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近现代资本主义精神在韦伯的新教伦理那里找到了宗教辩护和伦理的合法性.以韦伯新教伦理为价值原点,把后现代语境下的伦理考量及其伦理学方法合称之为"后新教伦理",旨在凸显西方宗教与伦理价值渊源的内在关联性,界说新教及其伦理的孕育、发端和发展,窥思信息主义技术范式对新教伦理在形式上的质疑和质料上的强化.  相似文献   

2.
白杨 《社会科学》2002,(11):63-67
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 ,韦伯着力分析内化了的新教伦理对个体新教徒行为的影响 ,却恰恰漏掉了由于社会交往所产生的潜在的环境培育对资本主义精神发展的影响 ,本文指出后者无论是在规范形成 ,还是在行动者的情境决策过程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动态的交互的社会交往比静态的个体行为更能体现社会规范的制约作用 ,省略了这一分析环节 ,导致从文化上推导资本主义起源而著称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欠缺解释力。  相似文献   

3.
任镭 《中文信息》2013,(10):200-200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剐出心裁的从宗教的角度出发,试图阐释新教与资本主义经济伦理的关系。中国的市场经济现在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中,韦伯的思想对于帮助我们构建一个健全,文明的经济伦理关系,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斯·韦伯在其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从宗教、文化的角度,运用历史的和比较的方法,探讨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生成关系。他的这一独特的经济伦理视角对于我国如何进行现代化建设,如何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有着重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提出从“资本主义精神”这一角度研究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途径,开启了西方思想界从社会心理、宗教根源等角度研究经济发展的新纪元。新教伦理作为一种精神动力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它与资本主义精神具有天然的“亲和力”。然而这种“亲和力”在支撑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走过一段辉煌的历史阶段之后,两者似乎分道扬镳了。  相似文献   

6.
马克斯·韦伯在其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从宗教、文化的角度,运用历史的和比较的方法,探讨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生成关系.他的这一独特的经济伦理视角对于我国如何进行现代化建设,如何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有着重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马克斯·韦伯(1864—1920)是对20世纪社会科学产生巨大影响的少数学者之一。他的最有名的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以下简称《新教伦理》)是要说明,在任何一种特定的社会中,宗教信仰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比人们通常想象的要密切得多。他详尽地研究了新教特别是加尔文教与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之间的关系,对欧洲近代资本主义这一独特  相似文献   

8.
“韦伯命题”作为探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问题的焦点被广泛关注着。但是以往人们在研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发展的这个问题时,却总是片面地看待它。他们过分突出了宗教文化的因素而忽略了其他的方面。考察了韦伯命题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形成韦伯命题热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安素霞 《河北学刊》2014,(3):228-231
新教改革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只是欧洲中世纪后期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具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两种社会行动,是在欧洲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中相对独立发展又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教伦理与经济伦理必然出现背离。  相似文献   

10.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从新教伦理的角度阐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原因,从经济和伦理的关系出发,探讨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其经济伦理观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伦理价值建设有重大现实意义。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解决经济领域中的"道德失范"现象,坚持继承、创新的态度,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政府引导与经济主体参与相结合,加强法制建设,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宜的伦理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1.
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对现代资本主义产生了巨大影响、所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先后兴起"韦伯热".目前,西方的"韦伯热"方兴未艾,而且影响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也波及到我国港、台和内陆地区,韦伯的著作不断被译成各种文字、犹如我国乾嘉时期的"家谈许郑,人说贾马",西方社会学者几乎言必称韦伯.象英国的"莎学"、我国的"红学"一样,"韦伯学"也日渐成为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本文就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影响作了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现实意义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什么现代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首先发生?对于这个问题有很多人表示疑问。《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可能是从社会学方面探索这一问题的典范。学习和借鉴本书的社会学分析方法,珍惜和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将国家文化精髓内化为全体国民的共同认知,并将其外化为国际符号,促进这种价值观念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同。  相似文献   

13.
纪云霞 《齐鲁学刊》2006,(5):113-115
卡莱尔的《拼凑的裁缝》虽然是作者的思想自传,但作品并不是作者“我”的自述,而是通过杜撰的人物———一位德国哲学教授之口和其他貌似客观的叙述表达出来。卡莱尔的思想有几个部分:对贵族的批判;唯心主义世界观;新教道德;政治上的乌托邦。作品最后解释了作者为什么借别人之口,而且通过貌似客观的叙述表达自己思想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自然科学的解释模式,推进了现代诠释学方法论体系的建构,但并未直接催生现代诠释学。其间经历了新教神学诠释学与浪漫主义诠释学两次理论转折。在新教神学那里,科学方法理念与新教神学倡导的文本原则所内含的解经方法论要求相互激荡,萌生了方法论意识的自觉,建构起一种普遍的诠释规则体系;而浪漫主义诠释学逐渐形成的诠释方法论意识之反思,使来自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推动力转化为内在的动力,并基于不同的立场对诠释学的诸要素进行划分和哲理阐发;从不同的角度对诠释学的学科性质、理解与解释的类型及其理论依据做出了深入探索。正是在此基础上,施莱尔马赫才有可能建立作为现代诠释学最初形态的一般诠释学。  相似文献   

15.
宗教改革是继文艺复兴之后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宗教改革的年代是欧洲资产阶级力量上升的时期,它的发展对西欧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引发了思想观念的变革,为社会转型奠定了思想基础。从根本上说,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护下,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变革。从思想观念变革及其对社会发展作用的角度看,宗教改革为资本主义民主核心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土壤。  相似文献   

16.
李玉华 《齐鲁学刊》2007,1(4):58-64
宗教改革是西方文明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历史事件,但是对于女性来说却未必是她们命运的转折点。新教针对天主教禁欲主义肯定了婚姻的价值,"人人皆僧侣"的思想也使新教比较重视女性的教育问题。但同时,新教又使家庭代替修道院成为女性新的牢笼,新教也剥夺了一些女性在改革前拥有的独立生活的机会。面临改革冲击的天主教,不仅延续了中世纪的女性观,而且在某些方面进一步加强了对女性的禁锢。无论是在新教还是天主教地区,女性对宗教和社会活动的参与都经历了由最初的积极活跃到宗教秩序确立后遭到排挤和压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16—18世纪欧洲社会关于中国人的种族知识来源主要集中于伊比利亚旅行者、耶稣会定居者和新教国家入华使节三个方面。16—18世纪上半叶,在伊比利亚旅行者与入华耶稣会士笔下,中国人被当作是欧洲之外所有新发现人种中的佼佼者,甚至一度还高踞过欧洲通过海外探索而构建的世界人种金字塔的顶端。然而,进入18世纪下半叶,随着欧洲通过殖民扩张而迅速增强自身的力量后,欧洲关于文明与野蛮的认知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欧洲在人种分类上已开始将中国人排挤出文明民族的序列。这一时期欧洲关于中国人的种族话语的演变,与其时欧洲关于欧洲之外人民的态度转变是同步的,并且与欧洲人类学的发展密切联系。从16至18世纪欧洲社会关于中国人的种族话语变迁的案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航海时期的欧洲殖民探索与人类学知识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教务杂志》是在华基督教会办刊时间最长的英文期刊,代表了主流教会和传教士的思想和见识.其刊载的对中国古代小说的评论,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近代来华新教传教士对中国古代小说的态度和看法.新教传教士主要把中国小说当作中国人道德观念的样本,并籍此来了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同时,他们对中国小说的态度带有很实际的传教的意义,他们比天主教传教士采取了更为灵活主动的策略来适应中国本土文化,对中国小说的这种态度正体现了他们为传播宗教而采取的文化适应政策.  相似文献   

19.
Religious participation is linked to numerous positive safety outcomes for adolescents. Scant attention, however, has been paid to associations between religious participation and safety risks among adolescents. Using data from Add Health (N = 18,449),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chool-based sample of US adolescent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olescents' religious affiliation and easy access to firearms at home. Regression analyses adjust for complex sampling design and compare easy firearm access at home among conservative Protestant adolescents to adolescent firearm access in other religious traditions. Conservative Protestant adolescents have a substantially greater likelihood of easy access to a gun at home compared to adolescents of all other major religious tradi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Recognizing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 firearm access between subcultural groups can help public health interventions more effectively identify and address the needs of vulnerable populations. The paper's conclusion considers suggestions for effective policy and programmatic initiatives.  相似文献   

20.
Researchers have established that individual religiosity influences abortion attitudes, and that abortion attitudes, in turn, shape abortion restrictions and access. Less clear is whether religion and abortion structural constraints influence abortion decision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several individual, contextual, and structural factors that could shape the abortion decisions of women who conceive before marriage. Special attention is given to the importance of academic aspirations and structural constraints, in contrast to religious beliefs and county religious context, for making an abortion decision. Hierarchical modeling techniques and two waves of data from the N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of Adolescent Health (Add Health) are employed. Neither generic religiosity nor conservative Protestant religious context appear to influence women’s abortion decisions. Conversely, young women’s abortion decisions are shaped by academic ambition, identification with a conservative Protestant denomination, proximity to an abortion clinic and the level of public abortion funding in their county of resid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