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手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样要实现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2.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有深厚的文化背景,而且包含着深刻的文化意蕴,揭示科学发展观的文化意蕴,探索实现科学发展观文化意蕴的有效途径,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人、自然、社会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讨论看,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属于广义的可持续发展范畴。它是以人为本、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三者和谐协调发展的角度,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选择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都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党的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提了出来。对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新一届领导集体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定将把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特别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高举"以人为本"的价值旗帜,坚持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体现了发展的科学辩证法,反映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客观要求,找到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机制,为统筹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和谐文化的构建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必要条件。而和谐文化的构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发展战略。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周永银  张剑 《理论界》2008,(11):10-12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包括发展是第一要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相似文献   

10.
纪麟 《理论界》2009,(5):201-202
高等学校是科学宣传科学发展观的前沿,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阵地.在当今,高等学校只有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才能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只有突出以人为本把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才能营造良好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只有统筹规划兼顾全面才能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客观上要求培育和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建设和谐文化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也离不开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能一蹴而就。与传统的从人与自然关系入手研究可持续发展不同,从和谐社会构建的视角来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需要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投入。从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弱势群体生存与社会保障现状来看,需要建立一套资金筹措有力、涵盖范围广、管理模式新、可以熨平经济周期波动峰谷、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和谐运转的稳定器。  相似文献   

13.
生态危机导致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发生严重的对立和冲突,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威胁,生态危机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大障碍。面对生态危机带来的挑战和威胁,要完成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伟大目标,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加强生态价值观教育,发展低碳经济,营造和谐生态文化环境,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出发,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之路。  相似文献   

14.
刘振洪 《阴山学刊》2006,19(2):112-115
科学的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发展观。面向21世纪的新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多层次综合目标体系的发展战略;是追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综合战略;是促进民族文化保护与创新、促进人类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发展战略,更是一个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与社会全面进步统一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5.
生态化技术创新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化技术创新是一种新的技术创新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文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相契合。本文从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人的生态化等方面探讨了生态化技术创新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柱和道德保障,影视文化则在促进和谐文化的形成、推动和谐文化的发展、确保和谐文化的传播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面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影视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增强受众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用暖心来暖经济.  相似文献   

17.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规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为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我们党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崇高价值维度,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一理论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现阶段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蕴含了唯物史观的三个重大命题:实现社会基本矛盾的和谐运动;实现人们物质利益关系的和谐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界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关系。由于这三大命题都与生产力发展密切相关,所以,和谐社会就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社会。  相似文献   

19.
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无疑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关键词,报告还特别强调“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意即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这是因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能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加完善,不断加强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能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更加繁荣,不断巩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不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基础;能促进各种体制和机制更加完善,不断健全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能促进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和谐,不断改善构建和谐社会的心态基础。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人类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在把工作视野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抓好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人类文明,必须抓好社会基础、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经济基础等项工作,构建和谐社会,领导干部是关键,群众是力量,以人为本是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