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该文以海派非遗的代表之一海派旗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外形风格、设计细节、化妆发型、整体配伍,以及着装观念等多个指标的比照,将旗袍与西方主流女装进行梳理比较.文中论述了海派旗袍在保持传统服饰细节和风格的同时,吸收借鉴西方主流时尚的国际化现象,并提出这种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主流的融合借鉴对非遗的当代传承与创新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代上海商业的兴盛与海派文化的形成及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派文化曾在近代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所反映出的主要特征,均与近代上海商业的畸形发展和社会的商业化不无关联。商与文的紧密结合,使近代海派文化一方面具有灵活多变与务实创新等不断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又体现出浓厚的商业化色彩。在认识和评价近代商业发展对海派文化的影响时,也应对这两方面均给予充分的重视,否则将会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3.
论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是中国近现代独特的文化现象。20 至40 年代的旧海派标志着近现代中国文化的高峰,推出了一大批文化巨人。50 年代以后, 随着各种社会变革的发生, 旧海派逐渐衰微。原先云起霞蒸、八方竞争的文化格局不复存在, 加之文化重心北移, 至80 年代末, 旧海派已经沦亡。同时, 京派文化也因为失去其海派文化的对立面而消亡。海派文化的生命力在于重商重迁的海洋化胸襟, 重视人的原始生存力与创造智慧, 并且格外关注时尚文化与市民趣味。旧海派的沦亡实际上正是这种文化氛围、机制与精神的沦亡。新海派的建设是极为艰难的, 新旧海派文化的接轨已不再可能, 随着代表旧海派文化时尚精神的港台流行文化的崛起, 人们对海派文化的企图重建可能仅仅是对旧海派赫然成就的永恒回忆与纪念  相似文献   

4.
海派文学兼有传统和现代的双重特性。海派文化继承了吴越文化的传统,同时又具有很鲜明的开放性与现代性,海派文学则生动如实地展现了海派文化特有的内涵;海派文本中充满了浓郁的市井传统,但其日常生活和生存空间里却透露出现代商业社会的种种痕迹;海派文学在中国文学的艺术传统中吸收了灵感和营养,但在艺术表现领域更多地开始了现代性的探索,完成了对传统文学艺术的一项重要创新。  相似文献   

5.
一 提到海派文化,必然会提及海上画派、海派京剧、海派电影和海派文学等,它们建构了海派文化的独特内涵,奠定了海派文化的传统.著名学者陈旭麓曾经指出京派是传统文化的正宗,海派是对传统文化的标新,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这是切中肯綮的.  相似文献   

6.
“海派文化”学术笔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派文化”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其所蕴涵的时髦(或曰“现代”)、求变、创新等方面的特征,十分突出。目前,上海正致力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致力于发展出“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要做到这一点,没有文化底蕴是不行的。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的宗旨,正在于对“海派文化”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研究,以彰显“海派文化”的特有魅力,服务于上海的城市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19世纪下半期西方器物文化促进了海派家具造型风格的多样化,西方技术文化引导上海家具制造业从纯手工业向机器生产方向发展,西方设计文化改变传统的道器观转向现代设计理念,西方商业文化加速了海派家具的传播。海派家具产生于东西方两种异质文化相撞的过程中,因而不可避免地反映出中西合璧的特性。  相似文献   

8.
海派文化是在吴越文化的基础上生成的都市文化,它主要由吴越文化、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混杂而成.以海派文化作为研究视角,海派文学的商业性、现代性是研究的热点,其传统性则有待于拓展、深化.从传统文化角度加强海派文学研究.有助于把握海派文学的全貌、本质,也有助于认识海派文学精神的复杂、多元,揭示海派文学的对话特征.  相似文献   

9.
精英一词指的是人类经过竞争的苛刻选择之后,留下的一群出类拔萃的人."精英集团"历来对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上海的外来精英这个群体的存在,是海派文化包容的结果;这个群体的发展,又为海派文化注入了新鲜内容,从而成为海派文化的一支生力军.  相似文献   

10.
海派电影文化源自海派文化。本文从上海地域文化背景着眼 ,较系统地阐析了海派电影诞生伊始便形成的“影戏”、“传道”两个传统 ,开拓性、务实性、随俗性等美学特征 ,以及上海观众审美心理随时代发展而嬗变的内在动因。文章指出 ,只要挖掘和弘扬海派文化融汇百川、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优良传统 ,克服其负面影响 ,海派电影文化当能走出目前欲振乏力的困境 ,迎来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旗袍的改良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国时期是现代意义上的旗袍发展的黄金时期。传统旗袍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并通过自身的改造与转换,从传统服饰文化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中华服饰文化的典范。通过对旗袍改良各个方面的分析,总结出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旗袍改良与发展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中国女装一直与刺绣艺术有着不解之缘,而当代旗袍的设计,更是将乱针绣艺术元素得到充分的应用。本文在对乱针绣艺术及旗袍礼服刺绣装饰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乱针绣艺术元素在旗袍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效果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3.
不同于赛义德后殖民理论突显西方殖民文化的话语霸权,普拉特“接触区”理论和霍米·巴巴“居间”空间理论都强调了被殖民文化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中国近现代租界就是中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的“接触区”或“居间”空间。异质文化冲突有不同应对方式,暴力冲突是历史上常见的但并非唯一应对方式。假洋鬼子和旗袍作为租界新型混合性文化的产物,因其双重文化身份成为联结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纽带,为中国本土文化社群所利用,以此强调自身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通过这种方式,中国本土文化社群将对西方文化的消极文化接受转换为对本土文化的积极文化输出,保持了自身的地位,从而在中西文化之间取得了微妙的平衡,其实质是非暴力的文化抵抗和温和的文化合作。这是中国文化在不平等跨文化交流实践中形成的应对策略,对于拓展后殖民理论和推动新世纪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对于其他非西方后发展国家的文化建设提供“中国方案”,均具有某种范式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现代城市景观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的特色来源于其独特的传统文化背景。中国传统的景观文化受到远古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地域特点,造就了各个传统城市独特的魅力和与众不同的风韵。然而中国现代城市景观空间由于缺少深层次人文背景的挖掘,城市地方和传统特征开始弱化甚至消亡,景观也失去了自己独特的个性魅力与特征。笔者基于对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共生的解读,提出通过国际语言和手段“呈现”传统要素,使现代城市能够依托特有的文化背景而呈现出独特的精神魅力。  相似文献   

15.
从民族学、文化学和思维创造学、人才学等多角度探讨梳理了梅山文化从古代而近代而现当代的流变发展脉络。梅山文化的深层结构具有“动”的目的意向性,它经过历时性的五次流变发展既融入中国现代文化,又卓然而立和而不同,保持着梅山文化的独特品格。梅山文化的现代形态和核心精神主要体现在该文化圈的现代人身上:从屈原的《离骚》到成仿吾早期的诗歌、再到黄永玉的美术创作、贺绿汀的钢琴协奏曲《牧童短笛》、谭盾的渗透着楚风神秘因子的《风雅颂》等,无不既流淌贯通着古梅山文化的血脉又体现了梅山文化的现代精神。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人类学理论的基础上 ,从中国近现代文化变迁的广大背景中 ,剖析了巴金与文化关系中存在的复杂而深刻的矛盾。本文认为 ,这一矛盾的核心在于巴金对近现代文化的追求和他对传统文化某些方面的体认之间的冲突。他试图解决中国现代的文化问题 ,但这一努力又受他自身文化禀承的制约 ,这就使他在中国近现代文化进程中显示出独特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7.
论潮汕近代民居建筑的海洋文化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潮汕侨乡是广东侨乡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侨投资极大地推动了近代潮汕侨乡的建筑发展。近代潮汕侨乡建筑审美文化特征的主要表现是展现了中西建筑文化从接触碰撞到融会创新的历史过程,突出体现了开放性、兼容性、创新性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特征。海洋文化对潮汕近代文化的影响是一个客现存在的事实,近代潮汕民居建筑文化是中国近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它给国际建筑思潮影响下的当代新地域性建筑的生存与发展以启迪。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考试文化,在当代又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本文以自学考试对传统考试文化继承发展为例证,通过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要求的驱动、考试文化自身的接力扩展、民族恋考心理的影响以及科技发展提供发展基础等四个方面,分析中国考试文化在当代传承和发展的原因,并得出建设当代考试文化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9.
旗袍的装饰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旗袍作为我国传统的服装经受过汉服饰与西洋服饰影响至今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造型风格与艺术魅力。本文对旗袍的款式造型以及旗袍在色彩、缝制工艺、刺绣等装饰魅力分别进行了简释与分析。  相似文献   

20.
分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组成部分的道家文化对现代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的启示,阐述道家思想体系中可适用于旅游企业管理的“无为”、“道法自然”、“上善若水”等道家文化精髓。结果表明,这些体现了现代管理的辩证谋略、适可管理、首重“治人”等思想,对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