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郑文焯词籍校勘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之时词籍校勘开始兴盛,晚清四大家之一的郑文焯是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认识到校词与校经史的差异,反对妄校与昧于裁决.在校勘过程中不仅关注字、词讹误,还着重考察词集名称与版本流传.他在校勘实践中又有诸多异于他人之处,如把校勘与评论结合,详细考证本事,依律校词,阐扬入声字,这也成为其词籍校勘的特色.郑文焯的词籍校勘实可为清季民初词籍校勘学的股肱.  相似文献   

2.
以声情为重要特征的词体,遭遇清代重压的政治局面获得了中兴之势.晚清民初,动荡的时局,飘零的心绪使大批知识分子在时代的大潮下寄寓于词,结社而和,成为了清词复兴的重要标志.郑文焯作为清季四大词人之一,不仅主持参与了各地的词学结社活动,更通过提携社友、校勘词籍和发表词论的方式推动着南北方的词学建设,成为了晚清词坛一抹斑斓瑰丽的余晖.  相似文献   

3.
郑文焯于词律研究成就颇为突出。他于词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打破乐律与文字格律之间的隔阂,通过"校议结合"融通了词律批评与词调声情、创作风格之间的关系,郑氏对律校法的承扬,使"入声字例"成为一种有效且成熟的词籍校勘方法。郑氏还校勘了《词源》,校正了词乐乐调的住字,于词乐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  相似文献   

4.
1899至1911年间,郑文焯数次批校《梦窗词》,以词话的形式评鉴艺术风格、审定声律、疏证典故与词意、校勘词作异文,显示出他重声律、以宋校宋、把批评的艺术灵感和校勘的实证方法相结合的校勘特色。他注重总结词籍校勘理论,其校勘成果和方法得到朱祖谋的借鉴,促进了《梦窗词》定本的形成和清末词籍校勘学的兴盛。他对梦窗词深于寄托、严于声律、空灵在骨的重新评价,也推动了清未词坛的学吴风气。  相似文献   

5.
王鹏运是晚清四大家的重要代表,他积极参与并领导了清末的几个重要词社,启发和促进了清末词坛的群体意识。在觅句堂唱和群体的活动中,王鹏运与不少著名词家相交结,开始崭露头角;在咫村词社的活动中,王鹏运影响了郑文焯与朱祖谋,初步显示出后来晚清四大家共同的词学追求;在庚子秋词与春蛰吟等唱和活动中,王鹏运身体力行,带动其他成员,将常州派的词学主张发扬光大,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王鹏运所参与并领导的词学群体活动,是晚清词坛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据此梳理晚清四家间的词学传承以及清季常派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6.
晚清学者谢章铤的词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词量说是谢氏独具开创性并极具批评意义的词学理论,其意义不低于晚清词坛盛行的寄托说、沉郁说、重拙大说.其二,谢氏对张惠言词学阐释观多持批评态度,主要原因是张氏用比附说词的方式容易导致对词作本意的偏离,或为寻求词中寄托而不惜曲解词作.受谭献影响,谢氏提出"以有托之心读之则有托"的阐释观,接近现代阐释学的思路.其三,谢氏有浓厚的地域词学的建构意识,这在晚清无人能出其右.  相似文献   

7.
晚清四大家推举南宋词人吴文英的努力是晚清词坛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吴文英因其特殊的风格在词学史上独树一帜,南宋末年颇受推崇,元明却默默无闻,清代前中期梦窗词逐渐显现,至晚清吴文英则被推为至尊的地位.晚清四大家长期校勘整理梦窗词集,对梦窗词的思想意义、艺术价值进行了深入的阐发,并有意用梦窗词的特殊风格影响、改变现实词坛的风气.  相似文献   

8.
清季民国词集校勘成果丰硕,《晚清民国词籍校勘研究》以具体文献文本为依据,细读详剖,对词集校勘做整体研究并做理论提升,同时对词集校勘值得商榷之处提出见解,这无疑对建构完整的词学体系富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晚清兴起校刻词籍的热潮,《彊村丛书》是传统词学整理校勘词籍的集大成者。它借鉴刘向广搜异本的校雠家法、乾嘉文献考据方法以及《经义考》的著录体例,考察历代官私目录,考订籍名、梳理版本源流、评价各版本价值、考察存佚、考证词人,完善了词籍版本目录著录的体例和方法,动态展示了晚清词学家群体和藏书家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推动了词籍版本目录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词学文献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详述了郑文焯的词学活动,及其词学活动对其词学思想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笔者着重从词表、词心、词骨三个方面分析了郑文焯的清空词学思想的深刻内涵,阐明词要清空先尽词表之能事、次则词意要含韵外之旨,同时还要熔炼出高健的骨气。郑文焯的清空词学思想深受常州词派的影响,并带有郑氏个人治词的风格。表现在他的创作中则是将家国之痛、身世之感寓于词中,而出之以蕴藉高健的词笔,浑涵沉郁、莫可指实而自高古感人。从而进一步证实了郑文焯词学在晚清词坛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