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等教育地理学是以地理学为方法论渊源,以高等教育学为本体论渊源的新兴交叉学科,具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文献分析表明,该学科建设已有一定基础,但仍处于萌芽阶段。从认识论、价值论、实践论三个层面考察,高等教育的地理学问题以及地理学的高等教育问题是高等教育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根据交叉学科"三原色"理论,其学科性质具有独立性、综合性与倾向性。高等教育地理学是朝阳前沿学科。  相似文献   

2.
教育地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就进行了研究。20世纪90年代,教育地理学在我国也受到一些学者重视。随着《教育地理学》一书的出版,教育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确立起来,学者在教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学科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随后研究势头减弱,学科发展缓慢,存在研究对象尚不明确,学科性质争论不下,学科体系尚未形成,研究团队薄弱等诸多问题。与此同时,国外的教育地理研究已经发生了教育地理研究的“空间转向”,并获得了较丰富的理论成果,值得借鉴。我国的教育地理学研究需要在理论研究、实践研究、方法论研究、科研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做出更进一步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文学地理学是由中国本土学者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研究文学的学科,也是批评与研究文学的一种新方法。它兴起于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发展于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与民间文学的研究。在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设中,地方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可以为文学地理学提供许多第一手资料,为文学地理学研究提供许多重要个案,从而发挥重要的作用。地方文献中所保存的文化、文学与自然地理要素,一再说明了文学与地理之间的天然联系,有力地论证了地理是文学发生的起点与产生的基础,也是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地方文献还包括实地考察与田野调查所得到的第一手资料,包括某个地方的自然山水与民情风俗的照片、录像、录音与实物,它们对于文学地理学研究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作为独立存在的契丹学学科,它的学科体系有着相当复杂的结构。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将整个契丹学体系的分支学科粗略地归纳为以契丹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契丹历史学、以契丹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的契丹考古学、以契丹历史地理为研究对象的契丹历史地理学、以契丹学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契丹史料学、以契丹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契丹理论学、以契丹辽文化的应用为研究内容的契丹应用学等六大结构板块。  相似文献   

5.
“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的关键词,发轫于“景观”,经历了“景观”向“文化景观”的嬗变,其总体涵义指彰显文化属性的实体景观。“文化景观”的指涉范围包括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成为跨学科联系的高频词汇,如与文学地理学所建立起的跨学科互动。这种互动总体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为人文地理学关键词“文化景观”,与文学地理学关键词“文学景观”之间相联又相离的关系;其二为“文化景观”自身包含的人文地理学科方法论,与文学地理学学科研究方法论之间,形成了互视、借鉴的有机模式。跨学科互动的双向审视,既修补了文化景观研究中偏离本体研究的不足,也成为检验文学地理学的学术话语权及现实功用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6.
初论文学学     
在众多的辞书和文学教科书中 ,文学通常被理解为一种社会现象或活动 ,理解为一种艺术样式——语言艺术。文学不应被当作一个学科或学科门类的名称。以文学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应正名为文学学。经过约一个半世纪的发展 ,文学学已经成为包含众多分支学科、边缘分支学科的学科群组。今后 ,文学学的学科体系将进一步得以充实 ,其主流演进态势仍是研究对象的细化和学科之间的交融  相似文献   

7.
作为世纪之交学科交融与学术创新的一个热点论题,文学地理研究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揭示了文学地理研究的历史进程,在回溯文学地理研究历史渊源的基础上,将世纪之交的文学地理研究划分为20世纪80年代的吸收与酝酿时期、90年代的多元发展时期、21世纪初的走向整体研究与理论构建时期三个阶段;然后依次从区域性、专题性、整体性、个案性、理论性研究五个重点领域总结了世纪之交文学地理研究的重要进展;最后是对文学地理学研究预期走向的展望,提出应针对当前文学地理学研究所存在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实证成果不够显著、研究重心不够明确、文献基础不够坚实、学术交流机制缺失等诸多问题,加以重点突破。  相似文献   

8.
从文化地理学角度研究文学,实际上是借用地理空间的形式,展现文学完整的风貌。中国文学经历了从相对静态和封闭的地域文学研究到动态的文化地理研究。空间是文化地理学的关键词,从文学空间的视境下重新阐释与领悟文学的内在意义,对于超越当前的文学研究,构建一种时空并置的新型文学范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学地理学的兴起提供了文学批评的新视角。中国文学地理学批评注重作家体验或听闻过的地理景观叙事,较少从全球化和地缘政治角度关注地理叙事。“以诗证地”“以地证诗”之“地”应该涵纳家国情怀、政治经济等关涉“地”之维度的传统。以早期现代英国文学的地理叙事为研究对象,可从微观层面为文学地理学研究提供具有启发意义的批评范式。由海岛位置所决定,英国文化背负明显的地理边缘焦虑情结,地理大发现的历史机遇使得英国人对所处的地理位置重新定位,马洛、斯宾塞、莎士比亚、弥尔顿等英国作家通过重写历史,叙述海外贸易探险及与此相关的劳动力输出、海上军事力量的培育、意识形态的输出等,彰显英吉利民族从边缘走向世界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国家行为,这种位移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去边界和解除领土设定的权力和文化生产,对辨别当下全球化过程中的各种碰撞和冲突仍有认知上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时轮进入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国科学院宣告成立,不少专业的高级知识分子逐渐聚拢北京。竺可桢、黄秉维成为中科院地理学科的负责人,谭其骧、侯仁之等学者则聚靠地理研究所,酝酿着历史地理学如何起步发展。为配合国家的生产建设,50~70年代科学院等部门实行的“任务带学科”组织方式,吸引了谭其骧、史念海、侯仁之等学者投身到黄河、黄土高原、西北沙漠改造的研究潮流中,所编著的我国第一套《中国自然地理》丛书中,也确定了《历史自然地理》的选题和著述任务,结果促使历史地理研究循着自然地理(自然综合体)的研究路径发展起来。本文认同科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人物(学者)、学说(论著)、事业(学科)与时代背景之间学术史的初步考察,认为历史自然地理这一领域的研究是通过对现实生产建设所遇问题的历史由来及其症结的揭示来展示学科价值,在当时已被纳入服务国家建设需要的轨道。这一做法产生的一个结果即为: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和内容由此得以丰富,历史地理学科因此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11.
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的学科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学的概念厘定、学科独立性、学科交叉特征、公共管理学分支归宿等多个方面,探讨了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学的学科定位。从中国国情和具体的教育实践来看,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的学科外延应规定在“农村”而不是“农业”,服务与管理各有侧重并有机统一。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有着特殊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正在形成具有自身规定的学科范式,具有一定的学科独立性。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以农学、推广学、社会学、经济学和法学为学科基础,属于典型的农村公共管理或公共事业管理,是隶属于公共管理学科以下的新兴交叉学科。  相似文献   

12.
教育史学性质的问题是教育史学研究中的重大问题.从教育史学产生的途径分析,教育史学是教育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就教育史学的基本属性而言,教育史学是历史学理论方法在教育学中应用的理论性学科.从教育史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而言,教育史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是历史学的分支学科,同时也是历史学科和传统人文学科在教育领域中的扩展.  相似文献   

13.
学科的不成熟首先表现在对其研究客体的本质、学科性质和范畴的界定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城市地理学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尚短,在这些方面也存在着争议,本文在对国内学者有关研究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地理学的本质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的规律性;学科性质属人文地理学的特殊分支,具有社会科学性的见解,并界定了城市地理学四方面的研究范畴。  相似文献   

14.
关于比较文学学科归属的定位,“文学研究的分支”是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可是,它让人觉得“文学研究”的身份比较模糊,容易造成比较文学隶属于文艺学的错觉。在现代科学系统理念的层面上,恰切的认定应当是:比较文学是具有集合性质的科学———文学研究的特殊分支。  相似文献   

15.
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中区域性研究特点的集中体现,但传统的区域地理学已难以解决愈益复杂的区域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本文以人—地关系的持续协调发展这一永恒地理哲学命题为基点,分析了现代区域地理学鲜明的实践价值、理论贡献和教育功能,并在该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及学科体系的改革优化方面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意向。  相似文献   

16.
语言与生态的关系是生态文学、文化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生态语言学为认识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和依据,但国内文艺学、美学界对它一直较少论及。生态语言学近些年来发展迅速,国内外语学界对它关注激增,但这一学科发展仍面临不少问题。这使得无论从生态语言学与生态文学、文化理论的结合研究来看,还是从生态语言学自身发展来说,都需要我们对这一学科的产生、发源、发展与趋势有更清晰的把握。生态语言学的产生经历了从"语言生态学"到"生态语言学"的概念转换,这两个概念标志着两种不同的问题领域和研究范式,在环境概念理解上也有差异。产生之初的生态语言学与社会、心理、地理等表现出一种复杂关联,当今的生态语言学在批评范式、批评对象和学科属性等方面则出现一些新的趋势。对此加以钩沉描画,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的未来发展及其对生态文学、文化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学地理学无论是作为一种批评方法还是一个学科,都是中国本土化研究成果,处于初创阶段。对于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来进行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还处于空白状况,两者比较发现,目前文学地理学对于文学地理的研究有所忽视,而文学地理所蕴含的发生学、结构论和运动论价值和意义,不仅决定了文学活动程度的构成方式、运动规律和本体论属性,而且直接显示了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基本立场、方法论和逻辑依据,是文学地理学建立的根本。  相似文献   

18.
2005年12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挂牌正式成立。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创新基地涉及的主要学科领域包括:历史学、地理学和环境学。主要目标是建成国内第一、国际知名的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心;建成历史地理学的学科体系、理论、规范和相应的标准;形成创新的体制结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以各分支的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层次稳定、门类齐全的高水平专业研究队伍,为国内外相关机构培养并造就一批高水平的专业研究人员;建成以“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为主的历史地理数字信息库和历史地理资料信息中心。历史地…  相似文献   

19.
竺可桢是推动中国近代地理学学科建制的关键人物。他于1913—1918年在哈佛大学研习地理学和气象学,归国后将哈佛地质学与地理学系的“双名词系科”移植于东南大学地学系,以“科学的地理学”改造传统地理,推动建立中国的新地学。然而地理学人才的匮乏阻碍了学科的成长,在1925年竺可桢离校后,地质学后来居上,主导了地学系,地理学在人员聘任、经费分配、课程设置等方面发展都受到束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地理学蓬勃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因政治关切支持地理教育,推动中央大学地理学摆脱对历史学、地质学的附丽,寻求独立的学科建制。由于大学系科之争和地理学汇通文理的学科特征,地理系独立后在院属问题上又添波澜。竺可桢及其弟子熟悉欧美地理学的潮流和体制,坚持在理学院下建设独立的地理系,倡导融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新地学,中央大学地理系于1932年重回理学院。竺可桢对于东南大学地学系和中央大学地理系的学科构建,深刻地影响中国近代大学地理学系的创立和成长。  相似文献   

20.
文学地理学是近30年在国内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从宏观层面看,主要热点问题集中在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属性、研究对象与任务及理论体系的建构等方面。文学地理学应该"成为一个可以和文学史双峰并峙的独立学科",其研究对象应该以文学为本位,其理论体系的研究相对薄弱并亟待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