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古代科举制是一种通过公开考试选拔官员的政治制度,自隋朝开创到清朝末期废除,绵延1300余年。古代科举制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隋朝初制,唐朝完备,宋朝发展,明朝鼎盛,清朝衰败。1903年,袁世凯、张之洞上书请罢废科举,清政府当年举行了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同时宣布自1906年始所有级别的科举考试一律停止。自此,科举制寿终正寝。[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与人交谈、彼此来往,遭遇尴尬,实属正常。不会处理的人,常常狼狈不堪,落荒而逃;善于应对的人,往往从容自如,表现不俗。  相似文献   

3.
名人造的字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鲜事物不断出现,需要新的汉字来表现。于是,人们便根据实际需要,造出一些新的字,使汉字大家族又添新成员。下面说说名人造的字。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如何在广告中运用名人来增强广告效果的策略。即选择与目标消费群特征相似的名人,通过广告,把名人的特性转移到产品中,再从产品转移道消费者身上,最后促实现购买。  相似文献   

5.
康震 《人才瞭望》2015,(5):67-68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文章独步天下,而且还具有杰出的管理才能。作为领导,他慧眼识才,深谙育才之术;作为下属,他拥有卓越的向上管理智慧;面对自我,他也能锐意进取,并坦然面对名利得失。身为管理者,若一味谦柔,则不能服众,唯有刚柔并济,才能带领下属更好地前进。刚柔并济的“内训师”北宋人才济济,善于识才的欧阳修扮演着朝廷“内训师”的角色。他不拘一格,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发现人才,也善于通过科举考试  相似文献   

6.
任义 《人才瞭望》2013,(10):20-20
现在的高考,一般都是在各城市就地考试,十分方便.在古代,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在省城举行,会试和殿试在京城进行,大都远离考生们的家乡,一般三年考一次,所以,临行前,一定要把该带的东西带充足.下面给大家介绍三件古代高考必备神器.墨斗笔 这种墨斗笔差不多就是古代考试的专用笔,笔头上有个椭圆状储藏盒,能够储藏一些墨.因为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主要考八股文,在字数上有相当的要求,所以,要是带的墨不够的话,可以把墨斗里的墨临时挖出来备用.  相似文献   

7.
刘亮 《人才瞭望》2013,(3):49-49
现在不少单位都把免费"工作餐"作为一项福利制度。其实,这种"工作餐"制度古已有之。古代公务员上班时间内均可享用一顿免费正餐。唐宋时期,味美量足营养丰富。不过到了明清,官饭难吃渐成潜规则,偶有美味也必属于少数效益极高的单位。从政享受养士式供给制先秦时期,公务员享受的是供给制,衣食住行不用愁。《国语》记载说:"楚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乎每朝设脯一束,糗一筐,以羞子文。  相似文献   

8.
李菲 《人才瞭望》2010,(6):12-12
失误柏林军官俱乐部举行盛宴,一名年轻士兵一不小心把酒洒在空战英雄乌戴特将军那光秃秃的头上去了。顿时,周围静了下来。将军用餐巾抹抹头,然后笑着对那名士兵说:"老弟,你以为这种疗法有效吗?"全场人顿时大笑。  相似文献   

9.
胡悦 《人才瞭望》2013,(10):10-10
战争之所以能够展开,关键在于指挥。那么,战争具体是怎样指挥的呢?跨入近代以后,战争的指挥靠的是有线电和无线电,但是在"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的古代呢?我们先来看《管子》中一段对于战争指挥的记载"一曰鼓,鼓所以任也,所以起也,所以进也。二曰金,金所以坐也,所以退也,所以免也。三曰旗,旗所  相似文献   

10.
盛世 《人才瞭望》2010,(6):67-67
江泽民同志代表党的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被人们称为喜逢盛世,且影响力也远远超过古代历史上曾出现过的"盛世"。那么我国古代历史曾有几个盛世呢?  相似文献   

11.
有一个男演员,戏剧学院毕业后进入某剧组拍戏。该剧导演是赫赫有名的大导演.男演员认为自己很幸运.十分珍惜这次机会.然而,在拍摄一场戏时.导演突然打断了他,问:“你是在哪儿学的表演?”“我是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的呀。”他有点不明就里。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上许多名人的第一份工作都很普通,很平凡,甚至在有些人看来很卑微。请看:张曼玉的第一份工作是一位销售员,后来是首位于1992年柏林影展中荣获最佳女主角奖项的中国女演员。毛阿敏的第一份工作是上海染化七厂的纺织女工,后来是中国歌坛的大姐大。  相似文献   

13.
陈剑 《人才瞭望》2010,(7):63-63
古代就有“特快专递”服务。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出现驿递,其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但主要是传递朝廷律令、禀报军情要务,甚至智慧地创造了“虎符”这样的调兵遣将的凭证。  相似文献   

14.
不管在什么时代,履历都是需要的,这是作为选官任职的主要依据。有人学历造假,有人谎报年龄,更甚者纂改族谱、攀亲搭贵,总之无所不用其极,为的就是谋个一官半职。  相似文献   

15.
文澜 《人才瞭望》2010,(8):40-40
说起“身份证”,其实早在隋代就开始使用了,但真正意义上的身份证,是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年间为官员们颁发的“鱼符”。  相似文献   

16.
古朴 《人才瞭望》2009,(7):28-28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统计的国家之一。早在公元前2200年,炎黄联盟首领、夏朝国君禹就推行"平水土、分九州、数万民"运动,这"数万民"就是统计人口。当时统计总数为1355万人。  相似文献   

17.
古健 《人才瞭望》2013,(11):26-26
我国古代建筑的防火标识有:鸱吻在古代建筑房脊的两端有两个对称的、高高耸起的饰物,形状似龙形,卷头缩尾,张开大口衔着正脊,背插宝剑,这就是鸱吻。古人期望借助它们的神力来避火。  相似文献   

18.
季兴 《人才瞭望》2010,(8):86-86
戏曲节目中常常出现寒窗苦读的主人公“连中三元”的佳话。其实,在我国古代的考生中,“连中三元”是非常罕见的。什么是“连中三元”呢?相信许多人对此并不清楚或知之不详。  相似文献   

19.
《人才瞭望》2013,(3):36-36
青简、韦编、青编古代没有纸时,把字写在竹简上,用皮绳把竹简编缀起来,故称书籍为“青简”“韦编”。“韦”就是用来编北竹简的皮绳。“青编”即“青丝编”,以青丝编结,用来记事,因而古代记事书籍常以“青编”代称。  相似文献   

20.
谢宪 《人才瞭望》2009,(6):106-106
中国古代官员退休,有一个非常文雅的称谓:“致仕”。从字面上看,是去当官,走仕途。其实是“把官职还给君王”,也就是不当官,退休了。此外,还有“致事”、“致政”等雅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