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翻译操控理论认为翻译是译者在一定权利人或机构设立的意识形态体系内完成本人诗学追求的过程。通过阐述社会诗学因素与严复"信、达、雅"的关系,表明社会诗学因素对严复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严复的翻译是一种诗学创作,也是一种诗学意义上的忠实。为了贯彻翻译救国的政治理想,严复在翻译诗学方面采取了典型的本土化策略,通过模仿先秦文体,继承桐城派风格,创造了"达旨"翻译术,表明了他的诗学追求。  相似文献   

3.
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翻译史论和译论文献,《法句经序》实乃中华译论之发轫,故钱钟书视其为严复所倡“信达雅”三难之本源。然而后来学者解读该序言时因断章取义而出现了一些误读现象,因此有必要重识该序言,旨在正本清源,挖掘其传统中华翻译诗学精神,向西方译界展示中华传统译论之魂,为中西译论平等对话提供理论资源。本文从新历史主义观出发,通过逐句分析,认为该序言既阐明了有关《法句经》翻译的五个问题,证实了钱钟书先生之论断,同时也表明了支谦“求信”、“求雅”的翻译诗学观,揭示了翻译诗学与本土诗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从传统的翻译理论来考察,严复的译著往往被视为“不忠”与“改写”,但如果把严复的翻译置于以Lefevere为代表的操纵理论学派的角度下重新审视,会发现严复的翻译是他所处时代的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两种因素共同操作影响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严复的"信、达、雅"一直被奉为翻译界的金科玉律,但他的翻译中出现了大量不"信"的翻译,这与其"信"的原则相背离。根据勒弗维尔的改写理论,严复"信"的标准是受意识形态、诗学及赞助人三大因素操控的,其翻译活动是在三大因素操控下对原文的改写。  相似文献   

6.
严复和林语堂是20世纪中国的著名翻译大家,他们为中国翻译理论奠定了基础。严复的“信、达、雅”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而林语堂则提出了“忠实、通顺、美”的标准。回顾、比较了两者的翻译观,论述林语堂对严复翻译理论的发展,旨在说明林语堂的翻译观对中国翻译理论的重大价值和贡献。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意识形态、诗学观在翻译过程中对译者译本的选择,对语言的选择以及翻译策略的取舍的影响,对严复的不忠实然而影响巨大的译作《天演论》以及他的翻译理论进行客观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探讨中医术语翻译的现状和存在问题,针对目前中医术语翻译缺乏规范性和标准的现象。分析严复的翻译理论“信、达、雅”的具体含义,进而提出和分析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用于指导中医术语翻译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对于严复的翻译,学界一般考察其翻译理论主张,即信达雅,或者考察其翻译中所出现的中西不协调现象,并针对英文原文与译文具体考察之。但对于严复译文求“雅”的动机却少有考论,不对这种译必求雅的动机进行考察,就难以全面评价严复的翻译。在翻译实践中,严复利用本土的文言译介外来思想,雅训的古文笔法充分表现出其译著的“古文学”性来。严复在翻译中,力求信、达、雅——其实,更确切地说是,出于阅读对象的设定,雅才是严复翻译的最高要求,而信与达,只是一种翻译理想,其实在其翻译中未必能实现。  相似文献   

10.
关于翻译标准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翻译标准历来被视为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国内外翻译家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标准或原则,但这一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彻底的解决,争论颇多。一、对“信达雅”标准的评价在我国,关于翻译的标准,最有影响的是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严复参照古代翻译佛经的经验,根据自己的翻译实践,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如不译也,则达尚焉。”有人因此认为严复偏重于“达”,把“信”、“达”相互对立起来。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