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改革文学”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979年的小说界由于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而喧嚣沸腾,随后,《三千万》、《赵镢头的遗嘱》、《开拓者》、《沉重的翅膀》等小说接踵而来。然而,《新星》因改编成电视剧而轰动全国之后,人们对于“改革文学”的热情由一个狂热的极点突然跌入低谷。“改革文学”萧条的事实引发人们对这一文学思潮痛苦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许多同志认为文学的社会反响正趋减弱,文学的价值正趋降低。阳雨同志《文学:失却了轰动效应以后》一文先后在1月30日《文艺报》、2月9日《人民日报》刊载后,更引起了文艺界的思考和争论,各地报刊纷纷发表文章。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如何看待文学失去“轰动效应”? 一种意见认为:一概而论地说“文学失去轰动效应”是不确切的,小说的“轰动效应”明显地失去,但报告文学、纪实文学的“轰动效应”却屡屡产生。  相似文献   

3.
柯云路是一个有一定知名度的小说家,最初是他的长篇小说《新星》被改编为同名电视连续剧,创下了有史以来电视连续剧的最高收视率。现在,他又以《大气功师》、《新世纪》和《人类神秘现象破译》三部曲再度扬名。前两部被称为“柯云路样式”的“科学哲学小说”。后一部则是“破天荒的、惊人的”理论专著。这三部曲的共同点是研究气功、人体特异功能,核心成果是提出了“人体——宇宙学”。  相似文献   

4.
柏拉图是“第一个共产主义理论家”,这个观点在国内外的经济思想史(或经济学说史)著作、文献中广泛流传,从未遭到过应有的批判。这是应该弄清楚的一个问题。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是古代希腊奴隶制的思想家、唯心主义哲学家。他在其最著名的《共和国》(或译《理想国》)一书中描述了他理想的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在他的理想国里,奴隶不算是社会的成员,被列入和牛马一类的生产工具——只不过是会说话的工具。柏拉图把社会成员划分为三个等级或者说三个阶层。第三阶层即国家的最低层,柏拉图把它称作“艺工阶级”(或“艺工阶层”),是由农民、手工艺人、小商人等自由民组成。他们从事一切劳动。柏拉图把他们统称为“民间艺工”。  相似文献   

5.
苏奎 《兰州学刊》2014,(6):69-73
20世纪70年代末,以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为代表的改革文学,引发了强烈的轰动效应,受到读者、批评家的欢迎与认可。这一方面是因为它发出了改革先声,促动了社会变革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则源于作品中的改革者形象为民族提供了可以参照、乃至膜拜的偶像,契合了大众对英雄的期待心理。对于乔光朴、李向南等改革者,作家在赋予他们传统英雄内涵的同时,还展现了他们适应改革需要的现代特质,因此令这些形象超出文本而成为改革年代的典范人物。  相似文献   

6.
接受与变形——曹禺剧作的主观追求与观众的客观接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戏剧界,最让人羡慕的莫过于曹禺了.当他23岁的时候就完成了他的轰动于世的杰作——《雷雨》,从此曹禺就象一颗闪亮的新星活跃在话剧战线上,并成为戏剧界的泰斗.还让人羡慕的是曹禺的剧作特别是他前期的剧作几乎每一个都引起了强烈的轰动效应,久演不衰,历久弥新,可以说,没有哪一个剧作家象曹禺那样拥有如此众多的读者、观众和研究者.然而,也没有哪一个剧作家象曹禺的剧作那样在接受中带有那么多的误读、曲解乃至批评.也就是说,剧本的主体精神,主观追求与观众的客观接受、认同机制并不完全一致,有时甚至有很大的距离,观众所理解所接受的意义也并不一定就是剧作者的主观意向.这种情况在他早期剧作的接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这里仅就《雷雨》,《日出》和《原野》的主观追求与观众的客观接受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7.
一九二八年,郭沫若在回忆他和文学的姻缘时曾说:“林译小说中对于我后来的文学倾向上有决定的影响的,是Scott的《Ivanhoe》,他译成《撒喀逊劫后英雄略》。这书后来我读过英文,他的误译和省略处虽很不少.但那种浪漫主义的精神他是具象地提示给我了。我受Scott的影响很深,这差不多是我的一个秘密。我的朋友似乎还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我读Scott的著作也并不多,实际上怕只有《Ivanhoe》一种。我对于他并没有甚么深刻的研究,然而在幼时印入脑中的铭感,就好象车辙的古道一般,很不容易磨灭。”(《沫若文集》卷六114页)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是一个真诚的理想主义政治家。早年就创办新民学会,进行新村试验,尝试建构理想社会。在22年的军事共产主义生活中,毛泽东通过思想改造成功打造了一个坚强的军事共产主义共同体。革命胜利后,他决心把理想付诸现实,人民公社化运动和《“五七”指示》展现了毛泽东建构理想社会的不懈努力。临终前的几年,他还在为革命理想可能被遗弃而忧心忡忡。尽管毛泽东晚年犯了严重错误,但是这是一个真诚的理想主义者所犯的错误。其出发点是为了建设一个美好的新社会,其动机是无可指责的。毛泽东的理想主义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对于世界现代化进程来说也是一味清醒剂。毛泽东理想主义的魅力是永恒的。  相似文献   

9.
一个真贾政     
<正> 鲁迅先生指出,《红楼梦》艺术价值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真的人物”。这是基于对曹雪芹“不失真传”的创作思想的正确理解而作出的准确评价。在《红楼梦》众多的“真的人物”的系列中,当然应当包括一个重要人物:贾政。但长期以来,有人把贾政的性格特征概括为一个字:假。也有人从贾政的命名去妄测作者的命意:贾政,假正也,假正经也。还有人把他当成一具概念的僵尸,一种势力,一种道德的、政治的、人生的、哲学的概念的化身,一个没有血肉、没有灵魂的空洞的躯  相似文献   

10.
【编者的话】金大陆先生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切入,扩展了“文革”研究的新领域。他撰写的《非常与正常:上海文革时期的社会生活》(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一书就是这一研究的硕果。它不但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而且为我们提供了“文革”研究的新思路。为此,《记忆》主编、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启之对金大陆先生进行了采访,同时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金光耀也接受了采访。  相似文献   

11.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第一个纲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第一个纲要张兴杰著名学者王惠岩先生在其《政治学原理》一书中,高度评价了《共产党宣言》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的地位.他说:《宣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建立的开山之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第一个纲要”,它“为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2.
<正> 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的第一段中,在谈到黑格尔的学说时用了“the law of thecontact of extremes”一语(原文是英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把它译成“对立统一规律”。笔者认为这一重要所在的译法欠妥。因为无论黑格尔还是马克思,他们论述过矛盾双方统一和斗争的规律,但在表述上并未把它概括为“对立统一规律”。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把这一规律称为“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列宁把这一规律看作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他在自己的探索中得到了更科学、更明了的称谓——“对立面的同一”(或统一)。不过,在用“同一”还是“统一”的问题上,列宁还是不那么肯定。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他带着疑问的口气写道:“对立面的同一(它  相似文献   

13.
也许是由于《杀夫柳《暗夜》强烈的轰动效应造成了非理性的集体无意识,致使李昂有一组较优秀的“寓言小说”迄今仍未引起读者和评论界应有的重视(起码大陆来见一篇阐释文字),这样强烈的反差,使我油然产生一种探索的冲动。李昂这组“寓言小说”包括冰仙花症》、《移情》、《三寸灵魂》、《渡》、《三心二意的入伍篇,收集在短篇小说集《一封未寄的情书》辑二中、李昂自云她写《杀夫》和《暗夜》“是使自己朝向一个‘伟大’的作家的道路来努力”①。这组寓言小说可以说是李昂朝向一个“伟大’作家目标迈进的理性自觉。如果说《杀夫》和《…  相似文献   

14.
小说改编为电视剧成为当下影视界一道热闹的文化风景。电视剧《金锁记》的反封建主题,解构了小说“金钱对于人性的腐蚀”这一苍凉而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同时主题置换消解了原作强烈的性别意识;改编者对“负心男人情结”的再阐释,又传达了一种与小说文本不同的典型的男性意识。电视剧《金锁记》与小说《金锁记》尽管是二种衍生与母体之间的关系,但表达着不同的主题意蕴,证明了存在是一种事实,阐释是另一种现实这一道理。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马太效应”?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表述,就是:“名气越大优越性越多,名气越小优越性越小”。“马太效应”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默顿(R.Merton)的研究成果。典出《圣经、马太福音》第25章:“…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是一种“对已有相”当声誉的人才所做出和贡献给予越来越多的荣誉,而对未出名的人才的成绩则往往不予承认的社会现象”。在科学技术组织内部常常形成一种金字塔形的权威结构。原先平起平坐的科技人员伴随着各自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的变化,其权威性的差别也越来越大。一个科学技术人员,一旦登上“权威”的宝座,就会名气斐然,邀请他  相似文献   

16.
走出现代化的“迷思”———析林语堂文化观念中的一个核心命题周可一生始终关注文化问题且好以“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自诩的林语堂,在他1934年所撰写的《吾国吾民》(又译为:《中国人》)一书中,完善了其文化观念中的一个由来已久的核心命题。这一文...  相似文献   

17.
“社会存在”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范畴。如何理解“社会存在”是唯物史观的一个根本问题。多年来,国内外哲学界对于这个范畴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目前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上刊登的《‘社会存在’范畴释义》(以下简称《释义》)提出:“从本体论意义看,‘社会存在’相当于作为社会实体的人类及人所改造的、人的肉体之外的自然物;而从现象论意义看,‘社会存在’指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8.
我们的时代,正处在关键的历史更年期中。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体制,以及与此相互作用的新观念和新思潮,正迅猛地冲击着陈陋的生产方式、社会体制和社会心理结构。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新星》,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全景式的描写、复杂的历史文化蕴含、生动的人物形象,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关于改革艰难历程的耀眼图像。 电视剧的每集片头,剧作者总是一再把我们引入一个历史的横切面——古陵县城郊,暗蓝色的天  相似文献   

19.
闻捷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从一九五五年三月在《人民文学》上连续发表了《吐鲁番情歌》、《果子沟山谣》和《哈萨克牧人夜送“千里驹”》等组诗与散诗,到五六年九月结集为《天山牧歌》,这部诗集的出版使他一跃而为当代诗坛一颗耀眼的新星。闻捷的《天山牧歌》诗集中,除一、二首属于叙事诗外,其它全是抒情诗,其中显示了突出成就的又是其爱情诗。为什么这些  相似文献   

20.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陈述了他在中西社会之间看到的许多差别,如“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不过,这些差别到底是古今之别还是中西之别?对于这个问题,费孝通在其著作中并没有提供一个确定的答案,而冯友兰和梁漱溟两位先生则给出了两种完全相反的答案。三位学者对这一问题所做出的解答及其分歧,构成了迄今为止我们在这一问题领域所能看到的基本思想景观。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来对这一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