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不同的素质状况有针对性地实施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教学.高校体育课的分层教学要在了解学生身体状况和接受体育教育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提高身体素质、课内外结合和加强理论课教学等办法达到缩小差距,提高整体教育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班内隐性分层教学模式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在分析了快慢班分流分层教学模式及其局限性后,提出了班内隐性分层的教学模式,讨论了班内隐性分层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和特点,指出班内隐性分层教学模式既因材施教,又照顾了和恢复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调动其学习热情,使学习成绩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锻炼和造就了一支既能教书又能育人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3.
开放式分层教学模式兼有开放式教学理念与分层教学的特点,可以包容学生的差异性,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高校思政课大班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显然在操作上存在很多障碍。因此,将教师分类作为解决路径,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教学风格与特色自主选择任课教师,从而实现学生分层,不失为一种尝试。现实中由学生自主选择任课教师,也可以说是反向推动了教师分类,结果也是分层教学。  相似文献   

4.
高校体育篮球课分层教学模式是根据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不同,分层制订分别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目标和考核目标,因材施教、因需指导、因层评价、动态组合,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个性、身心健康的发展,在解决学生个体差异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用功率自行车进行渐增负荷运动试验,对24名女大学生(普通系、体育系各12名)进行运动心肺功能的测试,结果表明:体育系女生的最大吸氧量及其相对值、最大通气量、心率、氧脉博及无氧理的吸氧量百分比等指标均比普通系女生高,两具有显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分层教学模式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从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理论入手,阐述了分层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课堂当中的可实践性,并以合作小组的运用、评价分层作为其中的催化,对分层教学模式的运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分层教学是当前中国教育教学实践所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它的产生有着广泛的心理学、哲学和教育学理论基础,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分层教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对它的研究早已突破了是否应该分层、分层教学弊与利等这些表面问题,而拓展到应如何分层、怎样分层才能更有效提高教学效能等方面。实行英语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获得发展,进而谋求大学英语整体教学效果的实质性提高。  相似文献   

8.
分层教学是在学生差异基础上促进学生个性潜能充分发展的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是因材施教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智力多元理论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体育分层教学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运动的积极性,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实施体育分层教学主要是做好学生分层、目标分层、教学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等几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高校英语分层教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本科二年级学生武术选项课近一学年的教学改革实验 ,按照有氧训练的原则安排课的生理负荷量 ,使学生的氧运输系统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VO2 max、最大负荷、氧脉搏较实验前有明显提高 ;VO2 max与最大负荷及心电RV5电压高度相关 ,反映出有氧能力与人体运动和心肺系统的内在联系 ,达到了改善学生心肺功能 ,增强体质和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等研究法,通过对八所广州地区的高等学校体育在塑造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功能以及心理现状的调查进行研究分析发现,体育锻炼能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延缓心理衰老,协调人际关系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增强自信心和培养坚强的意志,调节消极情绪、促进人格全面发展和增进心理健康。因此,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开展对学生心理健康有良好的影响,应该加快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研究,在高等学校体育课中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机制,为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个新思路,以期提高大学生社会竞争力与社会适应能力,为建设效率社会与和谐社会培养健康竞争人才。  相似文献   

12.
浅议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是一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有效的调适方法,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表现在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宣泄、增进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治疗效应、培养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等方面。为此,通过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构建有效的体育课程模式,营造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建设和管理,注重体育与心理咨询相结合,强化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将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体育不仅强健体魄,而且是培养青少年高尚情操的极好形式,是塑造完美人格的有效载体。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学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促进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学校体育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发挥学校体育的健康教育作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规范其健康行为方式,是全面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重要保证。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心理教育方法的运用,加强心理引导,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与积极性,调解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心境状态,消除紧张情绪。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与关注。通过对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研究,寻找提高高职高专学生身心健康标准的切入点,通过整合建立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模型,尤其注重建立"常态"和"发展"层面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模式,为高职高专体育课教学提供科学的实践依据;同时为高职高专学校体育课程体系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云南省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锻炼状况的调查。通过对云南省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有9.6%的高职院校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依次为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症;从心理学角度对云南省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和体育锻炼关系进行研究分析,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尤其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症存在显著性差异。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心理疾病的体育调节方法,从而为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17.
对儿童的成长来说,教育必不可少;但教育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也有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有两种类型:一种源于教育活动与儿童天性的固有矛盾,它迫使儿童为自己的成长付出必须付出的代价;另一种源于不当的教育管理和教育行为,它迫使儿童付出不应付出的代价。在教育学界,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负面影响受到普遍忽视。教育学教科书,应当用一定篇幅来论述这种负面影响的性质、类型和产生原因,提醒人们注意反思和改善自己的教育行为和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18.
健康教育: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仍然存在着重技术和身体素质练习、轻科学健身能力培养的问题。从教学内容到课程置以及成绩的评定,对体育教育进行全面改革,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切实将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分析了体育活动对人的心理健康的积极效应以及与体育活动有关的一些心理问题,指出体育锻炼不仅能有效地促进智力的发展、调节情绪、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强自我概念、改善人际关系,还能增进心理健康,使个体发挥最优的心理效能。  相似文献   

20.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这为我国未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学校体育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把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首先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核心要义,以及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思想、高度重视把学生的健康放在首位、非常关注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等。其次,就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必须开齐开足体育课,保证校内外锻炼时间;提高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的运动效果;“五育”并重,将学校体育纳入学校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应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等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