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实践精神     
以往,实践被单纯看作认识论范畴,实践精神便被理解为相对于理论而言的实践第一精神。我们认为,应当从人的存在的本体论意义上理解实践和实践精神:实践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现实的相互作用,是人的本质力量现实化对象化过程,从这一前提出发,可以把实践精神理解为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自觉追求人的本质力量现实化、对象化的意识。其具体内涵包括主体精神、功利精神和创造精神。(一)主体精神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是人,人的主体地位是指人在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对象性活动中所处的自主自觉地位。所谓主体精神就是人在对象性活动…  相似文献   

2.
企业经济行为选择中的道德边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企业的经济行为目的是获利。一般说来 ,当且仅当企业能够从自己善的行为选择中得益时 ,企业才能自觉选择善的行为。在有效正式制度供给之下 ,由于选择道德的行为是企业获利的基本手段 ,企业趋向于自觉选择道德的行为。如果一个社会制度体制有着重大欠缺 ,不能基本做到德福一致、德者有其得 ,那么企业经济活动中的自觉择善而行则不能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在一些流行的哲学教科书中,意识的能动性、主观能动性,自觉能动性三个范畴被当做一个东西,认为它们都是指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三个范畴在许多场合下被任意替换,给人们造成了一个三者无区别的错觉。例如,有的教科书说:“动物的能动性不是主观能动性,因为它没有‘主观’,没有自己的主观世界,也就没有意识。它不是自觉的能动性,而只是盲目的能动性。所谓自觉能动性,就是在自觉的活动中表现的能动性,而所谓自觉的活动就是有目的的活动,有主观意识支配的活动。可见人之所以具有自觉能动性,首先正是因为人具有  相似文献   

4.
女性主体意识及其发展中的矛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女性主体意识的涵义人的主体意识是人的高级意识,当人们自觉地意识到“我是主体”时,她实际上已经明确地意识到了自己实践和认识的客体的存在和自己对客体的主导作用。只有能够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同时意识到自己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意识到自己的主体身份和主体价值,才是具有了主体意识的自觉主体。有些人虽然在事实上从事着改造和认识世界的活动,但是如果她不能自觉意识到自己对客观世界的驾驭支配地位,那么,她的实践活动仍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自发性。这些人还不能说具备了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5.
"对象性活动"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隐而不显的哲学前提和基础,这一原则的形成吸收了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因素。马克思首先站在费尔巴哈"感性对象性"原则的基础上批判黑格尔"自我活动"的"非对象性",又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中拯救被费尔巴哈忽略的"活动"原则,将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同时理解为"对象性活动"。同时,马克思并没有停留在一般的意义上谈论"对象性活动",而是将"对象性活动"诉诸现实劳动,将劳动的实现诉诸"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进而将真正的劳动规定为占有了对象本质的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揭示了"对象性活动"的真实含义。  相似文献   

6.
劳动创造了人,人的诞生是一个新的物种的诞生。人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地创造的,实现于对象性的活动中,而且是一个永恒的历史过程。认识自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论目的与手段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和手段,是反映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主观与客观之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所谓目的,是主体依据外界情况和主观需要而提出的行动目标。所谓手段,是为达到目的,主体在其对象性活动中,作用于外界对象的一切中介之总和。目的和手段是相互区别、相互对应的,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8.
主体之所以为主体,首先在于有主体意识。人文社会科学认识主体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实际承担者与创造者,要完成其特殊的任务和历史使命,在其研究中应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独立的主体意识是主体进行认识和研究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内在素质之一,并且应贯穿于其认识和研究活动的始终。具体包括自决意识、自主意识、自控意识、批判怀疑意识、责任意识、个性意识。自决意识。自决意识是指人们作为决策主体对于自身活动目的及行动方案作出相对独立的认识、选择、预见和决策的意识。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是自由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人作为相对独立的主体所必…  相似文献   

9.
《东岳论丛》2017,(12):28-34
怎样处理好批评的自在性、批评的对象性,以及批评的自在性与对象性之关系,对于当下中国电影批评的价值生成具有重要意义。自在性是指批评必须作为一种自我意识行为、一种理性精神展现、一种与批评家独特艺术思维紧密相关的、具有原真性的阐释;对象性是指批评应该是一种推心置腹的交流,一种平等体味的谈心,一种思想和艺术的对话,一种精神与实践的耦合,意在人心与物化的世界之间搭上桥梁,在文本与主体之间引发碰撞和共鸣。而自在性与对象性的完美融合则是电影批评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理论不是一种"边界意识".人的解放是指摆脱人对人或人对物的依赖与束缚,但更主要是指主体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理论的思想主要来源于亚当·斯密、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人的解放途径就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实现自由自觉的活动或劳动.人的解放理论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目的.人的解放程度是检验科学发展观实践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道德评价即道德行为的评价,它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所作的善恶判断。道德评价的目的在于扬善抑恶,使人们自觉选择道德的行为,避免不道德的行为。毛泽东在他的许多著述中,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对道德评价的立场、根据、标准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并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方法问题,正是人们获取认识和改造自然成果的重要手段。 一、涵义和性质 “方法”一词,源于希腊文,意思是“沿着”或遵循什么“道路”行进。科学技术方法,是指人们在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中的途径、办法、手段、程序和行为方式。它是一切有目的的行为的产物。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要想达到预定的目的,都不应只解决  相似文献   

13.
论文艺的双重主体结构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艺的双重主体结构,是指文艺主体以自身为对象所形成的内在的主客体关系结构。文艺主体的审美活动过程,具体表现为主体自身把自己分为自身主体和自身客体的二重化过程,无意识的忘我活动和有意识的自觉活动协调统一的活动过程。文艺就是在这双重主体的交感效应中,获得了自己的本质规定,成为了一个与科学意识和伦理实践意识相区别的,独立的艺术意识结构、艺术意识领域。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认识与实践是我们人类所特有的两种主要生命活动形式的话,那么,真理与价值则是贯穿于全部人类生命活动领域的两项基本目的追求,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人类对于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的自觉意识和运用.追求真理意味着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对象世界的客观规律,按照客体的尺度即世界的本来面目及其规律性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而追求价值则意味着使对象世界符合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按照主体的尺度即人类的主体本性及其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从接近和把握真理是为了创造和实现价值这个意义上说,对价值的追求不但主导和规范着对真理的追求,而且是全部人类生命活动的终极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15.
<正>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人的行为和实践活动才表现为一定的意向和目的。人的历史,就是人类自身进化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人类有意识地通过自己有目的的对象性活动创造的历史。“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118——119页)  相似文献   

16.
一、自觉性和自发性概念的层次性自觉性和自发性有不同层次的含义,它们可以在不同的场合中使用。1.广义的自觉性和狭义的自觉性,广义的自发性和狭义的自发性。自觉性和自发性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自觉性是指主体的活动具有意识性、目的性、计划性,不论这些意识、目的、计划是否反映了客观规律。显然,自觉性只是具有意识的人才能具有,它是人区别于物的根本特点。马克思说:“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人通过意识不仅能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别开来,而且能把人自身同他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把“他自己的活动作为自己意…  相似文献   

17.
论人学的生存论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学研究有必要昭现自身所蕴涵的生存论基础。传统哲学实际上通过形而上学的抽象形式表达了一种异在的生存论关怀 ,现代哲学对人的实践活动的高度重视则体现了人们自觉的生存论追求 ,但人们未必明确生存论对于人学的基础性地位。因此 ,有必要揭示人学的生存论基础 ,通过这一工作 ,重审形而上学的生活价值 ;重视非对象性的诗性生活对生存论活动的内在意义 ;深化现代哲学对人及其实践活动的理解 ,并克服在这一研究领域所陷入的主体主义及外在化困境。生存论的内在结构即真实的个人、社会化的人与自然的人的三位一体的同构关系 ,其中 ,社会化的人的生成对于现实地理解生存论具有前提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思想家。对于西方美学的研究是如此,对于中国美学的研究也是如此。这里,就以海德格尔对于“真理”的看法为例。“真理”是一个极为重要而又极为混乱的问题。在西方,从亚里士多德始,一直沿袭着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看法:真理的本质在于符合。在他们看来,真理是对事物真假的一种判断,凡是判断与其对象符合,则被称为真理。在这种意义上,所谓“真理”,实际上应该是“真理”,即关于“真”的理。在人类的生命存在中,强调“理”大于“真”,应该说也有一定的合理之处。这里的“理”,是指人们在对象性思维的基础上通过认识、逻辑对  相似文献   

19.
《理论界》2017,(3)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应该纳入"实践的唯物主义"加以考察,物质、意识与实践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感性的对象性活动,即实践中才能得到合理的说明。物质既包括自在物质,也包括感性的对象性活动即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人化自然和自然化的社会以及它们的运动规律。实践与意识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生成的关系。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是由于社会性生产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并指导实践活动。实践是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生成和活动空间,物质与意识的矛盾运动又推动了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化和扩展。正确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象性理论与美学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学史上美的本质问题困扰了许多学者,马克思完全打破了传统美学的研究思路,他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感性的、对象性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因而在马克思哲学中,对象性理论具有显著的位置。本文着重阐明马克思这一理论的思想渊源、主要内容及其对马克思美学的重要影响和意义。一费尔巴哈哲学对《巴黎手稿》有很大影响,就对象性理论而言,费尔巴哈哲学为马克思哲学的对象性理论提供了一些基础性的观点。费尔巴哈在其著作《基督教的本质》导论第一章概论人的本质中,通过对人与动物的比较,把人看作是自然界的特殊的、有意识的存在物,人意识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