑄思想最有新意的部分是论证“一个性字”。他认为“性”是万物的本源,万善的来源,因此,为学最要紧的就是明白这个“性”字,道德修养的功夫就在于“复性”,因此,明清时代的学者,多称他的理学是“以性为宗”,“复性为要”。  相似文献   

8.
一个人自幼学识数,开始就学“一、二、三”,可是一直学到老,恐怕也难于穷尽这三个字的奥妙。因为,究其实义,是数学;究其虚义,是哲学;究其衍义,则又是训诂学。 就数学而言,古人的解释很简朴。什么是“一”?《史记·律书》解为“数始于一”。看来,太史公不懂得数有正负之分,他如果学过今天的算术课本,就会改写成“正数始于一,负数终于一”了。什么是“二”?《说文解字》解为“从耦一”。段玉裁注:“耦者,二人并耕之称,故凡奇耦字用之。……耦一者,两其一也。”意思是,一加一是二。古人写“二”字,两横必须一般长。上短下长,是古“上”字;上长下短,是古“下”字。什么是“三”?  相似文献   

9.
“民族”一词在我国的出现及其使用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民族”一词的来源“民”和“族”两个字,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早就有了,“民”字在周代文献里已大量出现,它的涵义基本上是指被统治的人。染启超在《国文语原解》中解释说,民在上古时代同奴、女两字意义和字形有关,都是奴隶。后来“民”的范围不断扩大,成为一般劳动者的称呼,民在春秋以后与百姓的地位接近。在古代文献中民和百姓基本是等同的。“族”字在甲骨  相似文献   

10.
清代称之为“厄鲁特蒙古”的,是我国古老蒙古族的一支。又称为“漠西蒙古”或简称“两蒙古”。元代称它为“斡亦刺”“或“斡亦刺惕”(蒙古语为“森林之人”或“林木中百姓”之意)明代称它为“瓦刺”。清代称它为“厄鲁特”、“额鲁特”或“卫拉特”。这些不同的称呼,都是由“Oirat”一词,在不同历史时代的史籍中汉译音转而来。明末清初(十七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厄鲁特蒙古分为四大部,他们是:游牧于  相似文献   

11.
“元旦”,即每年阳历的1月1日,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新年的第一天。然而,在我国古代,“元旦”一词却有着另外的含义,与今天的意思有很大的区别。正月初一,我们现在称“春节”或者“过年”,但在古代,不同朝代有不同的称呼。  相似文献   

12.
岳飞“尽忠报国”,出自元人编撰《宋史·岳飞传》.“初命何铸鞫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明嘉靖平话《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武穆精忠传》,也有作岳飞出钱请工匠在背上涅刺“尽忠报国”四字。按.“精忠”见于《宋史》岳飞本传,“帝手书”精忠岳飞’字,制旗以赐之。”但见有“精忠报国”,初始于明末李梅草创、冯梦龙改定的杂剧《精忠旗》,“史言飞背有‘精忠报国’四大字”。此或为作者误识.不作为凭;但后来重蹈此误,而影响于它者,当出自清乾隆帝。乾隆十五年(1750年)皇帝所写与汤阴岳庙…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的姓、名、字、号是一门学问。由“名”之字义引出的“字”(如岳飞字鹏举)都是既定的,即是父母给定的,所以会有这样的说法——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而作为人名之外的“号”则是另起的或后起的,是自称的或自号的,如葛洪自号“抱朴子”,陶弘景自称“华阳隐居”,并由此在人间著述书札以“号”代名。怀着这种常识,在重读《明儒学案》之余,发现这种起自于晋宋时期的自“号”风气(见《日知录》卷二十三《自称字》),在明代得到极大的普及,以致使黄宗表在编《明儒学案》目录时往往将“号”置“名”前,出现的称呼竟然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4.
晋文公称霸中原之时,周天子周襄王称他为“叔父”。这一称谓是依据周襄王的先祖周成王与晋文公的先祖叔虞为兄弟关系所致。周襄王自降一辈而称晋文公为叔父。而黄池盟会后,周天子周敬王称呼吴王夫差为“伯父”,这一文化渊源也当追溯到商末周王朝立国之前在周族部落时泰伯、仲雍长于季历的兄长名份。按辈份序列,周敬王的直系先祖周文王(姬昌)当称泰伯、仲雍为伯父。因此,周敬王省略了辈份排算的种种程序,也自降一辈地称呼泰伯王位的后世继承人吴王夫差为“伯父”。这与昔日周襄王称呼晋文公为“叔父”,适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在政族合一、家国同构的周代宗法制社会中,这种差别的形成,完全是基于两国先祖在宗法关系上的不同地位。  相似文献   

15.
“康白度”是葡萄牙文Comprador的译音,意为“买办”。旧上海称呼那些代理外商买卖的华?为“康白度”;当“康白度”转化为单纯的外商雇员时,被称为“华经理”或“中国经理”。充任“康白度”的中国人,需要粗通洋文,即是操一口“洋泾浜”外语,或“略通夷语,间识夷字,仅货名数目与俚浅文理而已”,亦无不可。  相似文献   

16.
论梁启超的启蒙“三民”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孙中山有三民主义,梁启超也有“三民”主义.不过,前者经过孙中山本人和他的追随者的概括,已为世所公认;后者却未经梁启超本人和别人概括,故世人不知,而笼统以“改良主义”称之.以“改良主义”统称所有维新派人士的言行是否科学,本文暂且不论;而以此称呼梁启超的一切主张,起码显不出其个性,正如以革命民主主义称呼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必将失却孙文学说的特点一样,毫不足取.  相似文献   

17.
《后汉书·独行传·雷义》:“义遂为守灌谒者。”“灌”字旧注说甚纷纭: 《汉官仪》曰:“谒者三十五人,以郎中秩,满岁称给事,未满岁称灌谒者。”胡广云:“明章二帝服勤园陵,谒者灌桓,后遂称云。”马融以为“灌者,习所职也。”应奉云:“如胡公之言,则吉凶异制。马云‘灌,习也’,字又非也。高祖承秦,灌婴服事七年,号大谒者,后人掌之,以姓灌章,岂其然乎?”  相似文献   

18.
“东女真”与“西女真”,是高丽人的称呼。《高丽史》称居住在高丽东北方的女真人为东女真或东北女真,亦称东蕃;称居住在高丽西北方的女真人为西女真或西北女真,亦称西蕃或西北蕃。有时还将两者统称为北狄或北蕃。无论“东女真”还是“西女真”,他们长期与高丽相毗邻,关系较密切。然而,就在高丽王国存在时期(918—1392年),这些女真部落就先后归附了中国的辽、金、元王朝,并成为这三个王朝的组成部分。本文拟就辽朝时期(916—1125年)“东女真”与“西女真”的来源、分布及其归属等,作一番考察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甲骨文中的“紤”,为一种丝织品,在H3卜辞中,“紤”有数量、大小、延伸之占,用于宗庙中;由此为探讨“紤”字提供了条件;结合文献材料,考其字为宗庙中所称的“斧”、“黼”、“康(依)”一物三名的一种丝织物品;此字对考察商代宗庙设置,也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延边,以“图们”命名的有图们市和图们江。图们市在本世纪20年代之前仅有10户人家,汉族称它为“下甸子”,朝鲜族则称它为“灰幕涧”,后因依傍图们江才称为图们。图们江则是中朝两国的天然界河。 图们的“图”字在今天延边人的汉语口语里并不读为tú,而一般则读tǔ。 “图”字读为上声调在普通话里是没有的,我们这里认定它是一种特殊的地名读音。这种特殊的语音现象表面看来是方音上的差异,其实则不然,在这个特殊的语音层背后潜藏着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