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中的“知”是一种知识、才智、智慧,也是一种认知方式。它的内容广泛,可粗分为“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知”来源于“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孔子主张通过“多见”、“多闻”、“多习”、“多行”等方式“学而知之”。“知”是为了获取一种“智”的生命智慧,为了培养一种“仁智”双修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2.
《论语》其实是一部治国纲要。孔子及其弟子们竭尽全力提倡并身体力行追求一种理想人格,以实现其政治理想:社会秩序井然,人民安居乐业。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使孔子成为了万世敬仰的圣贤。然而,这个理想国却是一个没有人格平等和尊严,没有思想自由和创造快乐的思想牢狱。从《论语》中反复强调的"学"、"孝"、"礼"可以看出这一点。  相似文献   

3.
"君子"概念起源较早,经过孔子的阐发,基本定型为对有道德修养之人的称谓,成为儒家理想人格。《吕氏春秋》广泛采撷了诸子各家思想的精华,是先秦时期最后一部集大成的著作,对君主的道德修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全书通过称引《诗经》中"君子"的作为,为统治者树立了榜样;沿用《论语》中"君子"与"小人"对举的描写方式,使"君子"的内涵更加明晰;引述孔门弟子及其他君子的事迹,完善了对君子理想人格的构建。《吕氏春秋》延续了历史上"君子"的含义,"君子"在书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指君主;二是指有位又有德者;三是指有道德修为之人。  相似文献   

4.
儒家学说,创自孔丘、孟轲,在先秦时期,是各派学术思想中的一种。现在把先秦儒家三种语录,即《论语》、《孟子》、《礼记》所记述的学术思想,作一扼要讨论。一、《论语》的学术思想《论语》一书,自汉以来,历代学者都认为是研究孔子学术思想的可靠材料,而且为初学者必读之书。为便于诵读起见,把它分为十卷二十篇,共四百四十四章。其各章之间没有内在联系,纯粹是语录。《论语》反映孔子的教育思想最为突出。孔子是中国首创开门收徒私家讲学的教育家,他开设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并且安排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课程,加上预备了诗、书、易、礼、乐、春秋的教材,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士的文化队  相似文献   

5.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编纂而成的中华文化传世经典。《论语》中的“学而不厌,学致其道”、“诲人不倦,善竭其才”、“修己安人,君子人格”、“为政以德,讲信修睦”、“尚中贵和,一以贯之”诸方面,集中体现出修身为政之道。在研读《论语》时,应心存敬畏之心,读其书知其为人,力求融会贯通,善于吸取其精华而无求备于一书一人。研读《论语》,对滋润心灵,滋养人格,对确立高校办学理念,领悟高教管理之道,必有助益。  相似文献   

6.
《论语》是先秦诸子散文的开端。刘熙《释名·释典艺》中曰:“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已所欲说也。”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由此可见,《论语》是一部重点记叙人物言语的书。“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因此,研讨《论语》的语言特色(特别是对话语言),是研究《论语》文学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家智德观主要包括先秦儒家关于智的来源、含义及其作用的思想。先秦儒家智德观具有四个方面的明显特点:从智的内容上看,主要是人事之智;从智与德的地位上看,主张智从于德;从智与德的关系上看,主张仁智合一;从追求智的目的上看,主张成圣成贤。文章在对先秦儒家智德观及其特点进行论述的基础上,揭示了它的历史影响及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8.
《列子》这部道家之书相传为先秦列子所作,今传其实为魏晋人伪作,然而在此书中,我们却可以不时见到孔子的身影。出现在《列子》中的孔子形象复杂,既有儒家本色,又有道家风貌。大体说来有三种形象:由儒入道,亦儒亦道的孔子;道家仰慕者,通达悟道者;儒家之君子。《列子》既出于魏晋人之手,书中孔子形象的形成就与当时社会"调和儒道"的思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论语》一书最早最真实地记录了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构筑起原始儒学修齐治平、内圣外王的思想框架,蕴含着丰富的人生伦理、道德、哲学、政治智慧。它以"学而"开其篇,首章即提纲挈领式地概括了孔子一生进德修业之大端,囊括了终身学习、坚守道义的执着精神,对智、仁、勇三种君子之德的修炼及其境界的诉求。  相似文献   

10.
“为仁由己”的思想最先由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提出,先秦儒家弟子予以发展。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仁”作为当时社会的道德理想,而“为仁由己”则是指道德修养方法,一方面,“为仁由己而非他人所能预”(朱熹注《论语》),强调了道德修养中内在方面的主体人格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另一方面,又突出了受教育主体在实现至德(即“仁”)过程中的实践性,从而从理论和实践上阐明了道德修养方面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品德修养是大学生将社会所要求的政治立场、世界观、道  相似文献   

11.
《孟子》有"见而知之"与"闻而知之"说,但语焉不详。早于《孟子》的帛书《五行》对"知"、"之"以及见知与闻知的结果——智、圣进行了全面的界说。"闻而知之"的"之"指"君子道","见而知之"的"之"指"贤人"及贤人之德。"知之"的"知"包括心知与践行,心知强调内心的体验与积极思考,在帛书《五行》中即为"思"。践行是在心知基础上的实践。智、圣既是实践主体认知领悟的能力,又是实践主体经由见知、闻知而形成的德行境界,它们还是天人到德善的转折点,是五行与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家与古希腊的智德观主要存在四大差异:在智的内容上表现为人事之智与自然之智的不同;在智与德的关系上表现为仁智合一与德智相分的对立;在智的地位上表现为智从于德与德从于智的区别;在追求智的目的上表现为成圣成贤与认识自然的迥异。中国先秦儒家和古希腊智德观的差异是不同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反映,由此开启了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即德性文化传统与智性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3.
细绎《论语》,"学"含有"效仿"与"觉悟"二义,但并非善于效仿或悟性较高之人,就可得到孔子如颜回般的偏爱。孔子对颜回的称赞不全系于颜回对"六艺"的独到见解;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颜回对"道"的孜孜追求,在人不堪忧的环境中,颜回仍学道志道。而其在追求"道"的过程中,享受到了"乐"。通过孔子的"偏爱"与对颜回形象的描绘,《论语》呈现出了儒家的理想人格,颜回则是这一理想的典范式人物。  相似文献   

14.
在这篇文章里,准备谈两个问题:一、《孟子》一书在先秦时期散文发展中的地位;二、《孟子》一书的艺术特点。在这两个问题中,以谈第二个问题为主,并且以它为文章的题目。 一 先秦时期,随着社会各方面的进步,我国的散文有了一个很大的发展,而诸子散文在其中占着一个重要的地位。诸子散文的发展,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他人记述某人简单的言行发展到私家专著。《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者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片断。《论语》中虽然也有一些章节描写得较为生动,用人物的对话及  相似文献   

15.
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和伟大的思想家,其主要思想集中在《论语》一书中,《论语》不仅反映了孔子的人伦理想,也反映着其政治理想。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现代行政管理思想的相应萌芽及其基本价值观念,如德政的思想,任人唯贤的思想,仁者爱人的思想,正人先正己的思想等。学习借鉴这些思想,有利于现代行政管理的研究吸收古代行政管理思想的精华,推动现代行政管理实践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孔子论“政”之辞,主要见于《论语》。关于《论语》一书,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何晏《论语集解序》引汉人刘向的话说:“《鲁论语》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记诸善言也”。尽管历来治《论语》者对《论语》  相似文献   

17.
一子贡是孔子称赞的弟子一般人说,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司马迁的《史记》中《仲尼弟子列传》共列名七十七人,并说“受业身通者七十七,皆异能之士也。”司马迁认为孔子弟子中有奇才异能之士七十七人。这七十七人中谁是最杰出的拔尖人物呢?孔子最称赞颜回,但颜回死的早,没有什么成就。孔子死后,子夏教于西河,传授孔子学术,魏文候还以师事之,并咨问国政。《论语》一书中也说孔子弟子中“文学”方面(即学术方面)首推子游、子夏。可是《论语》中孔子对子夏的教导,有两处值得注意:一处是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  相似文献   

18.
运用公理化方法诠释中国文化经典,就是试图以一种共同的理性方式,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通过对《论语》、《孟子》的公理化诠释,可以发现隐含在孔孟思想系统中的建构逻辑之起点——中庸,既是孔孟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人文精神的最具特色的要素,形成了孔子、孟子和荀子等先秦儒家以"仁爱""尚义""崇礼"为标志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19.
"智"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道德条目之一。儒家关于"智"的思考与"知"交织在一起,基于三个向度展开:"知"与"智"的关系、"智"的内在层次、"智"的实现路径。而"智"的内涵、进路与价值正是在这种交互关系中得以展现。相对于知识性的"知",儒家更重视实践性的"智",通过强调"仁"与"智"、知与行的统一,儒家把致"智"的过程理解为成就完美人格的必经之路。儒家有关"智"的讨论,集中体现了儒家知识论的道德化倾向,更多显示为知识与智慧、知识与价值相统一的"道德知识论"意味。在以"知"与"智"的互诠中,儒家"智"德的特征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20.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者对孔子言行思想的辑录,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论语》内容深仁厚泽、博大精湛,是人类遗产中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仁”是儒家政治伦理思想、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