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傅庆莲 《琼州学院学报》2009,16(3):111-112,100
本文试从译者的主体性角度,通过对中国先秦老子《道德经》的AleisterCrowley英译本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道家哲学经典《道德经》英译史久远,英译本众多,安乐哲和郝大维在比较哲学的视域下对《道德经》作了独特的哲学阐释,安乐哲和郝大维在底本的选择、策略性框架的创建、道家哲学语境的建构、核心哲学概念的创译等方面体现出强烈的译者主体性,从译者主体性视角研究《道德经》的英译对中国哲学典籍的跨文化构建和传播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其主体因素会不可避免地在其翻译活动中有所彰显。在此以翻译大家林语堂做为研究对象,对其人生哲学、文化态度和审美情趣等主观因素在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选择中的重要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周邵玲  贾德江 《云梦学刊》2011,32(3):154-156
对同一部作品的理解差异,能衍生出千差万别的译本,但对一部作品的理解始终摆脱不了"真实性"的宿命。理解之道,在于尽量从差异中寻求真实。《道德经》第五章的不同译本从某种程度上说明恰当适度的理解,即"释",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通过比较分析《道德经》原典中的母性之美、辩证之美、玄妙之美以及理雅各、韦利、林语堂和巴姆等多位译者的《道德经》英译本中相应的美学传译效果,本文揭示了《道德经》在英译过程中的审美问题,探讨了《道德经》的美学意蕴在英译过程中的再现和表现手法,并指出了今后的翻译传播策略与方向。  相似文献   

6.
从译者主体性看翻译忠实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观中西译论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忠实的翻译标准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是译论的一贯倡导.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反对"忠实"的声音越来越大,"忠实"受到了质疑乃至否定.但曾经时兴的反"忠实"观并未获得较广泛的认同,反而受到了不少质疑和批评.本文从译者主体性的视角来论证"忠实"作为翻译标准的合理性、理想性,从而反击取消"忠实"的主张.  相似文献   

7.
尽善尽美——诗歌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诗歌翻译对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有四大挑战,分别为:“隐”之琢磨不透;“玄”之表意不清;“想”之不合逻辑;“巧”之难以比拟。鉴于此,在诗歌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应把握四大原则:“感受音形美”;“揣摩立意美”;“体会境界美”;“重现综合美”。把“尽善尽美”作为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出发点,译者主体性实现的归宿点,以“综合美”的实现,来平衡诸“美”间的冲突,有助于译诗者主体性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8.
译者主体性与影视片名的翻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翻译是一种动态的跨文化交际过程 ,而不是一种以文本形式出现的静态的终端产品。影视片名的翻译既不能无视译者的主体性而束手束脚 ,而又不能无限夸大译者的能动性而背离原本。译者在行使自己的主体能动性权力的同时 ,面临着包括翻译动机、社会特点、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在内的翻译情景的制约 ,他应该采取变通办法使译文尽量为译入语规范所接受 ,并尽量做到准确、生动、传神 ,避免诸多混乱现象。  相似文献   

9.
摘要:译者是翻译活动的最主要参与者,作为主体的译者必然体现其主体性特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由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东西方翻译界纷纷对此进行探讨,以期能对译者的主体地位做科学的界定,迄今尚未有定论。不同的历史渊源形成了东西方各理论学派不同的观点。重新认识和定位译者主体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近现代中西翻译理论研究的梳理,揭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经历了由主体蒙蔽向主体彰显的身份演变。在总结应用文文本特殊文体性及其国内翻译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全球化语境下审视与研究应用文文本翻译中译者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伍宇星 《学术研究》2007,(8):110-115
《三字经》自18世纪初为东正教驻京布道团成员知晓后,100年间在俄国共有四个译本,流传后世的是俾丘林1829年的汉俄文对照本。本文追溯了各个译本的产生及其在俄国引起的反响。20世纪以来,更多的俄国学者则不再依赖译本,而是直接把中文版《三字经》作为原始文献,相应地,对《三字经》的认知也更深入透彻。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方言差异之大,彼此不能互通,于是产生了圣经方言译本。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8个省区,是除北方方言外,分布地区最广的方言。据统计,各类客家方言圣经译本有40种,其中汉字21种,罗马字19种,包括1种《圣经全书》汉字本,5种《新约全书》汉字本,3种《新约全书》罗马字本,绝大部分以广东东部和北部客家方言译成。  相似文献   

13.
主体的真相——福柯与主体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柯不仅有主体哲学,而且始终关注主体问题。通过用理性与非理性的变奏和合奏这一真相来武装主体,福柯阐发了一种强调功能散布和话语转换,以反对先验统一和经验综合的实证主义主体观,旨在批判近现代意识哲学和感觉心理主义传统。严格说来,福柯既非结构主义者,也非后现代主义者,而是话语实证主义者。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新民主体性思想与马克思人的主体性理论,从生成方式和根本特性两个层面来比较,表现出“心力”扩张与历史生成、“良知良能”与实践的明显差异,此差异深层蕴涵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成于西方文化土壤的马克思主义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王小平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4):40-41,32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视角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面对公正司法和个案正义的时代呼唤,从人民法院的四个五年改革纲要的相继出台,到相关法律文件的不断完善和实施,再到法官员额制试点工作的全面铺开,法官员额制改革不断深化。员额制的技术性问题固然重要,但也要防止跌入为员额而员额,为改革而改革的误区。从主体性视角看,法官员额制的内在理路在于提升法官的主体性,即能动性和自主性。法官主体性不是孤立的抽象存在,它实现于法官与当事人、法官与法官或其他人员的互动之中。实现法官主体性的困难不在于法官员额制本身,而在于它的语境障碍,即相应配套改革措施的滞后。  相似文献   

17.
1983年,大庆市文物管理站在群众的支持和帮助下,征集到宋代名画《蚕织图》和元代名画《瑶池醉归图》。经有关专家鉴定,文化部发文指出:这两幅古画“历史久远,流传有序的佳作,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罗马热病》传达了美国作家伊迪斯·沃顿对20世纪前期女性问题的关切.身体作为主体建构的重要维度,彰显着女性不同时期主体性质的差异和嬗变.小说中女性身体既受困又抵抗的姿态彰显出女性主体的矛盾特征;最终子辈以身体自由为表征方式突破囚禁,既暗示了母辈主体身份的不稳定,又预示着母辈追随子辈重建母女关系和主体身份的可能.通过展现主体的自我建构过程,沃顿似乎有意将20世纪女性的主体身份置于无尽延宕且向不稳定性敞开的漂浮状态.  相似文献   

19.
个人交往主体性的三维呈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人交往主体性,是主体性研究走向具体与深入的表现。作为一种关系质态,对其进行呈现,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在主体依托下,个人交往主体性表现为个人交往主体性意识、需要和能力;在活动视阈中,个人交往主体性可从经济、政治、文化、日常生活和媒介技术等方面进行阐述;在关系格局上,个人交往主体性主要通过人我关系和群己关系两个方面予以表达。要言之,可借助个人主体本身、动态交往活动和静态交往关系等载体,对个人交往主体性进行三维呈现。  相似文献   

20.
在汉英翻译中有一些常用的技巧:充分理解原文,这是做好汉英翻译的第一步;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注意汉英句子结构的不同;注意中外文化习惯的差异;正确选词是保证译文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