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化导致当代中国青年中华民族认同感弱化;当代中国青年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必须强化其中华民族认同意识;把培养当代中国青年中华民族认同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重塑中华民族文化,提高当代中国青年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将中华民族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培养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中华民族历史的学习。  相似文献   

2.
在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实践中,准确地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包括: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源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秀道德文化是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为人民服务是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3.
对中华民族含义的新阐释——评《中华民族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阐释中华民族的内涵,是本世纪以来众多学者孜孜求索的重大课题。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切磋,论据愈益充足,结论日臻完善。中国民族关系史专家陈连开教授,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民族观,秉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充分运用历史文献和民族学调查资料,广采考古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对中华民族各个层面形成发展的过程及其内在联系,通过多年来多角度、深层次的整体性研究,终于构架出目前比较令人满意的中华民族学术体系:中华民族的含义;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形成;中华民族聚合的核心;中华民族的自在阶段;中华民族的觉醒与自觉发展;中华民族的振兴。这一具有突破性的新阐释,集中反映在他的力作《中华民族研究初探》(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一书中。这里摭拾一二,以飨读者。 “中华民族”一称,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它起先仅指中国的主体民族即汉族,随着中国各民族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日益自觉地结成整体,其全部含义才得到了充分的阐明:中华民族,是中国古今各民  相似文献   

4.
陈伟群 《南方论刊》2004,(7):44-45,19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大意义在于有利于凝聚人心、团结力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有利于团结整个中华民族,促进祖国完全统一;有利于造就中华民族的现代品格和一代新人;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  相似文献   

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新疆巴州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居住着汉族、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等46个民族,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各族群众心灵深处,凝心铸魂。坚持共同富裕,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坚持主流主导,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坚持依法治疆,坚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巴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验价值:以党的领导为根本指引,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顶层设计力量;以“融”为先,持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构筑民族团结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为遵循,着力搭建“七大平台”;以增强“五个认同”为导向,加强文化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6.
从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规律性是: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在特定的环境中,由先进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每当社会动乱、民族分裂时,则以进步势力为核心、以民族利益和民族大义为动力,重新凝聚起来,并焕发出强大的力量;在与外敌抗争并克服内部离散力过程中,中华民族凝聚力得以保持和发挥出来;强大的中华民族凝聚力是我们民族振兴、国家强盛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7.
"中国梦"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关联体现了其文化意蕴:作为民族共同追求,中国梦丰富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容;作为社会发展目标,中国梦指明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构方向;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梦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作为强国兴邦的精神旗帜,中国梦增强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凝聚力与认同感;作为造福于民的民生纲领,中国梦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指明了根本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8.
红色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宝贵的可援引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红色文化传承提供历史契机,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目标互动中实现统一。通过发挥红色文化凝聚价值共识、强化集体记忆的作用,帮助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基;通过发挥红色文化“黏合剂”的作用,提升中华儿女的国家认同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通过发挥红色文化守正创新的作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以红色文化为载体,着力从情感共振、教育共铸、社会共进等三个方面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实践。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精神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郜世奇 《理论界》2005,(3):29-29
中华民族精神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凝聚炎黄子孙永恒的精神纽带。在当代,中华民族精神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同理想的价值导向;是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动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0.
陈其泰 《东岳论丛》2022,(7):58-70+191-192
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是民族久远历史发展的根脉,是民族伟大创造力的源泉,在今天应当大力发扬光大。探索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产生和锻造任务繁重,涉及浩瀚的典籍,亟须采用俯察众流、抓住关键的方法。《史记》是一部产生于中华民族青春勃发时代,内容博大厚重,凝聚着古代先贤智慧、体现民族伟大创造精神的史学经典,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锻造和提升起到极大作用。我们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进行深入的发掘、阐释,能够确有根据地总结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坚韧性、优良性和融通性的宝贵特点,中华民族形成了五大文化基因:弘扬传统是中华文化的根脉;革新创造是中华文化的发展动力;加强统一、团结凝聚是中华文化战胜艰难、不断取得胜利的保证;热爱和平、反抗压迫是中华文化的愿景和气概;包容、和谐是中华文化的胸怀和神韵。如此独特、坚韧、强大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战胜一切困难、不断壮大发展、繁荣昌盛的奥秘所在。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中华民族整体观念有三种基本类型:一为"单一国族"论,承认中国境内各民族并存的现状,但致力于将"各个"融合为"一个",将现有各民族同化为中华民族,以孙中山、李大钊为代表;二为"多元一体"论,承认中国境内各民族并存的现状,主张维护中华民族多民族并存的局面,致力于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学界以费孝通为代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中华民族观趋于定型;三为"一元一体"论,强调中国版图上只有一个民族,中华民族本来就是一体、本来就是"一个",学界以傅斯年、顾颉刚为代表,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等文献中实际上采纳了这种主张。三种不同类型的中华民族整体观之间进行过相互的讨论、批评,但在维护中华民族一体性、整体性上,三者是相通的、一致的。在如何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性上,三者有着不尽一致的路径选择:主张"中华民族是一个"的"一元一体"论着重从血缘、血统上论证中华民族的"同源"、"混合";主张融合国内各族为一大中华民族的"单一国族"论,其思路是"努力于文化及精神的调洽",使少数民族接受中华文化,从而"使藏、蒙、回、满,同化于我汉族"并进而融合为一个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人"多元一体"论的中华民族整体观,则注重以政治统一为手段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即通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现中华民族整体的大团结、大联合。  相似文献   

1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创新民族事业、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党做好民族工作的重大举措和策略选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研究也逐渐成为多学科共同关注、交叉研究和互学互鉴的热点知识领域。运用CiteSpace软件对研究样本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等维度进行数据挖掘,可把握该研究领域的整体图景。研究结论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整体呈快速上升趋势;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理论渊源的追溯、科学内涵的阐释、实践路径的探索等方面;跨学科研究增多,研究视角逐渐多元化;研究主题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折射出鲜明的政策导向。后续研究应注重个案研究、定量研究、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的融合;研究主题应继续关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决策之间的逻辑关联,提升研究的时代性、融合性和宏观性;研究内容应当以价值导向为出发点,谋求各民族共同团结发展的内生动力,寻求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党推进中华民族文明素质发展的文化思想生成逻辑清晰地展现出:建构新型文化教育观念,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生成起点;坚持人本立场,以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为根本目的的内在价值生成;弘扬“真、善、美”,以提升中华民族素质新文明观念和审美水平为目标的内涵生成;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推进中华民族文明素质发展的新型价值体系与实践标准的生成。在探索中华民族文明素质教育路径与方法中形成实践观等全面生成的脉络,由此形成了党推进中华民族文明素质发展的文化内涵、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实现路径与方法相互联系的素质文化范式。  相似文献   

14.
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围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这一重大命题,我们需要进行系列基础性问题的思考。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下,我们要自觉审思中华民族从何处来、中华民族传统文明何以能够且何以必须实现现代转型的前提性问题,不断激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潜能;面对“全盘西化论”“、文化复古论”等错误思潮,我们要坚定立场、科学应对,在自信从容中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时代势能;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学深悟透“六个必须坚持”,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潜能和时代势能转化为“改变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与中华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社会发展与时俱进的迫切需要;是三个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具有鲜明时代性、实践性和丰厚的理论内涵。是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振兴的深层次的思想理论基础。是推动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的动力。是构建民族新精神、创造中华民族的现代品格和时代风貌的需要。更广泛地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维护民族整体利益,齐心合力地为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作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传统道德中存在着一组可以视为其核心的主要理念。对这些主要理念,需要以现代人的观点,放在全球化的视域下,并针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问题加以阐释。中华传统道德中的主要理念有:“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葆青春活力的不竭动力;“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的生命睿智、人生境界和精神气象;“和合”理念是中华民族为人处世与协和万邦的价值精髓;“务实笃行”是中华民族的行事风格和文化特质;“持节”是中华民族的人格操守和做人的脊梁。  相似文献   

17.
要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必须走坚持“三个第一”这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即坚持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指导思想 ;坚持把人才资源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资源 ;坚持把科学技术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生产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不是同等内涵的概念。中国文化精神是中性的概念,中华民族精神是褒义的概念。中国文化精神的优秀成分构成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价值,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积极成分,属于优秀文化传统的范畴,但并不等于民族精神,而要通过价值整合和理论提炼才能转化为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可划分为:古代以崇古、征圣、宗经为表现,以唯伦理思维为特征的守成精神;近现代以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为表现,以唯政治思维为特征的革命精神;当代以改革开放为表现,以唯经济思维为特征的开拓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总结概括的"98抗洪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它产生于抗洪斗争的伟大实践,又源于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更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1.抗洪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再现和发展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有着迥异于西方文化传统独树一帜的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积千年之精华,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中华民族精神,涵盖面广,内容极为丰富。它主要包括:忧国忧民、救国救民、舍生忘死的爱国主义精神;厚德载物、互助互济、贵公重义的无私奉献精神;自尊自励、顾…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基点,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构建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要素和动力是全国56个民族,核心和主线是增进共同性。其在“国家-民族”关系上,体现为各民族共同维护统一完整的国家观念、共同铸牢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意识、共同拓展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度;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体现为不可分割、紧密互利、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在“治理-发展”关系上,体现为共同保护、共同治理、绿色发展、协调发展。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的概念构建和实践深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对推进民族地区发展繁荣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