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方孝孺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以道事君、以道辅主,这种政治思想在与朱元璋的关系中表现得非常突出。朱元璋杀掉了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在位的三十多年间虽几次召见却不启用他,方孝孺并不仇怨朱元璋,相反却极力赞扬朱元璋。方孝孺对朱元璋的颂扬,是看到朱元璋所实行的政策中有符合其政治思想的内容。方孝孺对待朱元璋的态度,反映出明初士大夫政治文化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2.
桂萼是嘉靖初期的重要政治人物,由于“大礼议”事件的影响,历史上对桂萼的评价与其事功并不相称。桂萼一生事功以“为学为政,为德为民”为核心,其思想精华重在“经世致用”,他在君德、吏治、民生、财政、科举、教育等方面的一些重要思想,都是对儒家传统的仁政、德治、民本等经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更可贵的是桂萼还针对这些思想进行积极的政治实践,对嘉靖朝革新及明后期改革皆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桂萼可以说是明中后期经世致用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思想具有以下基本的精神特质:天人合一、以道驭技、以人为本和经世致用.天人合一是哲学基础,它决定了传统科技伦理思想的基本走向和理论旨趣;以道驭技为理论核心,它构成了传统科技伦理思想的光辉的一面;以人为本是价值归依,它深深根植于科学家和技术工匠的心灵之中;经世致用为突出特点,它奠定了中国传统科学技术以解决实际问题见长的风格.这些主要精神是中国传统科技伦理的菁华,是处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过程中诸多问题的历史依托.  相似文献   

4.
近年关于孔子与儒学的研究中,不时有人提出孔子的仁学思想只是讲普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行为准则,具有超越时代和阶级局限的普适意义。不少论述或割断历史联系而刻意洗刷,或抽掉阶级内容而着力粉饰,实似是而非。本文以《论语》中的原始载述为基本依据,就孔子儒学的伦理思想进行辨析,说明仁礼合一、以礼为本的孔子之道,体现着宗法专制主义的价值追求,并不具有近代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道主义学说所特有的自由、民主、平等和人格独立的价值精神。我们今天可以而且应该积极汲取孔子儒学中的某些合理内核,但决不能以复兴儒学为指归。  相似文献   

5.
该文分析了高校大学生思想呈现多样化、快变性的特点,提出了"以人为本"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力助人.其次要关心人,关心大学生的成长、生活和思想,做到情为学生所系,权为学生所用,利为学生所谋.再次要发展人,按照江泽民对大学生提出的"五点希望",促进大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直读先秦儒学经典、探求圣人之学之真谛、经世致用的古学学派在德川时代初期产生,伊藤仁斋是该学派的首要创始人。仁斋倡导古学之目的,是学圣人之道。他通过直接学古代圣人经典原著,也就是所谓的新创古学,努力复原先秦孔孟思想,从而阐明了其支持封建共主体制,注重以仁为根本,强调可用于人伦日用的经世致用之学。他大胆否定官方推崇的宋学而鼓吹古学,揭示了圣人之学与圣人之教不需通过中间媒介,人人可为可行,个人在社会秩序中的自主独立人格性,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一家新说。仁斋的治学理论及带来的新学风,对后来的另一古学创始人荻生徂徕,以及日后出现的竭力以去除"汉意"为目的的"国学",以及德川时代以至近代的所谓日用之学的"实学",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仁斋的圣人道学,承孔子本意,是当时东亚学人有共识的、以文明———圣人之学来辩华夷(civilized or uncivilized)的努力与结晶,全无近代西方舶来的据种族地域类分的狭隘民族主义观念。  相似文献   

7.
思想教育工作者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其政治素质、思想观念、工作态度、治学精神、道德修养、风度仪表、语言表达等各种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学习态度、为人处事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久远影响;现代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德育为先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高校思想工作者的人格力量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价值目标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的廉政思想,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其主要内容有:以德养廉的廉政原则,廉洁奉公的为政思想,任人唯贤和德才兼备的用人路线及率先垂范的领导风格。  相似文献   

9.
赵伟 《东方论坛》2014,(4):31-40
明代严苛、暴虐的政治生态,使得士大夫政治文化出现了与宋代不同的状况。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士大夫,认识到在这样的政治生态下无法实现"得君行道"的上行路线,开始转向"觉民行道"的下行路线,这既是王阳明思想的转变,也是明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转变。在传统的皇权制度政治结构和政治理念没有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士大夫们很难放弃"得君行道"的路线。王阳明之后,士大夫在民间从事讲学活动以求觉民行道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得君行道"的上行路线,其中的王龙溪和焦竑颇具有代表性。明代士大夫政治文化中"觉民行道"的下行路线与"得君行道"上行路线的并存,是明代士大夫适应惨烈的政治生态而被逼发出来的取向。  相似文献   

10.
“鼎”是《周易》中特殊的政治意象,而“鼎”卦之中蕴含着深刻的“为君之道”思想,反映出西周政治文化所追求的养贤保民、任贤而治的“贤君政治”理念。君臣观是“鼎”卦的核心内涵所在,从“尊君”的政治立场出发,强调尚贤、养贤、用贤与君臣共济的政治实践,在“任贤而治”中达到君臣关系之和谐,实现理想的“贤人政治”。以“贤人政治”为用,以“贤君政治”为本,充分发挥统治者以“柔”驭臣之治术,在“旧邦维新”的政治思考中构建以德治国,君尊臣辅的理想的君、臣关系,实现王朝政治发展的稳定性、正当性和有效性,这是“鼎”卦的根本的政治理想,其深刻折射出西周政治文化的思想内涵及精神。  相似文献   

11.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成就最大的皇帝之一,他建立议事制度,防止决策专断;完善科举制,强调任人唯贤;杂治儒道两家思想,强调道德教化、无为而治;完善法制,强调依法行政。其行政管理思想表现出积极行政、重在调节的特征,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科教兴国是强国富民的伟大工程,是跨世纪的伟大战略。振兴中华的关键在科技,发展科技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科技、人才、教育三者构成了邓小平科教兴国战略的三个基本思路与对策,形成科教兴国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十几年间,学界对“民本“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民本思想的流变、民本思想在近现代的转变、当代中共的民本思想和有关研究状况的梳理等几个方面。这一时期“民本“问题的研究还拓展到中国经济思想史和当代民营经济、近现代新闻史和唐诗研究之中,孟子、黄宗羲、孙中山和中共主要领导人是受到较多关注的人物,各种“新民本主义“是引人注目的新说法之一。这段时期“民本“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存在重复性研究较多、对近代状况从历史角度系统梳理不够、基本资料整理滞后、基本概念混用,以及学风欠佳等问题。学界当在注意解决具体的学术问题的同时,能从学风上有所反思。  相似文献   

14.
担当现代政治系统合法性基础的是能够体现现代民主政治理念的制度规则。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特征反映了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遭遇的合法性危机,这些危机植根于我国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变迁及公共权力运行中的崭新变化。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合法性基础应当建立在“执政为民、依法执政”的基本理念上,在价值目标、制度创新和职能边界方面重新安排思想政治工作的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15.
"论德使能"是按照"德能"标准,考察、选拔人才并委以相应官职的思想和制度.荀子继承了西周的"论德使能"思想,提出了"尚贤使能"的为政之道,丰富了入仕者德能素质的内涵,发展了考察选用人才的"取人之道"与"用人之法",并将"论德使能"制度的重要性提到了关系社稷大业安危存亡的高度.  相似文献   

16.
《尚书》开创中国以德治国思想的传统。《尚书》德治思想渊源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尚书》的德治思想对建设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的内容主要有:领袖人物的道德威望是以德治国的关键所在;明德慎罚,提倡教化,建立以德治国的社会基础;任人惟贤是以德治国的重要条件;勤政爱民是以德治国的重要施政原则。  相似文献   

17.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空泛的口号上 ,而应该让“实际”落在实处———历史的实际、当代的实际和学生思想的实际。只有这样 ,邓小平理论才能真正成为大学生真知、真信、真行的一门学问 ,也才能真正地让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入大学生的头脑  相似文献   

18.
“论德使能”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人才甄选制度,它是运用全面、严格的“德能”标准和考察手段对入仕者进行甄别和选拔,并根据德能水平的高低委以相应官职的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六征”、“九用”、“官能”等。这一制度在实施中,具有自下而上的周期性推选、崇德与绌恶并重、甄选标准的德能兼备等特征。  相似文献   

19.
社稷为重,亲民为先--论杨时的社会政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学家杨时在致力于学术的同时亦关注着社会政治.他继承传统儒家学者经世济事之志,积极地出仕为政,试图一展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以挽救两宋之际积弊重重的危局.在为政方略上,他提出知人善任,为政以公;重保仁心,视民如伤;积极抗金,反对割地求和等具体的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在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主导者层面和主体学生层面问题前提下,充分依托校内和校外两种实践教学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多形式地积极开展实践教学,为改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以来形成的“老师——课堂——教学——考试——成绩”线性范式教学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初步形成了“以育人为中心,阅读、参与、交流、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