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松筠一生久任边官,政绩卓著。目前,学者多因其在新疆任职时间最长、政绩最为显著而对此研究较多,而对于松筠在西藏的任职情况则研究较少,可见的多为一些简单介绍。研究松筠在藏期间的功绩,可全面了解他的治边思想。  相似文献   

2.
正确评价驻藏大臣在西藏的功过是非与历史作用,是藏族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以松筠(1754—1835,清代蒙古正蓝旗人)论,他从1794年至1798年间,经授工部尚书兼都统,充任驻藏大臣,代表清廷掌管治藏大权,并承清廷草除积弊的谕旨,筹划和主持了一次冲击西藏社会关系中旧秩序、旧传统,给下层群众以一定实际利益的改革。本文拟对松筠的这次改革内容及其意义,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3.
孕育于西藏传统社会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西藏传统社会形态的独特艺术—藏戏,作为藏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在诸多方面经历了现代转换。其主要体现在藏戏内容的改编和创作、思想主旨的现实主义转向、表演形式的革新和传承方式的转变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徐宏力 《东方论坛》2005,(2):24-27,63
泰勒是西方科学管理之父,他研究的是企业管理,其理论的基本特点是重视"规制";孔子为中国文化管理之父,其着眼点在经世治国,亦即公共管理,其思想的焦点是"和治".规制强调物本、理智、常效、他律与刚性;和治强调民本、亲情、长效、自律与柔性.泰勒思想作为科学管理元典已有共识,孔学在文化上的同等地位也有历史依据与逻辑依据.孔子是最早在管理中重视人文关怀的人之一,其对群体性的关注,也与现代文化管理追求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到目前为止,关于西藏教育史的主流观点将西藏教育的历史限制在体制性教育的狭隘领域内,丧失了历史人类学所追求的他者的立场,使得西藏教育史成为庸俗进化论的注解。文章认为,在教育史上还存在另一种为学者所忽视的小区性社会教育;这种教育使体制性教育得以成立;通过援引卡尔.波拉尼的实质性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文章认为小区性社会教育的特点在于它的社会和文化嵌刻性。文章从一个藏族小区的现代教育发展历程着手,考察小区性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在于它承载着藏文化的基本信息;同时指出,现代性学校教育在西藏的扩展是和西藏传统的体制性教育——寺院教育并存并且动态互动、互补的;寺院教育作为现代学校教育的他者,其优越性至今未被超越。然而二者都需要以小区性社会教育作为存在的基础和在历史的进程中作为互相转换的中介。从个体的竞争力上说,我们很难判然断定体制性教育优于小区性社会教育。它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发展体制性教育,我们必须培育作为其基础的社会和文化。  相似文献   

6.
作为先后在中原历史舞台上出现的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元、清统治者在治边思想上有着相似的地方。但由于所处时代以及面临的时代问题不尽相同,元、清统治者在对云南边疆的认识及治理思想上亦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受治边思想的支配,就使元、清两代在经营云南地区的具体做法上既有相似之处即清对元的继承,也有清朝基于时代的发展而具有的一些独到之处,表现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  相似文献   

7.
清初治滇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朝初年,特别是平定“三藩之乱”后的二三十年间,是云南实现由乱到治的关键时期。清朝统治者在总结和借鉴历代治滇思想和治策的基础上,经过不断调整、充实,逐步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治滇治策体系,其治策涉及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较为切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成为其后清朝统治云南的治边思想和治策。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正值近代中西文化大碰撞的时期。在那个时期,中国许多思想家的思想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作为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一位思想家,梁启超许多观念都带上了西方观念的色彩,他的功利主义伦理观在很大程度上就受到了西方功利主义思想的代表——边沁的影响,即重视“利己”,并强调在“利群”之上的“利己”。但同时,梁启超又不是全盘接受边沁思想,而是对其思想进行了扬弃,在借鉴西方另一功利主义代表穆勒和日本加藤弘之思想的基础上,梁启超提出了他自己的功利主义伦理观:以“爱他心”为基础,把利己与利群相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9.
西藏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想象和诗性建构,在汉族作家的笔下,在不同的文本中显现出不同的面孔,阐释和表达本身就产生西藏的形象和意义:西藏是一种对生命憩园和情感故乡的追寻;西藏是一种空间性的参与因素,是作者表达历史意识的不可或缺的要素;西藏是动态的施动意义的救赎力量。当然,作为异质文化者的作家对于西藏的表达不可避免也会表现出疑惑与困境:马丽华表现出一种情感与理智之间难以调和的文化困境;马原用独特的叙事方式试图摆脱面对异于自己的西藏文化时不知如何表达的尴尬,暴露了他的叙事之中的潜在裂缝。  相似文献   

10.
清前期对东北的治边思想,是清王朝治理全国边疆思想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有“大一统”、“从俗从宜”、“分而治之”以及“中外之防”等四个方面,是对中国传统治边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为清朝制定正确的治边政策,实现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