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一名女性作家 ,早在 2 0世纪末就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进行了探索。她从妇女的社会、经济、文化地位的角度 ,考察妇女的创作 ,发掘女性文学的传统 ,寻找女性的话语 ,在作品中重新塑造妇女形象 ,积极挑战男性文化霸权。她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3.
伍尔夫是英国具有海洋情结的典型代表作家之一,海浪几乎贯穿了她所有的小说,水是主人公活动场域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小说中关于海洋的书写、海水的意象比比皆是.作为一位女性写作和意识流小说的领军人物,伍尔夫小说因对海洋的精湛书写呈现出迥异于其他海洋小说及传统小说的特点,即瞬间微妙的海人合一的心物交感、炉火纯青的海水意象的心灵交感、海浪的升降节律应和人物的思想情感的脉动,从而成功地凸显了传统小说及其他海洋小说鲜少涉足的人的瞬间情绪感知的无常、心物交感与心灵交感的微妙,再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死亡和命运之间难以言说而又拨动心弦的情感,体现了伍尔夫诗化的情感学说美学.  相似文献   

4.
伍尔夫小说中的女性认同主要表现在:在女性中间寻找中心;不把争取男人的首肯作为头等大事;去男性欲望化目光.但是女性认同遭遇了女性经验的遮蔽和女性传统的断裂等文化困境.只有重建与母亲的亲密联系,追溯女性本源,才能消解父权制文化的影响,更好地实现女性认同.  相似文献   

5.
勿庸质疑,"房间"是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中的重要意象。她作品中的房间有丰富的内涵,因此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该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致力于挖掘伍尔夫作品中"房间"隐喻的深层蕴涵,试图从另一视角丰富伍尔夫的"房间"隐喻——悖论性。  相似文献   

6.
从伍尔夫提出的“双性共体“即每个人头脑中普遍受男女两性的两种力量的制约,两种力量融合的完美精神境界是作家最理想的创作状态这一思想入手,阐述了她将“双性共体“的理念融进《奥兰多》,《达洛卫夫人》等多部作品,对两性平等的追求和两性和睦相处的愿望。针对伍尔夫的“双性共体“的理念的局限性,对其内容重新阐释和拓展,结果表明无论是遭到否定,还是被重新阐释,“双性共体“的理念始终生机勃勃,并具有实际的理论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追求小说形式革新、充满实验精神的伍尔夫,是一位关注小说艺术发展的小说家、文论家。她的城市空间抒写范式容纳了城市文化非地理学进程中的多维历史积淀与社会情感要素,表现出女性主义文学对广阔自由空间等现代性问题的极度渴望和思考,比城市文学文本本身更具深刻的研究意义和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西方学者一度对索尔·贝娄作品性质的归宿问题产生过一些争论。有论者称贝
娄为现代主义作家;也有论者认为贝娄一生都在同福楼拜等现代主义作家的美学主张进行论
战;还有论者干脆认为贝娄与现代主义创作格格不入,是一个典型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厘清
上述观点后,可以从贝娄与现代主义文学之间的关系、贝娄小说中的现代“荒原”情结以及女
性人物塑造三个方面,来看贝娄小说创作中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9.
《幕间》(Between the Acts,1941)作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天鹅之歌,体现出作者在生命晚期和战争的特殊年代关于存在与艺术的矛盾的哲学思考。存在是矛盾的,两性冲突与战争的威胁并存,波宅笼罩在死亡阴影中。艺术是矛盾的,露天历史剧的作者兼导演拉特鲁布女士诅咒自己成为观众的奴隶而要去创作没有观众的戏剧。而存在与艺术之间更是互相矛盾,露天历史剧既以戏仿等艺术特权颠覆着父权历史,以狂欢化舞台自嘲人类“饭渣、油渣和碎片”般的现实存在,但同时又成为存在的动力和希望,促使人们从离散走向团结。纵使战争必须发生,存在必然遭受毁灭,艺术仍将永恒。  相似文献   

10.
深人考察和分析新中国六十年伍尔夫小说研究的成就和问题,可以为推进外国文学研究提 供借鉴。伍尔夫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新中国建立前的研究重在点明伍尔夫创作的主要特性。新 中国建立后,前三十年的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后三十年的研究在形式主题、小说理论、女性主义、后现 代主义、比较文学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与西方伍尔夫研究相比,新中国的研究优势主要体现在中国 学者的整体视野上,问题则表现为低级重复、不加消化的吸收和不恰当方法的运用等。  相似文献   

11.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开山鼻祖。她的女性文论影响并启发了其后各个时代和流派的女性主义者。伍尔夫的女性主义同样具有开创性的价值,与她的女性主义文论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该文通过对女权主义运动和伍尔夫的女性主义的考察和分析,论述了其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源起和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致力于意识流小说的写作手法的探索。论文主要围绕伍尔夫小说的叙事策略进行分析。作者从伍尔夫小说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的不一致性,叙述视角的多变性,以及心理与现实的完美结合这三个方面入手,总结出伍尔夫小说有代表性的叙事手法。  相似文献   

13.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女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对双性同体这一生物学术语赋予了新的内涵。她认为理想的人格模式是个体心灵中男性因素与女性因素的阴阳平衡、和谐相处,这样两性才能平等沟通、共存互补,女性才能获得话语权,超越传统意义上的"第二性",生活在"人"的范畴中,获得人的尊严,达到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伍尔夫的这一双性同体女性观的提出,同其作为女性的自身经历及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其杰出的作品《到灯塔去》中,作者通过对人物莉莉和拉姆齐先生的塑造,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14.
论《达洛卫夫人》中的异化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达洛卫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芙成功地运用意识流手法写作的小说,充分地体现了伍尔芙的文学理论——主观真实论。其小说采用了特殊的方式,从不同的人物视角,描写了西方现代人的异化感和危机感,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产生了揭露批判社会现实的效果。伍尔芙的文学理论和创作精神是与她的时代精神和历史使命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5.
弗吉尼亚·伍尔夫一生关注女性主义运动和女性写作问题,她的思想具有早期女性主义追求男女平权的传统性特征,并进一步提出了解除女性精神束缚,建立女性主体性话语体系、重视女性内部的差异性的要求,与第二代女性主义的若干诉求不谋而合。另外,伍尔夫还发展并实践了雌雄同体的理论构想和文学创作,体现了对两性和谐、融合共通的美好愿景,为第三代女性主义的理论拓疆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6.
与传统仅仅从男女两性关系的视角解读小说不同,文章尝试用德勒兹的生成动物理论来探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幕间》中人与动物共生的生态思想。小说通过描写人类对动物的压迫,揭示了人类中心主义下的物种歧视与性别歧视、阶级歧视和种族歧视的内在联系。作者通过一幕由动物做主角的历史剧演出,使主人公们经历了生成动物的状态,艺术地展现了人性与动物性之间的共性和流动性,解析了人与动物的二元对立。作品还表达了动物性的多元态思想,主人公们最终成为一系列人类动物,回归自然和生命的本真状态。《幕间》启示我们,人类在追求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不应忘记自身的动物性,人类只有与其它物种和谐共生,才有真正的未来。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新疆霍尔果斯口岸1950年前百年贸易发展史的回顾,论证了霍尔果斯口岸在新疆对外贸易史上的重要性;对影响霍尔果斯口岸贸易发展的历史、政治、社会、经济等因素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文章分为民国前和民国时期两个部分。重点述评杨增新、金树仁、盛世才统治新疆的三个不同时期,该口岸贸易发展的历史状况。  相似文献   

18.
自我决定认知动机理论研究概述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自我决定论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人类认知动机理论.人类在从事活动中追求胜任感、自主性和归属感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并把从事活动的动机看作以外在调节和内在动机为两个端点的连续体,以此来划分不同内化程度的动机水平.外在动机内化的程度是基本心理需要得到支持程度的函数.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弗吉尼亚伍尔芙的早期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中的意识流写作手法。伍尔芙摆脱了传统小说如情节、人物的活动以及冲突 ,通过由墙上的一个斑点而引发一系列自由联想 ,再现了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心理活动。《墙上的斑点》中意识流手法的成功运用标志着伍尔芙突破传统小说的框架进入了新的纪元  相似文献   

20.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作品中展现了深刻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宏大的人生视野,目前学界鲜有对伍尔夫共同体思想的阐述。伍尔夫作品中的命运共同体意识集中体现为共生意识、共享意识、共命运意识,具体而言,分别是生存意义上人与人的共生意识、人与自然的共生意识,发展意义上各民族、国家、不同性别群体间的共享共通意识,以及情感意义上人类休戚与共的共命运意识。伍尔夫作品中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为战后处于社会动荡转型期的人们提供了精神引导,试图唤起人类本能的互助共生思想,将疏离的人们维系成一个整体以共同对抗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