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他的诗歌大多以新英格兰的乡村为背景或以普通农民的生活为题材,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诱人的田园风情。新英格兰的乡村是他诗歌灵感永不枯竭的源泉。正由于他的诗歌蕴含着质朴的新英格兰气息,才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弗罗斯特的诗歌中隐藏着来自<圣经>、柏拉图著作等多种传统的源头.诗人通过引用、戏拟、杂糅等手段,将诗人头脑中停留的感受、意象等与新英格兰的乡村景物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文本中的互文性关系表明,弗罗斯特的诗歌在微言中蕴藏大义,由众人写成并向大众接近. 相似文献
3.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诗人.50年的创作生涯给他带来了许许多多的荣誉.他的诗歌被美国各阶层的读者所喜爱.他在自已的诗歌创作历程中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现实本质以及人与自然的辩征关系. 相似文献
4.
刘保安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6):90-92
弗罗斯特诗歌中有很多自然意象。弗罗斯特呈现自然意象的方式主要有:以拟人化手法、以比喻的手法、集中使用多个自然意象使之互相烘托、自然意象与植物意象互相映衬。弗罗斯特诗歌中的自然意象有效地表达了其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和诗人的诗思。弗罗斯特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多为视觉意象,这些意象往往能够给读者带来一种直观的感受,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相似文献
5.
罗伯特·弗罗斯特在美国文坛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他生活在传统诗歌与现代派诗歌的交替时期,被称作“交替性的诗人”。他的诗歌在形式上属于传统一路,很多作品没有脱离20世纪以前诗歌的格律传统,但从诗歌的主题思想、创作题材和艺术手法上讲,弗罗斯特的诗歌已经具有较强的现代派特色。 相似文献
6.
李海明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41-43,64
本文运用海德格尔基于现象学理论而提出的"从存在者身上逼问出存在来"的观点深入解读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随缘》,希望通过诗歌文本的表象,从诗歌的文字的存在者背后逼问出许多存在来,以便真正读懂弗罗斯特诗歌所具有的深遂哲思,深化对弗罗斯特诗歌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表现方式,抒情是作家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理念的辩证统一。因此.任何抒情诗都有一个关于抒情方式的问题。然而,不同的诗人往往会因自己的诗学理论和个性气质而采取不同的抒情方式.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并以此突显自己的诗歌风格和独特的艺术特色。作为一名出色的抒情诗人,弗罗斯特在抒情艺术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其多变的抒情方式就是其典型表现。其中,直抒作者之情是弗罗斯特最有代表性的抒情方式。诗人在其自然诗、爱情诗、哲理诗、农事诗时常通过直抒抒情主人公“我”或“我们”的胸臆来流露真情,实现表情达意的抒情功能。 相似文献
8.
9.
虞颖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11):82-84
分析了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乡村诗歌。他的诗歌所展现的美国乡村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乡村是美好和谐的,另一方面乡村又是黑暗恐怖的。其中黑暗恐怖的乡村包含自然本身具有的奥秘和黑暗以及工业文明给乡村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对诗歌韵律的研究既可以从传统视角出发,如美学视角、音乐学视角、语音学视角、音义学视角,也可以结合现代音系学理论,甚至可以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来探讨。从多维度的视角来尝试解释诗歌的韵律特征和韵律结构,期望能扩展诗歌语言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究其实质而言 ,协调是以人为中心的利益关系的调整。如何正确处理利益关系需要以公正作为准则。本文试从企业管理伦理的角度探讨企业管理中公正原则所涉及的主要层面 ,影响管理公正的伦理因素以及消除管理不公的伦理运行机制等问题。可以预见 ,以人力资源为核心要素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将使企业管理中的公正原则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英国田园诗歌源远流长,是人类文明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但长期以来田园诗歌一直被视作消极遁世的文学而没有进入研究的焦点。然而纵观整个英国田园诗歌,不难发现大量诗作中表达出超前、明显的自然意识和生态思想。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生态批评理论为研究田园诗歌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试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结合文本细读的方法客观全面地重新解读田园诗歌,探寻其中蕴含的积极生态思想及其对生态理解的狭隘性和局限性,从而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进一步推动国内外对田园诗歌多视角、多元化的批评与解读。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以来,伴随着都市经济的复苏与发展,诗歌写作与都市文化形态的关系日趋胶着。诗人以对都市工业文明的摹拟延续其现代国家梦想,在体认城市地理空间以及自我心理空间的过程中,反思都市化带来的现代隔绝感,流露出带有批判意识的现代意绪。同时,在都市品格熏染下,诗人的视点逐步平视,他们更关注城市人当下的生存处境和思维空间,注重流徙体验的表达。城市与诗歌表现出相互印证与复现的转喻关系。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古代诗词之类的作品,其背后通常都隐藏着某种故事原委,习惯上即称为"本事".然而这种本事,有时候很可能它本身就是错误的,更多的则是旁人对它的理解错误,由此引发一系列相关的问题.这就有必要予以澄清,尽可能恢复历史的原貌.本文集中考察清代诗歌中的若干作品本事问题,并且这些作品往往还都是向来传播极其广泛的名篇. 相似文献
16.
17.
诗歌翻译家黄杲炘在继承"以顿代步"基础上,提出了"兼顾顿数、字数和韵式"的"三兼顾"译法。鉴于译界对该译法的不同评价,以"异化论"为指导,以黄杲炘的译论、译诗为依据,探讨了"三兼顾"译法的优点及局限性。认为随着语言的发展、"三兼顾"译法的完善、译者能力的提高及读者审美经验的转变,该译法今后必然会为更多译者所采用。 相似文献
18.
王君玲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10):187-188
运用"陌生化"理论分析狄金森的诗歌,探索其诗歌在形式、格律音韵以及语法语义上等各方面对传统的叛逆及其相应的陌生化效果,总结她的诗歌独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
兰斯顿·休斯深受美国黑人流行音乐中的布鲁斯和爵士乐的影响,在其关于美国梦的诗歌中既表达了黑人在种族歧视的社会中梦想不能实现的忧伤同时又表达了用欢笑代替泪水这种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休斯诗歌中的美国梦既是对美国现实社会的失望也是对没有黑白歧视的自然世界的向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