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乃是一种互释互约的解释学循环。人的文化环境,就是使人的存在成为现实可能的诸文化条件的总和。它是人一旦出生就被抛入并生存其中的整个文化氛围,大致包括知识系统、认知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不同层面。文化环境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濡化”和“涵化”。人的个体与类、人与文化环境之间的互动,塑造了人的文化模式。它既是人的文化创造的结果,又对人及其活动具有先在制约性。文化模式一般具有共享性、规范性、可塑性、再生性和理想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2.
文化多样性概念虽然在理解“他者”的问题上有所助益,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导致人们在对人类自身的认识上趋于另一个极端。通过对相关概念的简要历史分析,文章揭示了文化多样性概念在理解现实中的种族与族群现象时可能存在的紧张。  相似文献   

3.
库恩“范式”的文化涵义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把库恩的“范式”( Paradigm)看作是一个介于科学共同体与外部自然之间的独立系统 ,并通过分析“范式”中各结构层对共同体成员的心理价值的建构与主导、对科学活动行为方式的规范与示范作用 ,揭示了“范式”在科学成为科学的同时使科学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这一隐含的文化涵义。进而说明 ,科学其实就是主体的人用“范式”观察解释自然 ,并籍此使自身不断完善的一个文化的、认知的、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对于"文化研究的""元理论"的反思,是对于理论思维本身的一种严格的历史化:将思维形式与历史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纳入思维视野,在重新审核与祛除幻象的基础上,使得思维在一种更加真实的历史经验基础上重新展开;将作为新的批评理论范型的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对立起来,这本身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结果。文化研究的理论情境,正是当下文化语境本身的含混与歧义百出,可以将文化研究看做是将反意义、非意义化的文化场域本身赋予意义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经济人类学的视角审视了民族文化与民族发展的关系。对民族文化资本化的社会背景 ,现实基础以及社会结构与文化权利、人力资本与地方性知识、文化变迁与发展空间、制度融合与社会发展等一些问题的相互关系展开了探讨。认为民族文化资本化的实践活动是民族发展可资利用的一种方式。通过民族文化资本化去获得经济利益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而更为重要的意义还在于这些实践活动还有可能是对规范经济运行的规则的修改与制订 ,从而具有了争夺生存空间的意义。并且认为民族文化资本化的意义还在于对人类多种可能的生活方式的寻求。  相似文献   

6.
自然科学及其产生的现代技术对于世界的影响日益增大,有人以为科技是当代世界的绝对主宰,继而哲学尤其是哲学中的“形而上学”遂被视为过时或甚至根本无意义,致使转型期的国人失去了人之为人的“形而上学”之根。事实上,“形而上学”在文化重建中的意义,不仅表现为它能够填补传统文化形上关怀缺失的真空进而为文化重建奠基,而且能够弥补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缺陷,孕育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江泽民同志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一重要思想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认为这一重要思想是对人类文化发展规律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是在国内外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党的文化建设的战略纲领。贯彻这一重要思想 ,必须在基本理论、科学文化及社会心理等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滑雪文化产生于半殖民、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尽管中国有悠久的滑雪历史和文化,但是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并没有发展成具有现代意义的滑雪文化。中国现代滑雪文化来源于西方,带有西洋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痕迹。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结合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现实作为依托。  相似文献   

9.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传播先进文化强有力的“翅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业并举,是文化艺术生产力的一次大解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引发了当代文化的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裂变。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在概念、运作方式等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但二者之间又存在着一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辩证关系。在文化的发展战略上,我们要以“壮大产业、繁荣事业”作为先进文化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文化的意义及其三种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汉语和英语世界之中,文化的内涵都具有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人们可能在多种视野中理解、使用这个概念。由于侧重点不同,出现了文化的多种划分,但这只是视角的差异以及划分的细致程度不同而已。但是.我们至少可以确认文化的以下几个特征:文化常常表现为特定的符号体系,这是人类脱离自然的标志之一;文化表达了一定的意义,包含了一定的价值判断;得到了普遍认可的意义和判断形成了社会规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这些意义和判断会发生改变,因而文化体现了人们与环境相互适应的方式。在此基础上,文化的功能可以简单地归结为:教育人,培养人,把一个自然人改造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文化发展到今天,其教化功能已经极其全面,甚至构成了文化空间,不同的文化空间形成了多样的文化体系,因此,世界的文化是多元的。多元的世界文化要求我们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从科学与技术哲学现代性的话语中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看到,对现代性缺失的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在思维方式上实现“天人合一”到“主客相分”的转换;在本体论上,重构具有现代特质的概念形而上学,这样才有可能实现自身的现代性转型。  相似文献   

12.
道德教育文化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教育文化概念是道德教育文化研究的集中体现。对道德教育文化概念的理解,取决于对“道德教育”与“文化”概念各自含义及其联结方式的理解。本文认为,在意义构成上,文化是文化反省和文化存在的有机统一体,在内容构成上,文化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独特表现。由此,道德教育的文化研究本质上是道德教育的文化自觉,道德教育研究的文化转向意味着奠基于“文化”之上的道德教育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正如文化、道德教育概念的开放性一样,道德教育文化概念也是开放的,道德教育文化研究是一个并非刚刚开始但有待不断拓展的学术领域。  相似文献   

13.
文化生产力的崛起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提出的文化生产力概念包含着正确把握现代社会智能生产力的指导性原则。文化生产力的提出, 使文化知识从非独立因素变为独立因素,由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文化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对现代文明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将对旧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教育模式和经营管理及领导决策产生重大影响,从而改变财富的分配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生产力有了突破性发展,但在总体水平上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应当强化全民的“文化生产力”意识,建立起国家的技术创新体系和知识创新体系,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呼唤对相对独立于自然科学的诸学科的系统而有效的研究,然而这类科学本身并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名称.诸如“精神科学”、“历史科学”、“人文(人的)科学”或过于狭隘或过于宽泛;而对“社会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提法也存在各种争议.文章试图从自然与人的相互关系;人在认识“内部”与“外部”两个不同世界时采取的方法及文化的意义等问题出发,分析这些主流命名方式背后的内在逻辑、知识体系以及在使用中所遇到的困境;并试图指出在命名过程中对认识论和方法论等问题进行系统思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先进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历史概念,其核心是“扬弃”,即始终是在学习借鉴当时世界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古代的中国先进文化,深受外国宗教和文学艺术的影响;近代的中国先进文化,借鉴了西方的人文科技思想;现代的中国先进文化,从对世界“科学”“民主”新思想新思潮的吸收,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发展与创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16.
地域文化研究具有多重意义,除了历史人文研究自身的价值之外,还有现实重要性:提供区域精神价值定位、形成地域品牌乃至于打造新的产业文化品牌。今天地域文化研究面临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挑战。燕赵文化是河北文化的代名词,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下,提出“冀文化”概念有深层挖掘河北文化内蕴并向区域延伸形成大区域新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是人,而人的根本则是思维方式的科学与否,思维方式的科学与否决定了文化强国建设的顺利与否,而现代文化发展能力的强弱则直接通过相应思维方式及其行为方式和结果表现出来。在马克思"一定要适合"辩证思维基础上经过现代系统科学的具体化所形成的辩证系统思维方式,为深入研究和正确理解科技文化与建设文化强国的关系,也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梦提供了可靠而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明现象的总和。它具有人的特性、群体性,是历史上凝结成的稳定的活动方式或活动成果,异质性。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以“和谐”作为全球伦理的基础观念,作为一种处理各种文明、文化间相互关系的民主方式,寻求的是不同国家的互助合作与和谐发展。各种文化只有相互取长补短,共生共存,共同发展,才能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19.
将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不能不说同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消解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念也有很大关系。同样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以包含丰富深厚文化价值基础的市场经济观念,来消解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根深蒂固的历史影响,也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必然的历史过程。生产力的现代发展,使个体劳动的客观性与社会劳动的普遍要求成为社会中的一对基本矛盾。面对这一基本矛盾,一方面,个体主体应当具有高昂的主体性精神,成为经济活动中的利益主体、竞争主体;另一方面,又要求全社会所有参与经济活动的成员都要有整体观念、全局观念。这两方面要求在现代经济活动中建立一个全方位的贯穿于全社会的文化价值基础。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意义上看,这一文化价值基础都需要在不断地树立自身威信、消解传统文化价值基础的过程中建立、成熟和运作起来  相似文献   

20.
具有当代科学意义的“巴蜀文化”,于抗战时期由卫聚贤提出。但“巴蜀文化”概念和基本内涵形成和确立的标志,则是《说文月刊》两期“巴蜀文化专号”的出版。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是“巴蜀文化”概念发展最明显和丰富多彩的时期,川渝两地出现分流:四川出现由“巴蜀文化”向“古蜀文明”和“巴蜀文明”的提升和拓展,而重庆则出现从“巴蜀文化”“巴文化”向“巴渝文化”的嬗变。“巴蜀文化”与“巴渝文化”概念的提出和形成,既顺应了学术发展的趋势,也适应了特定历史时期(抗战、三峡文物抢救保护)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文化概念的创新,意义非凡,不仅直接推动了学术的发展繁荣,更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文化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