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领袖之一,对太平天国革命事业作出过重要的贡献。一八六四年七月清军攻陷天京时,他突围后被俘,在敌人囚笼中写了一篇长达数万言的亲笔供词,这就是流行至今的《李秀成自述》。对李秀成的《自述》和李秀成一生的功过如何评价,本来是一个学术问题,不同意见可以展开争鸣。然而,戚本禹出于反动的政治需要,随心所欲地把李秀成《自述》说成是“变节分子的自白书”,并依此把李秀成定为“叛徒”。凡对此稍有异议,就给扣上“为叛徒翻案”,宣扬“叛徒哲学”、“活命哲学”、“曲线救国”等帽子,大张挞伐。后来,“四人帮”的影射史学猖獗于一时,实由戚本禹首肇其端。戚本禹亦以此发迹,平步青云,显赫一时。但是,历史毕竟是不能任人颠倒的,对李秀成必须实事求是地重新评价,以恢复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
<正> 一八六○年五月,太平天国在第二次破江南大营之后,洪秀全在天京召开一次最高军事会议,谋求进取良策,当时陈玉成“意在救安省”。李世贤“意在取闽浙”,而洪仁玕、李秀成则主张进攻苏、常、上海。陈玉成当时“意在救安省”,究竟有什么现实意义,应该如何评价他的这一军事主张?这就要把当时安省的军事形势,以及清军的战略意图进行认真地分析和考察,并把三个进取主张加以比较,才能判断出它们之间的利弊和得失。  相似文献   

3.
论韦昌辉     
韦昌辉原名韦政,广西桂平县金田村人.其家"素业质库,兼饶田产,富甲一邑."①有的史料明确记载,他家有"二十担种田地",即相当于"两万斤租谷田地数目",②是个不小的地主家庭.他于一八四八年冬加入拜上帝会,很快就成为拜上帝会的核心人物.但是,由于韦昌辉奸险成性,品质不端,他在为太平天国革命事业建立功绩的同时,也暴露他地主阶级"阴忍残刻"的本性.一八五六年九月,他制造的天京叛乱,给太平天国革命事业带来严重的损失.史学界在十年动乱之前,对韦昌辉的评价基本上无大分歧.最近,有些同志对韦昌辉提出了新的评价和看法,主要根据是金  相似文献   

4.
论李秀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影响.他的结局和其他领导人也不尽相同.怎样对他进行评价,历来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在这篇文章里,拟从李秀成一生的主要社会实践出发,剖析他的思想对实践的指导作  相似文献   

5.
<正>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苏、浙战区的最高军事统帅,辖百余万众,拥万余贯家财。然而这两者在一定意义上是矛盾的。他的万贯家财是导致他百万大军迅速溃灭的重要原因之一。李秀成拥有私产的确切数目无法计算,但在他的《自述》中有些脉络可寻。他在《自述》中曾多次讲到从他手中支出的钱粮数。这些支出,有的是公是私分不清,除开不计。现将明显是他私财的六笔银钱珍宝账,列举如下: (1)1863年秋在天京城中,李秀成以银米救济贫者。“开造册者七万余,穷苦人家各  相似文献   

6.
1860年太平天国西征,其目的在于攻武汉,解安庆之围,以保天京。这是太平天国后期一次重大的军事战略活动。它的失败,造成了安庆失陷,天京危急。史学界普遍认为西征是正确的,其失败原因主要是李秀成消极参战,贻误战机造成的。①有的则认为是英国的干涉造成的。②我认为上述二说不是第二次西征失败原因,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整个战略决策的失误。现从以下几方面来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太平天国西征战役开始于咸丰三年四月(公元1853年5月)初旬,至咸丰六年上半年,随着此战役之全面胜利,达到太平天国军事上的全盛时期。咸丰六年八月初四日(9月2日)天京内讧发生,石达开、韦昌辉等分别自湖北、江西撤回天京,西征战役结束。在此期间,九江作为太平军西征战场之重要一地,其战略地位有一个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李秀成战败被俘,沉痛地总结太平天国失败的教训,提出了著名的“十悮”——导致太平天国败亡的十大错误。其中第四悮,便是“不该发林绍璋去湘潭,此时林绍璋在湘潭全军败尽”。可见,李秀成认为太平军湘潭战败,对太平天国政局的影响是极其严重的。作为太平军后期主帅的李秀成,他在  相似文献   

9.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高级将领,在革命形势逆转的情况下,早就不忠于太平天国,被俘后叛变投敌出卖革命,他在敌人囚笼内所写的《自进》,是他背叛革命的铁证。这个革命叛徒,几十年来经过资产阶级史学家和某些太平天国史专家的渲染美化,面目全非,窃取了英雄的称号。现在,是拨开迷雾,恢复李秀成叛徒其面目的时候了。这里,我们仅就几个原则性的问题,和罗尔綱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0.
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是否有过逼天王洪秀全封他为“万岁”之事,即所谓“逼封”,一百多年来,太平天国史研究者一直在不断地探讨、争论,至今仍是一个难解的“谜”。1856年秋,太平天国内部发生了一件绝大的政治事故:天京事变。在这次变乱中,东王杨秀清被北王韦昌辉杀害。杀的原因,有些人认为主要是杨秀清“逼封万岁”引起的。“逼封”这一举动表明杨秀清企图篡夺太平天国最高领导权,取洪秀全的天王地位而代之。洪秀全为保护自己而“密诏”当时督师江西的韦昌辉以“勤王”的名义回京杀  相似文献   

11.
太平天国芜湖会议考辨--对"围魏救赵"战略决策的质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所谓太平天国芜湖会议,实际上是一次由忠王李秀成创意的战略决策过程,应称作“芜湖战略决策”。太平天国在天京并没有制定“围魏救赵”的战略决策。李秀成起初仍想沿用以往破解京围的经验,从皖南调兵直接援京。只是在芜湖期间,他通过综合分析敌我态势后,才决定向宁国广德机动。  相似文献   

12.
太平天国天京内讧是导致革命运动失败的一个根本原因。后期领导者洪仁玕、李秀成以至如朱兴隆(利王)辈,都有此说。李秀成更在“天朝之十一条失误”中列为“大误有四”之其中两条:“误因东王北王两家相杀,此是大误”,“误翼王与主不和,君臣相忌,翼起猜心,将合朝好文武将兵带去,此误至大”。天京内讧,最高领导集团的相仇相轧,相杀相忌,以致使全国上下,人心不安,殃成精神堤岸的缺口,扭曲了人们的正常心理。由此造成的后遗症,随之岁月,尤见严重。见于天京内讧,当时《乙丙日记》和外国人通讯记载都称  相似文献   

13.
发生在 1 851年的那场堪称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太平天国旧式农民战争的烽火点燃了半个国土 ,其间的兴盛和破灭 ,造就了无数的奇迹 ,充满着颇多离奇的故事 ,极富戏剧性和神秘色彩 ,至今尚有一些史之谜没有破解 ,诸如洪秀全神秘之死、李秀成伪降之举新说、石达开大渡河惨败的具体史实、天京内讧的真实内幕、曾国藩镇压太平军之情形、天京沦陷后洪氏宗亲的最终命运 ,等等。有关太平天国史的研究国内已持续大半个世纪 ,国外则起步更早 ,可以说 ,太平天国史研究是一门世界性的课题。《太平天国倾覆揭谜———一位新闻记者对太平天国历史…  相似文献   

14.
一   1 85 6年 (咸丰六年 )上半年 ,太平军击溃了清军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对天京城的围困 ,在天京外围战场和西征战场上也取得了重大胜利。到 1 85 6年 6月 ,太平天国已拥有长江中下游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省的 2 3个府州 ,在军事上达到了鼎盛时期。正当太平军转入反攻的大好形势下 ,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天京事变”。先是东王杨秀清逼迫天王洪秀全“加封万岁” ,直接威胁了洪秀全的地位 ,于是洪秀全密诏在江西瑞州前线的北王韦昌辉回京诛杨。素与杨秀清有矛盾的韦昌辉接到天王的命令后 ,感到报复的时机来临 ,遂挑选精兵三千 ,星夜赶回天…  相似文献   

15.
我把太平天国的封王划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天京事变”以前封七王为前期;“天京事变”后到一八六一年秋冬之际大封王爵以前为中期;这以后到天京失陷为后期。前期一共封了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燕王秦日纲以及豫王胡以晃。用东、西、南、北、翼、燕、豫作王的称号,包含着洪秀全打倒“阎罗妖”、清除一切“妖徒鬼卒”、建立“地上天国”、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何以封燕王、豫王?  相似文献   

16.
洪秀全的失误及洪氏集团的腐败与太平天国的败亡张思恩陕西教育学院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史学界多有探讨,本文拟就洪秀全的失误及洪氏集团的腐败与太平天国败亡的关系,再作一些研究。在争权夺利的天京事变中,洪秀全密诏韦昌辉杀死东王杨秀清,给天国事业造成难...  相似文献   

17.
韦昌辉出身于殷实的地主家庭,参加太平天国革命后,曾为天国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内讧中,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天京大血案,屠杀太平军将士两万多人,成为千古罪人。造成如此结局的原因在于其参加起义的动机不纯、道德品质欠佳及目光短浅。  相似文献   

18.
陈玉成(1836——1862),原籍广西桂平县,后移居广西藤县。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十五岁时就加入了太平军,从藤县随军北上,在农民起义的烽火中锻炼成长。定都天京后被杨秀清选拔为左四军正典圣粮,职同监军。一八五四年五月,太平军进行西征和南进时,在攻取武昌的战役中,他率领五百“天兵”攻克武昌。十八岁的陈玉成在这次战役中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和过人的胆略,因此被超升为殿右三十检点。一八五六年二月,陈玉成和李秀成等一起随燕王秦日纲去救镇江。当时镇江守将吴如孝被清军围困城中,外粮断绝,处境十分危险。陈玉成亲自驾一小舟,突破清军水师的重重包围,冲到镇江城里,和吴如孝一起制  相似文献   

19.
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被俘后,在曾国藩的挟迫下,曾写下了洋洋数万言的《自述》,缕述太平天国兴亡史事.由于太平天国和捻军有过相当密切的关系,《李秀成自述》当然不可能避而不谈.“我天国坏者,……是招得张乐行之害”.这便是他对天捻关系所作的概括总结,也就是说捻军的存在不仅于太平天国无补,反而成为导致天国败灭的重要因子.揆诸史实,斯言颇令人困惑.从李秀成方面讲,他原是联络捻军的先行者.1857年3月,他通过李昭寿与捻军领袖张乐行、龚德树接洽,在霍邱达成联合作战之协议.在捻军的武力支持下,太平军得以驰骋淮河南北,李秀成亦因此青云直上,由一个普通将领而被洪秀全超擢.如李秀成自己所说:  相似文献   

20.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杰出的领袖之一,他从圣兵到统帅,出生入死,身经百战,为太平天国革命建立了卓越的功勋。但是,李秀成也犯下了不可原谅的奇耻大错,曾经向敌人投降。因此,史学界对他的评价历来就有争论,争论的焦点,当然不是他的功绩,而是他的投降问题。史学界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投降,一种称之为乞降。看来乞降比投降的罪错要来得轻些,因为乞降好象还没有“降”,而投降则是已经降了。但不管怎样,问题的实质还是一个降字。从李秀成在自述中的表现来看,应该是属于投降,说是乞降的人,可能是对李秀成有所偏爱。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我们不应为勇者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