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慈波 《兰州学刊》2005,(5):306-310,314
在元祜文坛上,廖正一颇负盛名.他以试策受知于苏轼,从结交伊始就陷入政治漩涡.但是他和苏轼心契神往,相知于道义文章,他们的交游带有明显的苏门文人团体性质.作为苏门重要成员,他和苏轼诗文唱和,与苏门其他人员也多有交游.其诗、词、文创作都有一定的成就.但由于年代久远,事迹难征,故而其名湮灭不彰.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大致考订他的生平,对之有进一步的了解.这对于了解苏门的特点,认识当时的政治形势及文人交往、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戚荣金 《南方论刊》2011,(8):85-87,82
苏轼与欧阳修、黄庭坚、米芾等人频繁而深入的交游形成了一个文士群体,他们互相讨论切磋,各种观点相互碰撞激发,汇成了一股巨大的文艺思潮,形成了许多艺术理论经典,其中书为写意、书乃乐事、书重人品、书有余韵是苏轼及其师友的几个重要书学命题。这些命题,不仅影响了宋人对书法艺术的批评,而且成为了宋代独特的书学审美理想,在中国书画和文艺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3.
张立荣 《晋阳学刊》2012,(2):119-124
苏轼、黄庭坚的七律诗风差异很大,如果以黄庭坚七律作为七律发展过程中的正体,苏轼七律则属变体,二人的合力将北宋的七律创作推向了高峰。从句法、炼字、用典、虚词运用、格式新变等方面比较,可见二人七律创作技法之异同,及在七律技法上的继承与新变。从对苏、黄二人七律技巧的分析,可以看出苏、黄人格之异趣:苏轼外纵而内敛,黄庭坚却外敛而内纵,这种结论与学界对二人性格的研究与论述正好相反。希望通过对二人七律技巧这一现象的分析,把握其时代特征,特别是诗人的人格异趣,以推进其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也希望通过此文的分析,能为学界在诗人诗作的研究上提供方法论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苏轼与黄庭坚交游考述杨庆存苏轼与黄庭坚这两位宋代文苑巨子的友谊,始自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时苏轼在湖州太守孙党处见到黄庭坚诗文后叹赏称誉,熙宁十年(1077)在济南李常处又对黄氏诗文再次推许褒扬。元丰元年(1078)春末夏初,苏轼接到黄庭坚投寄...  相似文献   

5.
诗人交游考是研究诗人生平与创作的重要方面,不同诗人间的关系往往随着个人的人生选择、道路和地位身份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探究诗人的交游关系可以为梳理文学史线索、评判诗人的历史地位等提供重要依据.作为唐代诗坛的代表人物,李白、杜甫与高适的交游是盛唐诗坛的美谈,更是学术界研讨的热点之一.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多在三人同游的时间、地点及交游过程中三人的感情深厚与否等方面,其中李白与高适的交往更因二人在永王之乱中人生选择的不同所导致的身份对立以及相关诗作的缺失而备受争议.学术界多认为,高适在永王之乱后没有对李白伸出援手是出于自身政治前途的考虑.然而,考查二人的交往过程以及永王之乱后李白的实际处境,可以看出,高适的处理方式是建立在对时势的准确评估之上的,乃是“不救之救”;相关诗作的缺失,亦不能排除流传过程中散佚的可能性,二人的关系仍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6.
杨钊 《北方论丛》2008,(2):19-22
作为有明一代非常重要的巴蜀文人杨慎、张佳胤二人,尽管在仕途上一沉一浮,通过"磊落负奇气"的重庆太守刘绘,相互熟悉,多有交谊,特别是著名的"江阳诗会",意气相投,情谊深厚,诗文互答,在文学上相推毂。对二人交游情况的考证,可以增进对其生平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7.
东京作为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士人以艺术为媒介进行交游的文化空间。通过日常的交游和雅集活动,苏轼、范镇、王诜、黄庭坚等不同身份、家世背景的人在东京不同方位的住宅、庭园、寺观等文化空间里经常饮酒、诗画酬唱、相互品评,形成一个相对松散和稳固的交游圈,实现彼此的身份和文化认同,表现出"崇雅黜俗"的审美趣味,共同营造富有时空特色的社会文化氛围。这种审美区隔传达了当时新兴的文人士大夫阶层的自我身份认同以及强烈的责任感,也与儒、道、禅思想的渗透有关,对其后的文人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卓华 《中州学刊》2006,(4):209-211
著名诗人、评论家、出版家邓汉仪为清初诗坛旗手之一,他与当时许多诗人交游唱和,谈诗论学。其晚年与王士禛、孔尚任的交游酬唱具有典型意义。这种交游酬唱是新贵与遗民之间的接触,透视了清初文网的宽松和自由。同时这种交游酬唱又使邓汉仪与王、孔二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客观上也推动了清初诗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比苏轼小34岁的北宋著名诗僧惠洪,在当时文坛颇负声名,据其《石门文字禅》部分诗作及陈敬《陈氏香谱》记载,他与苏轼大约于崇宁三年之前相识。惠洪著《冷斋夜话》十卷,其中涉及苏轼者达55篇。正由于惠洪与苏轼相识,并对其在海南、杭州等地的行迹进行过实地考察,因而《冷斋夜话》中的东坡记忆带有鲜明的纪实性与唯一性。在涉及苏轼的这55篇中,除记述其行迹、交游外,有的讲述苏轼前世今生的故事,为明清小说中有关这一故事创作提供了原型,也有一部分记载苏轼的创作轶事及其诗学观念,对我们考察苏轼被贬期间的创作心态、创作背景及其诗学思想提供了文献支撑。  相似文献   

10.
日常交游是士人群体在地方社会中的重要活动。南宋庐陵士人云集,日常交游尤为频繁。在南宋政治、文学、思想和学术等领域表现全面的周必大,乡居庐陵期间与地方士人交游甚密,中年时期与胡铨"郊居从游几十年",晚年与杨万里的交游被誉为"庐陵二大老",他还邀约同甲、士人及门生到"平园"聚会。他们在实现心理认同的基础上"结群"交游,经由日常的走访、赏花、集会及诗文唱和等,构建较为稳定的交游圈,并在地方社会营造和传承颇具特色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1.
人们在日常交际中,经常带有一定的目的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讲话时需要使用一些语用策略。研究目的是从语言交际角度出发,对国际贸易交际语境下语用策略的运用进行研究。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是语料研究。口头交际语料分析方法的运用,为本文提供了强有力的论据。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是言语得体策略、委婉语策略、模糊语言策略、间接言语策略、不实施威胁面子行为的礼貌策略等的运用关系到国际贸易交际的成败。  相似文献   

12.
跨文化传播学中文化适应研究的路径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适应研究是当今国外跨文化传播学界最关注的主题之一.它在心理学、传播学和人类学等不同层面展开,形成了引人瞩目的理论景观.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学科关注的重点不一,研究和分析的方法各异,文化适应理论体系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景象.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反思不同层面文化适应研究的理路,探求不同学科间文化适应研究的联系与分歧.本文认为惟有广阔的视野、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和丰富的知识体系,才能使跨文化传播领域的文化适应研究更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一个不应该被忽视的儒者:东方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继训 《齐鲁学刊》2002,(3):103-105
东方朔,不仅历来评价褒少贬多,而且还缺乏深入的研究。作为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我们有必要澄清某些认知和看法。本文揆度当时的社会现实,重新审视东方朔,或许有助于弥补过去研究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非言语符号作为非言语交流方式,在人类交际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如何积极有效地处理非言语符号英汉互译的跨文化因素以及其功能对等问题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本论文将从功能对等角度全面地探讨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非言语翻译问题,探讨译者如何合理地处理原文中的非言语符号信息,如何在译文中用言语描述出在原文文化中非言语符号所拥有的信息功能和所负载的文化涵义。  相似文献   

15.
任文京 《河北学刊》2007,27(3):133-139
诗学与书学的互通,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种值得注意和研究的现象。古代诗学家经常借助二者之间的相似性或相通性来阐释诗歌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或以书体喻诗,或以书法风格喻诗歌风格,或借妙悟将二者打通,或借书法之势谈诗歌之势,不一而足。这样,不仅使抽象的诗学理论变得形象生动,而且还富于文学创意,从而在不同艺术门类的比较中,拓展了诗学研究的视野,丰富了诗学理论。  相似文献   

16.
揭示了工业革命前后,科学与艺术从结合走向分离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进入信息时代,科学 与艺术再次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各自从对方获得新的发展契机和发展空间,从而改善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交流与发展,文章指出了两者走向回归式结合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主义作为广泛影响当前社会的主要思潮流派,以其蓬勃发展的性别议题、知识话语和运动空间,深刻影响着国际新闻与传播研究格局.国际范围中女性主义相关议题的研究成果不断增长,针对既有科研文献提炼女性主义在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发挥的作用和转化效果,探索女性主义在具体学科研究中的综合价值,为促进国内新闻与传播研究事业发展提供性别话题.基于科学知识图谱对SSCI收录的21世纪以来相关期刊论文进行科学计量,结果显示女性主义在国际新闻与传播研究中的影响主要聚焦于女性形象、性别权力、赛博叙事、凝视关系等知识议题.女性主义思想资源为我国新闻与传播研究提供了经验借鉴和知识启迪,为创新国内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了变化契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阳光小区为例,对生活污水处理回用工程进行了设计和评价研究,经过对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证实了此项中水回用工程对缓解淡水资源的紧张局势、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语用学理论为基础,研究了语境对话语含义的动态调节作用,认为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交际者必须根据社交语境和文化语境的不同,随时调节自己的言语,从而恰当得体地调整人际关系,促使跨文化交际活动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20.
家庭传播作为传播学一个新兴的学科分支,不仅用于解释和解决家庭媒介使用中的行为和问题,也深刻影响着家庭关系和家庭文化。基于内容分析法并辅以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对SSCI与CSSCI数据库中关于家庭传播的研究成果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显示,国内外相关研究趋势一致。但国内研究的“质”与“量”略显不足,形成了以调查及访谈方法为主,以媒介行为、传播媒介与效果等为重点内容,以亲子(父母与子女)、青少年儿童、家庭等为核心对象的家庭传播研究。介绍国内外家庭传播研究者所关注的重点议题和内容,对未来国内拓展和丰富相关领域的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传播体系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