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从刀身的形态看,可以将鄂尔多斯式青铜刀划分为直刃直背刀、凸背直刃刀、凸背凹刃刀、凹背凸刃刀和直背直刃刀五大类.分析这五类鄂尔多斯式青铜刀,可以初步弄清其作为礼器、兵器以及生产、生活工具的可能性.通过比较夏代至战国早期北方八个不同地区青铜刀的典型特征,则可以准确地把握鄂尔多斯式青铜刀所具有的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属性.  相似文献   

2.
周原甲骨文     
在五倍显微镜下,针尖似的字迹变得有米粒大。在一平方厘米的卜甲上,次序井然地契刻了三十一个字。“奇迹!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迹!”这种赞叹声发自参加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五届年会的一百多位学者之中,他们为考释周代甲骨文,于今年八月三十日来到周原。 周原位于陕西关中西部岐山、扶风两县之间,东西、南北各宽约七、五公里,乃周都岐邑故地。即周王朝的发祥地。一九七七年春,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整理出甲骨一万七千一百二十多片,带字卜甲三百多片,计六百多字。三十一字是其中契刻文字最多的一片十甲。显然,这是继殷墟商代甲骨之后,古文字史和商周史考古发掘上又一重大发现。  相似文献   

3.
契刻是文字产生之前的一种常见的记事方式,与文字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古代汉文典籍对契刻记事有记录,但具体情况并不清楚。考古发现仰韶文化刻齿骨片当是上古契刻记事的遗留之一,但刻齿的含义也不得而知。云南许多少数民族都有刻木记事的习俗,丰富多样的记事木刻为认识上古契刻记事提供了很好的参证。  相似文献   

4.
说甲骨文中的蜀国地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勇 《殷都学刊》2005,3(1):10-12,51
甲骨文中的“蜀”,学者多谓此即古代巴蜀之蜀。然四川成都平原上的古蜀国与中原相距遥远,殷商时代考古文化面貌亦与中原相异,不像是甲骨文中与殷商王朝联系颇为紧密的蜀方国。通过对文献和商周甲骨金文的深入研究表明,殷周甲骨金文所见之蜀当在今河南长葛市,与四川成都平原上的古蜀国并非一事。  相似文献   

5.
论西南少数民族档案的源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档案大致起源于夏商时代。据考古发现 ,甲骨档案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档案。据文献记载 ,人类早期的记事方式是结绳、刻契和绘画。它们被视为文字产生以前我国档案的起源。从西南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来看 ,各民族使用汉文或普遍使用本民族文字的历史是短暂的 ,如果严格按照国家、文字的标准来看 ,多数民族在历史上都不具备形成档案的条件。但早已生息、繁衍在西南土地上的各民族先民 ,事实上也早已有一种在本民族、本地区内部广为流传的记事方式。值得注意的是 ,在西南部分少数民族中 ,即使后来已传入汉文字或有了本民族…  相似文献   

6.
花园庄出土商代甲骨文中的"?"字,实即"吉"字上半部,亦即商周时代古戈头形状的写照。?是象形字,"戛"是会意字,而殷墟卜辞中上?下口的"吉"也是以?作声符的,说明?古音同"戛"也同"吉",其本义是"戈头"或"戈首",在花园庄甲骨卜辞中作名词,是指玉戈头或玉戈首。从考古资料看,此"?"字释为"圭"是不对的。玉戈头与玉圭皆见于殷墟发掘出土的资料中,也都是用于祭祀的礼器;但二者的形制是截然不同的。玉戈头的"?"下部有枘部分,明显是用来纳入凿孔或缚绑在戈柄之上的;而玉圭无枘,是呈长方形状。玉戈比玉圭在殷礼中使用更为频繁,而周礼中玉戈逐渐消失独留玉圭,这大概是学者不敢把花园庄甲骨文中"?"直接释读为玉戈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自从殷墟甲骨文发现以后,为了条理清晰地刊布与研究这些珍贵史料,陆续有学者对甲骨文的内容进行了分类研究,他们的研究成就在甲骨学史上十分重要。但由于分类标准不够明确,以往的各种分类法尚有改进与调整的必要。我在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整理该馆收藏的甲骨时,考虑到甲骨刻辞应该从各版甲骨记录事项的总体内容而不是其中的某种成分进行分类,从而提出了个人在实际操作时的分类设想。  相似文献   

8.
甲骨刻辞词性标注语料库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计算机辅助甲骨学研究,建设甲骨刻辞词性标注语料库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性工程。现在还没有现成的甲骨刻辞词性标注语料库,因此,有必要设计和实现甲骨刻辞词性标注语料库系统。这个标注系统结合人工标注、机器标注和人工审核,循环作业,快速、高效地建设甲骨刻辞语料库。  相似文献   

9.
自西晋学者皇甫谧首倡契始封于"上洛商"以来,郦道元、郑樵、魏源等著名学者紧随其说,因而给商洛各种地方志书的牵强附会提供了史料依据.本文通过对最新考古成果的介绍,并结合文献研究、甲骨卜辞分析、古文字考证等方面的细致论述,否定了在中国史界流行了一千七百多年的皇甫氏观点.  相似文献   

10.
殷商时期玺印已经出现,考古发现的青铜玺可资证明,旧说的印陶原本是刻文而非玺印。商代印章已较成熟,其起始仍可上溯。  相似文献   

11.
史志龙 《殷都学刊》2011,32(2):19-22
"亳"是商人重要的都城之一,学者多有论述,并无异议。而对于其地望以及"亳社"的性质,则聚讼纷纭。有学者认为,甲骨卜辞中的"亳"字是一种误释,应当释为"膏"。结合文献记载与考古资料,有必要再对商"亳"进行探讨,以厘清这种认识,这对于研究古代都城和礼制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蕴智 《殷都学刊》2005,(1):107-111
一、前言汉字是华夏先民的重大发明之一 ,是一笔宝贵的人类精神文化财富。几千年来 ,它作为记录古今汉语的符号系统 ,不仅为中华多民族大家庭服务 ,而且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几十年来 ,随着田野考古工作的全面展开 ,祖国内地出土了大量的古文字原始资料。其中仅中原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就达1 0余万片 ,各地所见商周时期带有铭文的青铜器达 1 5 0 0 0余件 ,所出土战国、秦、汉及三国西晋时期的简牍多达数万支。如今出土的古文字资料数量丰富、门类齐全 ,它上至 80 0 0年前舞阳贾湖遗址的甲骨契刻符号 ,下有三代…  相似文献   

13.
文王受命说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原甲骨被发现后,史学界对商周关系给予了新的关注。但在商周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文王受命”说,其真相却至今未获澄清。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作一些新的探索,以求得到指正。  相似文献   

14.
殷墟甲骨刻辞发现于1899年。30多年后,学者们开始注意于刻辞的语法研究,胡光炜《甲骨文例》的问世,标志着这一研究的开端。全国解放后,有更多的学者潜心研究此道,创获甚丰。如管燮初著《殷墟甲骨刻辞语法研究》,陈梦家著《殷墟卜辞综述》有“文法”章,吴浩坤、潘悠著《中国甲骨学史》和高明著《中国古文字学通论》都有专门章节论列刻辞语法,等等。但是,总地说来,从事这一研究的学者为数不多,所出成果也未能尽惬人意。笔者近年来从事汉语古文字的教学工作,有关殷墟甲骨刻辞的语法问题每多涉及。词法  相似文献   

15.
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东西部文化交流的频繁时期。以四川三星堆为代表的巴蜀青铜文化向周边乃至东部的边远地区逐渐扩散。地处东海之滨的福建地区当时活跃着古越族的重要支系闽越族,在古蜀文化渐进的历史进程中,这两支区域文化互相交融,在东南乃至福建地区形成若干地方特色。在闽越族曾经活动的漳浦地区所发现的牙璋等文物,成为古蜀文化与闽越文化频繁交往的实物见证。本文从福建与四川两地出土牙璋的异同点出发,论证商周时期东西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相似文献   

16.
评《金文形义通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非常悠久,可惜起初主要的书写材料,是简帛之类易腐朽的物质,所以目前在考古发掘中发现的简帛文书,时代最早的只是东周后期的.时代更早的毛笔写的文字,偶而也在商代的陶器、玉器、石器和卜用甲骨上遇到,最近在郑州小双桥遗址发现的用毛笔写在陶器上的文字,年代显然早于殷墟的甲骨刻辞.但是,考古上已发现的商代的毛笔书写的文字,不是单个的字,就是简短的残辞.在西周晚期的虢国贵族大墓中虽已发现了一些用毛笔写在玉简上的遗策,至今尚未发表.而在侯马、温县等地发现的毛笔写在玉石片上的盟书,年代已和楚墓中发现的毛笔写的简策和帛书相近了.  相似文献   

17.
商汤立国之前商族虽经历多次迁徙,但先商时期商族主要活动于豫东商丘一带。关于殷商文化起源于商丘,历史文献中有众多记载,甲骨卜辞中"商"地也频繁出现,商丘地区至今仍存有商人先祖及其后裔宋国的众多名胜古迹。在考古方面,商丘的永城、柘城和夏邑等地均发现有先商时期考古文化遗存。文献材料、甲骨卜辞、名胜古迹与考古发现均表明,殷商文化起源于豫东商丘地区。  相似文献   

18.
"腰坑"葬俗一直以来被考古学界认为是商族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一葬俗在商代墓葬中普遍发现,并延续到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本文通过梳理考古资料,试对商周时期腰坑本身的功能、意义做一个总结和阐述,以期对商周时期丧葬习俗的认识提供有益线索。  相似文献   

19.
周原甲骨刻辞行款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原出土甲骨刻辞虽然字数不多,但辞例、行款却较为复杂。有学者分析了它们的字型与孔型,有学者研究了它们的文法,也有学者从辞例、命令副词开首的句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如此等等。从不同方面对周原出土甲骨刻辞进行分析,对判定它们的用途和族属是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甲骨文契刻书法艺术表现在线条挺拔劲峭,长方体字形是最美最合度的形体,基本章法形成是直书,自上而下,自古而左的章法格局开启了书法的传统款式。甲骨文笔墨书法家的作品,有的参以小篆笔法,有的模仿刀契之痕;也有的发挥毛笔性能,又追求契刻神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