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天问》“启棘宾商,九辩九歌”句的解读历来众说纷纭,至今未有定论。文章综合分析各家观点,适当取舍,并结合殷商甲骨文等史学、文字学研究成果,认为“启棘宾商,九辩九歌”指的是启急切希望自己将来能升天宾于天帝,于是以表演《九辩》《九歌》这样的乐舞来彰显自己功德,祭祀取悦上帝。    相似文献   

2.
楚神话中的九歌性质作用和楚辞《九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楚辞看《楚辞·九歌》可以看出:早在屈原之前就己经流传了有关九歌的传说.例如:《离骚》——啓九辩与九歌兮,奏九歌而舞韶兮,  相似文献   

3.
《九歌》是一组祭祀神鬼的乐歌。《山海经·大荒西经》云:“夏后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辨与九歌以下”。《离骚》云:“启九辨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媮乐。”可见《九歌》本为古代神话中乐章之名。《汉书·地理志》记:“楚人……信巫鬼,重淫祀”。楚国民间流传大量的神话传说,盛行原始崇教的祭神方式。祭祀时往往是歌、舞、音乐相配杂作,综合一道,既娱神鬼又娱群众。我们亦可视之为初期歌舞小剧萌芽。  相似文献   

4.
楚辞长语     
《离骚》中“启九辩与九歌”之语,注家已指出歌与辩皆为古乐,但辩何以为古乐,意者《世本》有“帝喾乃令人拧”之语,辩读若拧,正谓两手相击尔。《尚书尧典》“黎民于变时雍”,实亦读若抻;《诗小雅》“弁彼赛斯”读亦同耳。《湘君》中“吹参差兮谁思”,参差指排箫,曾侯乙基出土实物可证。《河伯》中之“乘水车兮荷盖”,犹吴语之“出辔头”。  相似文献   

5.
楚辞长语     
《离骚》中“启九辩与九歌”之语,注家已指出歌与辩皆为古乐,但辩何以为古乐,意者《世本》有“帝喾乃令人拧”之语,辩读若拧,正谓两手相击尔。《尚书尧典》“黎民于变时雍”,实亦读若抻;《诗小雅》“弁彼赛斯”读亦同耳。《湘君》中“吹参差兮谁思”,参差指排箫,曾侯乙基出土实物可证。《河伯》中之“乘水车兮荷盖”,犹吴语之“出辔头”。  相似文献   

6.
《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王逸注,“纷,盛貌”,历代治《楚辞》者无异辞。王夫之变言之曰:“纷,不一之谓也”;姜亮夫先生《屈原赋校注》亦伸之曰:“纷,纷然美盛也”,实际上仍未脱旧说的樊篱。在屈赋与《九歌》中,纷字有三种用法:一是单独用于句首,如《离骚》:“纷独有此姱节”,《九歌》:“纷吾乘兮玄云”。二是与其他词组合而置于句首,以状事物,如《离骚》:“纷总总其离合兮”,《九歌》: “纷总总兮九州”,此是与叠音词组合;《橘颂》:“绿叶素荣,纷其可喜”,此是与助词组合,与“温其如玉”(《小雅·小戎》)、“烂其盈门” (《大·韩奕》)同例,即“纷然”之意。三是置于句中,如《离骚》;“佩缤纷其繁饰兮,“凤皇纷其承旅”,《涉江》:“霰雪纷其无垠”,《九歌》:“五音纷兮繁会”,“流澌纷兮将下来”,此与第二种用法同,也是与同义词或助词(按:兮也是助词,可释为其、之等字。闻一多、郭绍虞俱有此说。)组合,以状事物。  相似文献   

7.
“启棘宾商”是屈原《天问》中最为难解的诗句,历代注家众说纷纭而不得要领。在全面解读古今各说的基础上,合理取舍,锐意立新,从音乐角度出发,综合新解“启棘宾商(帝)”的联贯之意为“(夏)启用棘乐宾祭女祖(涂山女)”。对《天问》诗句“启棘宾商(帝),九辩九歌”之意也进行了新的演绎。  相似文献   

8.
“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新解翟振业《天问》云:“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王逸注:“勤,劳也。屠,裂剥也。言禹母背而生,其母之身分散竟地,何以能有圣德忧劳天下乎?”(《楚辞章句》)王氏谓“勤子”指禹,不妥。从上文“启棘宾商,九辩九歌”来看,主词不应...  相似文献   

9.
东皇太一是什么神?从《九歌》本身很难找到内证.它的形象空灵而枯索:“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说得多么躲躲闪闪,隐隐约约,模模胡胡!绝不似《九歌》其他篇章所描绘的神祗形象那样血肉丰满,生动多姿,泼辣鲜明.“作歌者但致其庄敬,而不敢有慕恋怨忆之心,盖颂体也.”①真是美言满纸,空话一堆.所以许多《楚辞》专家只好把它说成“迎神曲”②,闻一多先生把《九歌》诗剧化的时候也只能把“主祭者”楚王拉出来凑热闹,而让东皇太一半遮半掩地出现在可望而不可即的云端里.③可见在屈原时代,东皇太一的神格已经相当隐晦了.  相似文献   

10.
在屈原的创作中,《九歌》算是比较奇特的作品。它是以祭歌的形式来表达一种委婉深曲的思想感情,故而人们对于《九歌》的思想意义便产生了许多分歧的解释。自王逸以来多以为《九歌》有讽谕之意,即所谓“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託之以风谏。”但他们往往不顾艺术形象的完整,一味比附历史,寻求影射,结果便难免穿凿附会,故其说多不为现代学者所取。建国以来,主张《九歌》乃纯粹的祭歌,并无讽谕、寄托之说颇盛,而且很有权威,以至为许多文学史著作所采取。“诗言志”这句古训被历代诗人奉为创作的准则。屈原自己也说:“道思作颂,聊以自救兮。”“介眇志之所惑兮,窃赋诗之所明。”由此看来,屈原的写作《九歌》当是有所感而发的。王逸等的随意肢解作品的艺术形象以求讽谕之意,固为我们所不取,但完全否认《九歌》具有讽谕、寄托的意义,恐怕也不是从作品的实际出发。设若《九歌》只是一支  相似文献   

11.
释八     
明人杨慎指出:“《公羊传》云:‘葵丘之会,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国。’九国谓叛者多耳,非实有九国也……古人言数之多止于九。《逸周书》云:‘左儒九谏于王’;《孙武子》:‘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善守者伏于九地之下’;此岂实数邪?《楚辞·九歌》乃十一篇,《九辩》亦十篇。宋人不晓古人虚用九字之义,强合《九辩》二章为一章,以协九数,兹又可笑。”清人汪中在《述学·释三九》中又进一步指出:“生人之措辞,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九以见其极多。此言语之虚数也。实数可稽也,虚数不可执也……推之十、百、千、万,固亦如此。”近人刘师培在《古书疑义举例补》中称赞道:“自汪氏发明斯说,而古籍胶固罕通之义,均涣然冰释矣。”  相似文献   

12.
《楚辞·九歌》是在什么年代、什么情况下写作的?它关系到十一章歌辞的作者、目的、性质和内容理解,是研究《九歌》的一个重要问题。古今学者,对此作了很多努力,在许多见解中,孙作云《论国殇及九歌的写作时代》(《开封师院学报》1956年创刊号)我认为是比较可取的。孙先生以《国殇》“壮杀尽兮弃原野”,“平原忽兮路超远”,“援玉枹兮击鸣鼓”和“子魂魄兮为鬼雄”四句为依据说:歌辞“专言战败,而且败的极惨”;“其地必去  相似文献   

13.
读《九歌》札记叶晨晖一、“捐款”与赠衣习俗《湘夫人》末章“捐余袂兮江中,遗余兮醴浦。”王递解“袂”为衣袖,并说:“屈原托与湘夫人共邻而处,舜复迎之而去,穷困无所依,故欲捐弃衣物.裸身而行,将适九夷也。”将“捐”“遗’懈为捐弃。《文选》玉臣注沿袭王逸的...  相似文献   

14.
楚辞最难解者莫如《天问》“户棘宾商,九辩、九歌,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句,历来其说不一,有以神话传说为据,亦有以史实为据者。借助于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悬揣追溯,母系社会之“神王”当是部落面成员之母,尸解神王而使之“尸分竟地”是我国农耕社会为促进谷物丰收而举行的巫术,进而发展为宗教仪式。  相似文献   

15.
游国恩先生在他所著的《楚辞论文集》里,提出“离骚”就是“劳商”,是楚国故有的歌曲名。近年出版的《离骚纂义》又进一步阐明这一看法。他说:“劳商”与“离骚”本双声字,古音宵、歌、阳、幽并以旁纽通转,疑“劳商”即“离骚”之转音,一事而异名耳。盖《楚辞》篇名,多以古乐歌为之,如《九歌》《九辩》之类。则《离骚》或亦楚人固有乐曲,如郢中之有《阳阿》《薤露》《阳春》《白雪》,后世乐府之有《齐讴》《吴趋》之类。作《大招》者去屈子之世渐远,声音渐变,王逸不知《劳商》即《离骚》,亦即楚之古曲,故以为别一曲名,其实一也。  相似文献   

16.
屈原《九歌》包括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所存问题颇多.比如,篇名之缘由何在?《国殇》是否当“不入《九歌》之中”?笔者认为《国殇》并非刘永济先生论定的太史公所读之《招魂》,是祭祀神灵,而非人鬼,当属《九歌》无疑.《九歌》除送神曲《礼魂》外,每篇祭祀一神,共祭祀十神,但其中湘君、湘夫人实为一神,即“湘灵”.九歌是九神之祭歌,这便是《九歌》得名之由.本文在上述整体认识之下,从抒情线索、语言特色,论证《湘君》、《湘夫人》是一篇之二章,探讨了屈原将之断为二章的原因,并指出后人因混章为篇而出现九歌祭十神的难以理解的事实.笔者好奇,是非得失容或不同于通人,然“道并行而不悖”,要亦无伤大雅也.  相似文献   

17.
伟大诗人屈原根据楚国祭祀乐歌修改加工而成的《九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瑰宝。古今《楚辞》学者对《九歌》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关于《九歌》的性质、来源及其祭祀特征等问题,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本文拟讨论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以就正于方家。 (一) 根据古籍记载,夏代祭天,用《九歌》之乐。 《山海经·大荒西经》云: 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三千仞,开焉得始歌  相似文献   

18.
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云:“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巫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丸歌》之曲。”这种说法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似乎当时的楚国只有“南郢之邑”的沅湘才有《九歌》那样的巫风和祭歌。这并不全符合当时中国的民俗民风和《九歌》本身内容所暗示给我们的事实,兹作如下辩析。 (一)《九歌》反映了整个楚国甚至中原都有的风俗  相似文献   

19.
《九辩》考辨——兼说其史料价值及在文学史上之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辩》宋玉作之说,不可动摇。从“侬而作词”、《楚辞》一书之体例、《九辩》袭屈赋看,《九辩》之性质为代屈原设言之作,而非作者自叙  相似文献   

20.
《九歌》作为南北合流的产物,其合流方式和具体表现与《离骚》和《九辩》不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抒情上的哀而不伤,二是形象上的清秀健美。这种合流是深层次的审美意趣上的合流,抓住这一点,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九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