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孙书杰 《殷都学刊》2010,31(2):95-97
本文简要分析了"N1+V得+N2+VP"句式歧义产生的原因、条件,并提出分化歧义的手段。最后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这种歧义句式的可接受度进行了检测。  相似文献   

2.
英语歧义现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语歧义可分为词汇歧义、结构歧义和语用歧义。词汇歧义由一词多义引起,修饰指代不明与省略则产生结构歧义,语境不明则出现语用歧义。翻译时可通过语境和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来消除歧义,对作者为了达到某种修辞效果故意使用的歧义则要保留。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词汇学角度出发 ,运用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结合语境对英语中词汇的歧义现象做出初步探讨 ,重点论述了介词 of短语引起的歧义、重迭式名词粘合程度造成的歧义 ,以及一词多义、同形异义、词语搭配和形态变化引起的歧义等现象 ,旨在对第二语言习得者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学军 《殷都学刊》2010,31(2):98-102
结构主义语法学在分析歧义现象的成因时,将着眼点放在了语言结构内部成分的层次及其关系上。毋庸置疑,这种视角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而且也有益于歧义类型的划分。然而用它来解释歧义产生的原因,则有循环论证之嫌。同时也不能预测某一歧义格式实例化后歧义的有无。  相似文献   

5.
歧义(Ambiguity)是指同一语言形式可以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可做不同的解释。歧义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语法现象,存在于人类每一种自然语言中,不管是把这种语言作为母语,还是作为外语的人,都有可能说出、写出歧义句。正确认识、了解歧义的形成原因、结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运用语言,准确地理解语义。歧义现象主要有三种:结构歧义(Struc-tulalAmbienity)、词汇歧义(LexicalAmbiguity)和语音歧义(PhoneticAmbiguity)。由于结构歧义相对多见和复杂些,本…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语言和言语,静态和动态多个方面分析"A了(一)点"结构的静态句法特征,利用变换分析,阐明了结构的语义构成基础为"比较",提出了预设隐含歧义的概念,分析了结构多义的产生原因以及"A了(一)点"结构中形容词对结构语义的制约,最后分析了该结构入句之后受到前后语言成分的制约情况.  相似文献   

7.
英语中的结构歧义是一种常见的歧义现象。结构歧义的出现是因为句子的表层结构相同,但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深层结构。引起结构歧义的因素很多,本文着重讨论因定语和状语修饰关系不明而引起的结构歧义,并提出了排除这些歧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石奕龙 《东南学术》2011,(4):120-124
"闽南文化"这一概念同时具备区域文化和民系文化双重含义,并有着太多的地域文化的限定,很容易引起其他的歧义与误读,因此它作为界定汉族中的一个民系闽南人的文化的归纳性概念、术语或凝结,的确容易产生诸多误读和研究的不便,故本文认为应以"闽南人文化"或"下南人文化"的概念来替代,这样才比较不会使概念本身产生不必要的歧义。  相似文献   

9.
歧义句式指一种句式有几种不同理解。造成歧义的原因复杂多样,多数是由于多义词的不同、语法结构关系不同、或话境、语用不同造成的。这里我们姑且不论造成歧义的原因,因为这不是我们主要论述的内容,本文只针对几组典型歧义句式加以分析,或许能使读者遇到此类句子时不至于造成误解。一、(V+的)~2+是+N句式V即动词符号,N是名词符号,(V+的)~2指这种“的”字结构表示的语义是双向的,既是施事又是受事。由于语义施受关系不同,造成一部分能套入这样句式的句子有歧义。如:①看的是姐姐。②扮演的是一个有名的演员。③援助的是…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汉语中有一些名词(或动词)在保持原有词性的同时,又能在其它语言环境中用作动词(或名词)且功能意义相对稳定、词形不变,这样的一类词叫做名动同形词,这种现象就是名动同形现象。识别这种语言现象的关键是分清它是词类活用还是词的兼类。以词类的功能意义是否对等,可以把它分为功能意义对等的名动同形词和功能意义不对等的名动同形词两类。其特点主要有:一、作为名词和动词,读音相同,词义之间有联系;二、有一般名词和动词的特征;三、通常不能重叠使用;四、充当主语或宾语时,谓语有四种情形。使用名动同形词时要避免产生歧义。  相似文献   

11.
歧义谬误的语用学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具体语用中, 谬误的表现形式复杂多样, 其中歧义谬误的存在最为普遍。从语用学视角出发, 我们把歧义谬误界定在动态的言语交际过程中: 在言语交际中, 如果某歧义现象成为交际双方理解的障碍, 那么该歧义现象便造成了歧义谬误。歧义谬误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语言自身, 而在于语言使用者———交际主体。歧义谬误就是交际主体在对交际语言、交际语境和交际方式等因素的处理过程中形成的。据此我们把歧义谬误分为语言歧义谬误、语境歧义谬误和交际方式歧义谬误等。在交际过程中, 歧义谬误的责任人可能是言语表达者, 也可能是理解者。避免歧义谬误的有效措施就是针对谬误产生的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汉语中,数词一般要与量词组合再修饰名词,而"两+N"结构和"二+N"结构则是由数词"两"和"二"直接修饰名词或名词性语素的一种结构.就语义方面而言,当"N"为组织机构类名词时,"二+N"一般表示次序,"两+N"表示数目的多少.当"N"为表示亲属关系的名词时,在表示成对的亲属关系的集合名词前,只能用"两",不用"二";在与单称性的亲属称谓名词直接组合时,只能用"二",不用"两","二+N"表示次序.当"N"为名词性缩略语时,"二+N"表示次序,"两+N"表示计数.就语用方面而言,当"二+N"结构用来表示次序时,"二+N"结构常用来给事物命名,具有较浓的书面语色彩;当"二+N"结构用来计数时,它和"两+N"结构具有相类似的语用功能,即具有节律、简洁语言、复指等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祁峰 《北方论丛》2011,(5):60-62
从构式语法视角看,"副词+名词"结构属于"D+X"构式,整体上的形容词性和可度量性都是由该构式的结构义赋予的,这一构式的产生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构式框填,二是语用类推。  相似文献   

14.
英汉结构歧义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构歧义是一种主要的语言歧义现象。本文从句子成分、修饰关系、否定范围、语义关系等方面对英汉结构歧义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5.
黎清群 《广西社会科学》2006,(5):100-102,106
无论是从文学语言的特征、文学创作者的意图,还是从读者对文本的理解过程来看,歧义现象都是文学文本中一种必然的现实存在。具体到文学作品中,可从词汇语法的多义性所产生的歧义及象征、隐语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所产生的歧义这两方面探讨歧义的文体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语言片断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歧义的形成涉及语言学各个方面,给英语教学和言语交际带来许多问题。结构歧义是英语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歧义现象。从图形一背景理论视角,通过言语交际中实例的分析,对结构歧义进行认知理解,有助于英语教学和语言交流。  相似文献   

17.
语言符号与要表达的意义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因此,语言中必然存在歧义现象.本文拟通过对英语中产生歧义现象的典型例句进行归纳分析,以探讨英语歧义现象的产生原因和特点.  相似文献   

18.
阮航 《船山学刊》2016,(5):71-74
对于孔子"言必信,行必果"的一段相关论述,目前有多种不乏歧义的解读。通过结合原文语境的辨析,本文指出了产生歧义的原因;并认为,儒家所倡导的"信"德是分层次的,而"言必信,行必果"当定位为一种底线道德。基于这样的解读,儒家的"信"德就不仅可以为思考当代经济伦理学中的相关问题提供思路,而且可以就此提出一种富有儒家特色的企业底线道德。  相似文献   

19.
"为"的本义是"役象以助劳",在甲骨卜辞中多用作名词,在西周铭文中逐渐引申为表示一般动作行为的泛义动词。动词"为"的词义引申和词义泛化是其语法的基础。引进动作行为受益对象的个词"为"是直接由动词"为"虚化而来的,从"为O"结构到"为O1O2"结构再到"为OV"结构是其产生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英语有意真实歧义的语用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把英语歧义分为无意真实歧义和有意真实歧义 ,着重从语用角度探讨了作为一种重要修辞手段和独特言语技巧的有意真实歧义被运用于文学作品及日常交际中所产生的积极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