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信仰问题,涉及人的思想灵魂,也涉及到社会制度和党的指导思想。从“知”、“情”和“意”三个方面看,马克思主义信仰都是科学的信仰。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红色文化,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的践行过程。井冈山红色文化就是共产党人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文明成果。从“知”、“情”、“意”三方面解读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理想信念,对新时期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哲学是对传统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颠倒”,主要体现在:对思想把握世界方式的颠倒、对“从天国降到人间”的颠倒、对理论和实践关系的颠倒。这些颠倒从根本上说是从解释世界的逻辑到改变世界的逻辑,这也正是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哲学变革。  相似文献   

3.
英汉成对词词序具有不可颠倒的各种理据。根据语言相似性的观点,“与典型说话人接近”原则是支配英汉成对词词序不可颠倒的主要原则,同时需综合考虑语音、文化、语域等因素。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马克思曾经多次说过:“生产力里面当然包括科学在内。”但是“四人帮”却喧嚣一时,疯狂攻击“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搞乱了人们的思想。我们必须深入批判“四人帮”这些反动谬论,把被他们颠倒了的是非,再颠倒过来。 科学技术是什么,它在人类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恩格斯指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  相似文献   

5.
“四人帮”横行时,他们为了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把凡是主张发展生产、加快国民经济建设的人,都诬蔑为“唯生产力论”者,同时又把布哈林说成是“唯生产力论”的鼓吹者。这样就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好象布哈林等机会主义分子是主张发展生产、发展国民经济的,而马列主义者是不关心生产,甚至是反对发展生产、发展国民经济的。这种被颠倒了的历史应该颠倒过来。本文仅仅说明布哈林是怎样反对发展生产、破坏国民经济,反对列宁主义路线的,斯大林又是怎样捍卫列宁主义路线和他们进行斗争的。  相似文献   

6.
在“父神”上帝死亡之后,奥尼尔试图重建“母神”信仰:对“大海母亲”的信仰与对“圣母玛丽亚”的信仰。前者重建人与自然的精神性联系,后者中蕴涵着“爱”与“宽恕”的价值追求。此二者对处孕“人和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对建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即造就“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伯尔曼的“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这一命题近年来在中国法学界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对“法律”和“信仰”概念的不同理解。伯尔曼基于对20世纪美国社会现实的分析,认为法律与宗教荣辱与共,法律不仅是一种规范,还体现了人的正义终极的关切。伯尔曼是基于西方现代本体论的视角,提出“法律必须被信仰”这一命题的。  相似文献   

8.
传统共产主义观,存在着“科学化”和“实体化”的倾向,注重理论、运动和制度的维度,而忽视了信仰的维度.文章从“人类解放”的视角出发,基于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梳理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形成中历经宗教、政治、经济“三大批判”的逻辑进程,说明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是一个以人的解放为根本,以人的自由为核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人与自身的统一为基本内容的完整体系.再从马克思对人的自由本性的理解出发,阐述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内在的辩证性——现实性与超越性;说明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信仰维度根源于其内在的辩证本性:作为信仰源于其“超越性”维度;作为科学信仰源于它深厚的“现实性”根基.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史上虽没有西方那样激烈的宗教冲突和信仰论争,但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信仰精神和信仰概念。儒家的许多范畴都包含有信仰的涵义,它们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共同揭示出信仰的完整内涵。“信”体现了信仰的执著精神,“忠”体现了信仰的献身精神,“敬”体现了信仰的行为外观,“诚”体现了信仰的精神境界。尤其是“诚”作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信仰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信仰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10.
关于马克思对黑格尔的“颠倒”问题的传统观念暗含着三个前提:实体化、形式化和方法化.这不仅误读了黑格尔,而且误读了马克思.在黑格尔看来,所谓“颠倒的颠倒”,绝非“头足倒置”意义上的简单“翻转”,而是一个更高层面上的对立统一.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所谓“颠倒”,既非费尔巴哈“头足倒置”意义上的“翻转”,也非黑格尔对立统一意义上的理性跃升,而是一种基本视域的转换,即从理性的思维过程转向现实的批判过程;从理论意义上的解释世界转向实践意义上的改变世界.这一视域转换指向的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无产者的革命.  相似文献   

11.
为了澄清人们对实践的误解,康德划分并区别了两种不同的实践,并用“道德地实践”统摄“技术地实践”,使技术实践成为理性的体现和人类追求“至善”的活动.康德在理性的旗帜下,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将重心从自然转向了人,强调人在技术活动中的能动性,完成了认识论领域的转换,“将颠倒的东西又颠倒了过来”.在他的目的论之下,在自然与理性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沟通了此岸与彼岸世界.尽管康德对技术实践的见解仍有缺陷,但他的理性精神对其后的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明的关于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的重新解读,发现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理论表达了一种独特的全新的观点,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研究信仰的问题提供了不同于以往任何哲学的视角:从“劳动”看信仰;从“异化的劳动”看信仰;从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看信仰,认为信仰作为一种把握世界的人的存在方式,它是有着深刻的物质根源的,它所表现的是人类精神层面的超越与追求,是劳动和异化劳动的产物。只有从这一意义上来看,才能真正理解信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民间故事《叶限》为切入点,结合当代壮族的民间文学与民俗事象,解读民间文学的“神人”、“神物”等形象。民间文学与民间信仰关系密切,“神人”与“神物”等形象是崇拜对象在民间文学中的反映。“神思”作为具有超凡脱俗的灵感和想象力的艺术思维,交融着民间信仰的神秘力量。它对民间文学的创作与传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囘囘民族,筒称囘族,亦称囘囘。“囘囘”一词,最早见于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但这时的“囘囘”,只是“囘鹘(今维吾尔族)的转音,并非指现代意义的囘囘民族。只是到了元代,囘囘才逐渐用于指称中国境内的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亚人。但清代的官方文书和私家著述,把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人民统称“囘民”,把信仰伊斯兰教的新疆称为“囘疆”、“囘部”。解放前的许多著作和文章中,仍未能将囘族同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区别。如《新疆经营论》一书在囘族项下,  相似文献   

15.
宗教在任何时代都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因而在那些本身是颠倒了的世界和人们没有自我主宰力量或自我主宰力量较弱的时候,宗教意识的产生就有可能。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现实的苦难就是宗教的光明。  相似文献   

16.
科学领域里所讨论的对象是手段,而目的的境界则超越科学,这叫做智慧。只要在文化结构里,在人们的意识里,科学与智慧并没有调和一致,科学的实际应用并没有严格服从正确的道德意志和人生的真正目的,我们就不可能确信明日世界里的和平、自由与尊严。资本主义的文化使个人开始能获得对物质自然的巨大征服。然而,这时代的人既没有“本体现”的思想,也没有“热情”。目前危机中最骇人的征候是,我们对于自己保卫的价值所依据的原则失去信仰和信心。在“人为中心的人道主义”的严重幻灭和反人道主义的罪恶经验之后,这世界需要的是一种新的人道主义,“神为中心的”或完整的人道主义。我们文明的一般异教化的结果使人把希望只寄托在武力和仇恨上,可是从完整的人道主义看来,只有被爱所鼓舞的政治理想才能指导社会起死回生的工作。人都具有人之为人的尊严,这尊严是社会利益的前提,是社会为其自身起见必须尊重的;每个人都享有一定基本权利和承担一定基本义务;而阶级偏见和种族歧视却成为对人性、对人的尊严的侮辱,也成为对和平的根深蒂固的威胁。正因为我们的生命是处在生死关头,我们就被逼得要重新发见一个为之而生并为之而死的信仰。我们祖先寻求一个一生奉行的信仰是对人的信仰,可是[现在〕我们失去了对人的信仰。如果对人的信仰是建立在超人的信仰上,它就会再生,对人的信仰是被对上帝的信仰救下来的。  相似文献   

17.
说话谁不会?可为什么同样的话,有的人说来能让听者喜笑颜开,有的人说来却让人火冒三丈?这其中的区别就在于技巧。当年曾国藩带领湘军攻打太平天国,屡战屡败,在向清廷汇报军情时,他的一个幕僚巧妙地颠倒了一个词汇,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虽然一字未动,仅仅是顺序的改变,可“屡败屡战”顿时将湘军面对困厄的精神状态展露出来。  相似文献   

18.
单纯 《东方论坛》2006,(2):5-13
“天命”信仰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重要的精神资源,它揭示了宇宙万物的生命起源和最终的归属,是中华民族的主流信仰-儒家思想的安身立命之所。它以珍惜人的生命、表达养育之恩的情感为基础,进而推演出家庭伦理、政治原则和生态伦理,以“天人”和谐的形态表达着宇宙论与人生论的统一性,是儒家“民胞物与”的普世伦理的神圣性和平等性的理论依据,也是中国人表达宗教情怀的一种传统形式。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开启了“以人为本”理论的研究.康德以“先验论”的内涵和系统说明“以人为本”理论,通过“人是人”这一最高本质展现“以人为本”的科学价值思想.康德通过对旧形而上学的批判,把“以神为本”的理论扭转到“以人为本”的理论上来,同时联系理性、自由、道德和信仰等问题说明“以人为本”道德价值在“实践理性”中的实现.康德特别强调信仰的道德价值属性,开辟了“以人为本”理论研究的新方向,真正体现了哲学的“以人为本”理论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20.
对生产力发展动力问题的研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囚素。这是值得商榷的。首先,这种观点颠倒了生产力中“人”和“物”的关系。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体,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居主导地位。在“人”和“物”的区分中,科学技术属于后者,因为它也是人创造并为人所运用的,认为科技决定生产力的发展,就是主张“物”支配“人”。其次,这种观点,忽视了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最后,这种观点混淆了对生产力的经济学含义与哲学规定的界限。从经济学的观点看,把科技视为生产力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